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越春秋》—伍子胥奔吳

伍子胥,春秋時期楚國人,後來自行更改國籍成為吳國人。奔吳,對於伍子胥來說是一個無奈的選項。

《吳越春秋》—伍子胥奔吳

伍家在楚國是一個世家,三代皆為楚國功臣,最終卻落得一個家破人亡的結局。伍子胥,原名伍員,父親伍奢,祖父伍舉。可謂是根紅苗正官三代,祖父伍舉,曾經服侍楚莊王、楚靈王兩代國王,當年楚莊王就是在伍舉的建議之下才奮發圖強,成為春秋五霸之一,而“不鳴則已一鳴驚人,不飛則已一飛沖天”的典故就是來源於伍舉一次對於楚莊王的善意忠告。伍子胥奔吳的源頭還是源於其父伍奢。

伍奢當時是楚平王的太子建的太子太傅,同時這個太子建還有另一個老師就是費無忌,伍家倒黴與太子建的娶親,春秋時期諸侯之間相互聯姻形成政治、軍事同盟,本是平常之事,但偏偏就是這次楚國與秦國的聯姻出現了問題,費無忌奉命去秦國接秦女歸國與太子建完婚,不知道費無忌哪根筋搭錯了,竟然跟楚平王說,“秦女天下無雙,王可自取”,楚平王估計也是一個老色鬼對於自己未來的兒媳婦也不放過,結果直接納入後宮成為自己的寵姬,轉而給太子建又另行安排了一個齊女。如果事情發展到此就結束的話,估計楚平王與太子建父子還是可以和諧的朝夕相處的,畢竟太子建與秦女也不是自由戀愛沒有感情基礎,但是這個費無忌子越咂摸越不對,自己本來是給太子建去秦國接媳婦兒,結果回國成了太子建的小媽,現在楚平王在的話,自己能活著好好地,如果哪天楚平王翹了辮子,太子建成為楚王,再對我來個秋後算賬,越想費無忌後腦勺越發涼。咬牙加跺腳,壞事做絕。一直在楚平王面前讒言太子建對王位有不軌行為,結果楚平王就決定對太子建下手。

就在楚平王決定對太子建下手之前還是徵詢了伍奢的意見,畢竟伍奢也是太子建的老師。結果伍奢相當直接的說了一句“王獨奈何以饞賊小臣而疏離骨肉乎”,說白了就是直接暗示費無忌是小人,結果費無忌在一次宴會又在楚平王面前進讒言,楚平王一怒之下決定伍奢和太子建一鍋出全部幹掉。

費無忌想到殺掉伍奢一個人是遠遠不夠的,畢竟伍奢還有兩個比較厲害的兒子,伍尚和伍子胥,於是就勸告伍奢把兩個兒子誘騙過來準備一起做掉。最終是聽話盡忠的伍尚與伍奢一起“俱戮於市”,伍子胥直接逃跑。可見伍子胥這個人反應還是很快的。在逃跑途中,伍子胥還對追他的人放了一句狠話,“報汝平王,欲國不滅,釋吾父兄;若不爾著,楚為墟矣”,這句話當時聽起來就當做是一句打不過說的一句要面子的話,不過從另一方面這句話卻告訴我們君子報仇十年不晚的道理。

起初伍子胥並不是直接奔著吳國去的。伍子胥與太子建直接跑到了相鄰的宋國,結果是正趕上宋元公失信於民,華氏亂政。於是伍子胥與太子建又跑到了鄭國,話說這個鄭國算是太子建的舅舅家,結果在舅舅家沒有呆幾天又跑到了晉國,當時的晉頃公一心想要滅掉鄭國,忽悠太子建讓他作為內應,裡應外合滅掉鄭國。結果是太子建得罪了一個下人被人告發,鄭定公與子產殺掉了太子建。於是伍子胥在鄭國也是呆不下去了,被逼無奈和太子建的兒子公子勝奔著吳國而去。

在去吳國的路上,有兩個小故事又從側面反映伍子胥的賢德,漁夫幫助伍子胥和公子勝逃跑,分別之時漁夫為了不暴露二人行蹤,直接投河而死。到了吳國境內,餓的實在是不行了,於是去一個吳國人家討飯,結果碰到了一個大齡剩女吳女,男女授受不親啊,結果伍子胥說服吳女給自己和公子勝做了一頓飯,吃飽之後,伍子胥和公子勝走之後,吳女覺得對不起禮,自己守貞三十年不能因為這一件事而是自己名聲狼藉,於是投河以死。“貞明執操。丈夫女哉”,真實女中大丈夫啊。這兩段故事中伍子胥說了意思相同的一句話。“掩子之盎漿,無令其露”和“掩夫人之壺漿,無令其露”,前一句可以解釋為不想連累漁夫,後一個則是不想玷汙了吳女名聲。但是結局都是投河而死,說明古人對於“義”和“禮”的重視。

縱觀伍子胥奔吳的過程,其實不是很順利的,歷經宋國-鄭國-晉國-鄭國-吳國,這樣一個順序,不論是宋國的華氏亂政還是晉國與鄭國之間的鬥爭,伍子胥都能化險為夷,全身而退,既有漁夫和吳女的貴人相助,但是更為重要的卻是父兄被殺以及太子建被廢的國仇家恨在裡面支撐緣故,等到若干年之後伍子胥在吳國風生水起,對楚平王挫骨揚灰的時候,不知楚平王會不會後悔當初的色令智昏,聽信讒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