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到底養活了多少人?


金庸到底養活了多少人?

金庸逝世後,靠著解讀金庸成為知名大V的六神磊磊,表達了對金庸的敬仰和感激,“我覺得衡量一個作者,有時候就看他養活了多少人。金庸先生靠寫作當然把自己養活了,但我現在只是吃一點金庸先生的邊角料,就能把自己養活,我只想感謝他。”

其實,金庸養活的何止一個六神磊磊,從辦報、出書、影視等,他甚至養活了半個娛樂圈、遊戲圈、甚至互聯網圈。上百萬人因此受益,無數家庭因此得以維持。真正的俠之大者,就是兼濟天下。

辦報:

1959年,金庸創辦《明報》,任主編兼社長,後來又創辦了《明報月刊》、《明報週刊》等。《明報》逐漸成為香港最有影響的報紙之一。

剛創立時,《明報》發行量十分慘淡。第二任妻子朱玫還曾變賣首飾支撐《明報》。為了打開銷量,“《明報》頭版頭條几乎都是獵奇、獵豔的社會新聞,以兇殺、姦情、女色等內容為主,字號很大,標題很醒目,以誇張的形式吸引眼球,‘穿睡衣裸下體 少婦神奇斃命。’‘副刊“銀百合”也充斥著“女明星的X生活”“性犯罪”等專欄文字。’“(傅國湧,報人金庸:他活得那麼真實,複雜又真實)。和現在標題黨比起來,有過之而無不及。很多創業者早期為了公司活下來,用了各種手段,連馬化騰都說QQ創立之初,他就是在網上冒充女性,去和人聊天。

金庸正是用自己最拿手的武俠小說使得《明報》逐漸走上正軌,明報連載了《射鵰英雄傳》的續作《神鵰俠侶》,逐漸打開銷量。後來又用自己的本名“查良鏞”寫社評,開始擺脫小報的風格,《明報》逐漸成為必看的報紙。

金庸到底養活了多少人?

經過多年辛苦經營,《明報》在上世紀80年代已經成為一家兼營報社、出版、旅遊、印刷乃至地產的報業集團,《明報》銷量已經高達十二萬份。1991年上市時,市值已達8億7千萬港幣。整個產業鏈僱員高達數千人。

寫書:

“凡是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金庸的讀者。”

黃永玉曾說,金庸將武俠小說從一種市井文學拔高成了文學藝術。金庸將自己所著全部武俠小說作品,首字連到一起作成的一副對聯“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 還一部不在其中的,便是《越女劍》。金庸的武俠小說到底出版了多少?

和金庸並列“香港四大才子”的多年老友、作家倪匡曾說,“金庸是中國上下五千年最有錢的文人”。據不完全估計,金庸小說全球發行量已經超過了3億冊,這其實只是部分的數據。

金庸小說在80年代就進入內地,大多數是盜印,極少數是香港購買,有各種各樣的單行本在讀者中流傳。

1994年,金庸小說正式授權三聯書店出版。迄今為止,連中文繁體版、簡體版、英文版、電子版等,包括大量的民間盜版,有人預計總體數量超過了10億冊。讀者覆蓋了不同的國家、年齡段、職業以及文化層次。從出版、發行、印刷、出售、租賃、文化研究等多個環節,金庸的武俠小說的出版至少養活了上百萬人。

在自媒體時代,與金庸相關的話題又養活了一大批人。2014年,原新華社記者王曉磊開了微信公眾號“六神磊磊讀金庸”,以自己的視角解讀金庸武俠小說,很快王曉磊就成為自媒體中的著名大V,年收入過千萬。

影視(遊戲):

1958年香港峨嵋電影公司將他在《香港商報》的連載《射鵰英雄傳》拍成了2集的粵語長片,這是金庸小說影視化的開端。

迄今為止,翻拍或者跟他作品有關的電影電視,粗略統計也已經超過100多部,他的作品被中國內地、臺灣地區、香港地區及新加坡等改編為電影和電視劇,有的還拍了多個版本,僅僅是《笑傲江湖》被影視劇拍了12次。

包括劉德華等各大巨星都出演過相關影視劇。此外還有話劇、京劇、粵劇、音樂劇等,可謂是真正的中文第一IP。

金庸到底養活了多少人?

有人說,金庸小說養活了好幾代明星,養活了大半個娛樂圈,特別是香港娛樂圈。這一點也不誇張。

後來隨著互聯網發展,金庸的的作品多次被製作成影視作品、廣播劇、舞臺劇、漫畫、動畫,甚至計算機遊戲,“深入全球華人社會的民心”。(香港《星島日報》)

從單機到端遊,再到手遊時代,金庸小說的遊戲化,其實就是一部中國遊戲的發展史。上世紀90 年代初,智冠公司獲得遊戲版權,推出了《笑傲江湖》《射鵰英雄傳》《倚天屠龍記》《神鵰俠侶》《天龍八部》《鹿鼎記》等多部武俠遊戲。開啟了金庸小說的遊戲化之路。

一部好的遊戲,就會養活一家上千人的公司。僅僅靠著一部《天龍八部 OL》,搜狐暢遊在 2009 年 4 月上市。10 年來為暢遊掙了 300 億,直到現在 1 年的營收還超過 20 億。根據相關統計,包括有授權和未授權的與金庸有關的武俠小說遊戲,最高峰時期超過100多款。光是遊戲相關的產值,就超過了千億。影視遊戲等娛樂產業,又養活了不下百萬人。

文化:

金庸小說及其武俠文化,不僅僅給普通讀者帶來了愉悅感,更是給互聯網創業者甚至大佬們,帶來了精神和文化的指導,從而在創業之路上不會那麼孤單。從而讓相應的公司也得以受益。

受金庸影響,馬雲的武俠情結可謂根深蒂固,甚至說過“男人一定要看金庸小說”。這深深的體現在阿里巴巴公司的方方面面。辦公室都以 “光明頂”等命名。公司的員工都有一個“花名”,馬雲自己選的“花名”是“風清揚”。阿里巴巴的核心價值觀也被馬雲稱為“六脈神劍”。後來馬雲甚至自己親自上陣,拍了一部武俠電影,主角就是自己。

小米創始人雷軍曾用金庸小說裡的話回答記者,“以前還有朋友說,在互聯網時代,要練就‘不生氣功’。對外界那些紛紛擾擾的口水戰,我早就‘清風拂山崗’了”。創新工場董事長兼CEO李開復也對金庸小說情有獨鍾。在美國上學期間一直在看金庸小說。甚至自詡為“洪七公”。

“兒女情長今猶在,江湖俠骨已無多。”大俠雖已仙逝,文化猶存人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