乾隆「可不是吃素的」,一塊胙肉得皇位,如今你不見得能吃下!

當兩個人起衝突的時候,總能聽到這樣一句:“誰也不是吃素的!!!”。這句話透著一股子與生俱來的底氣與“橫勁兒”,潛意識裡在傳遞著“大爺我是吃肉的,別惹我,我不好惹”的意思。究竟誰這麼有底氣呢?敢這麼橫!

現在想想,吃肉就吃肉唄,有什麼好神氣的,跟誰沒吃過肉似的!可要把吃肉這件事放在古代,那可的的確確是一件頂了不起的事了。那麼“誰也不是吃素的”這句話和古代吃肉又有什麼關係呢?

這裡的吃肉可不是去食堂吃一頓尖椒炒肉絲那麼簡單,而是要紅燒肉之類實實在在的“大肉”,和清朝時期的皇室嘴裡的吃肉如出一轍,只不過皇室和貴族吃的是“白煮肉”。

乾隆“可不是吃素的”,一塊胙肉得皇位,如今你不見得能吃下!

而且據傳說,乾隆皇帝之位的得來,和吃胙肉密切相關。

有一次,雍正皇帝從天壇祭祖大典回到養心殿,把年幼的四阿哥弘曆招到面前,賜給他一塊胙肉,當時乖巧的弘曆沒有多想什麼,默默地吃完了這塊白水煮肉,然後退出了養心殿。這一小小的舉動,一是對弘曆品行的考驗,二是雍正將天賜的福傳給弘曆,也就表示弘曆是未來皇位的繼承人,這也體現了清朝皇室對胙肉和祭祖的重視。

乾隆“可不是吃素的”,一塊胙肉得皇位,如今你不見得能吃下!

乾隆“可不是吃素的”,一塊胙肉得皇位,如今你不見得能吃下!

那麼,為什麼清皇室這麼重視吃胙肉這件事呢?

清朝的滿族人信奉薩滿教,清朝入關後定都北京,也帶來了滿族的薩滿文化。清朝皇族有這一套嚴格的祭天祭祖的制度,祭祀天、地、日、月、各路神佛,行朝祭,夕祭,日祭,月祭儀式。不論宮廷、王府祭祀時要“省牲”(即殺豬)、“擺件子”上祭。

《滿洲祭神祭天典禮.儀注篇》記載:“司俎太監等舁(即抬)一豬入門,置炕沿下,首向西。司俎滿注入洲一人,屈一膝跪,按其首,司俎滿洲執豬耳,司祝灌酒於豬耳內……豬去息後,去其皮,按節解開,煮於大鍋內,……皇帝、皇后親詣行禮……,神肉前叩頭畢,撤下祭肉,不令出戶,盛於盤內,於長桌前,按次陳列。

乾隆“可不是吃素的”,一塊胙肉得皇位,如今你不見得能吃下!

皇帝、皇后受胙,或率王公大臣等食肉。”也就是說皇上、皇后率領百官祭祀後,皇后親自打理祭肉,賞給王公大臣“進克食”(滿族話“吃祭肉”),這種肉叫“福肉”,也叫白肉,由於沒有放鹽,也沒有放醬油等提味道的調料,所以並不十分好吃,大臣們不得不吃而已。

乾隆“可不是吃素的”,一塊胙肉得皇位,如今你不見得能吃下!

後來有一位聰明人想出了個辦法:用特別純淨的上等白醬油把宣紙浸泡,泡製出來一種有滋有味的“油紙”,等白煮肉端上來以後,王公大臣用這張油紙假裝擦擦刀和碗,就等於給肉蘸上了鮮美的醬油汁兒,吃起來也就順口多了。

現在我們去故宮博物院,在坤寧宮東面還能看見兩口大鍋,傳說這就是順治爺為了傳承祖宗的傳統,特意用來做“白煮肉”用的。

乾隆“可不是吃素的”,一塊胙肉得皇位,如今你不見得能吃下!

乾隆“可不是吃素的”,一塊胙肉得皇位,如今你不見得能吃下!

那這“白煮肉”怎麼傳到民間的呢?

相傳,乾隆六年,乾隆大兒子永璜的宅子定王府祭祀用過的肉,吃不完,就賞給下人們吃,下人們也吃不完,有一個聰明的下人就拿出去賣錢,取名“和順居”,地點就在現在西四附近的缸瓦市。據說這家館子專門用一隻鍋口有四尺長的特大砂鍋煮白肉賣,這口大砂鍋逐漸的成了這家店的標誌,和順居的名字就漸漸的被人淡忘,取而代之的是一直傳到今天的“砂鍋居”。這家店也著實沾了王府的牛氣,每天只用一頭豬,中午之前賣完了就摘掉幌子歇業。於是,北京城也就多了一句歇後語:“砂鍋居的幌子——過午不候”。

乾隆“可不是吃素的”,一塊胙肉得皇位,如今你不見得能吃下!

乾隆“可不是吃素的”,一塊胙肉得皇位,如今你不見得能吃下!

所以,給你一塊白水煮肉,不加調味料,你能吃的下嗎?

(圖片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評論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