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越春秋》—伍子胥奔吴

伍子胥,春秋时期楚国人,后来自行更改国籍成为吴国人。奔吴,对于伍子胥来说是一个无奈的选项。

《吴越春秋》—伍子胥奔吴

伍家在楚国是一个世家,三代皆为楚国功臣,最终却落得一个家破人亡的结局。伍子胥,原名伍员,父亲伍奢,祖父伍举。可谓是根红苗正官三代,祖父伍举,曾经服侍楚庄王、楚灵王两代国王,当年楚庄王就是在伍举的建议之下才奋发图强,成为春秋五霸之一,而“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不飞则已一飞冲天”的典故就是来源于伍举一次对于楚庄王的善意忠告。伍子胥奔吴的源头还是源于其父伍奢。

伍奢当时是楚平王的太子建的太子太傅,同时这个太子建还有另一个老师就是费无忌,伍家倒霉与太子建的娶亲,春秋时期诸侯之间相互联姻形成政治、军事同盟,本是平常之事,但偏偏就是这次楚国与秦国的联姻出现了问题,费无忌奉命去秦国接秦女归国与太子建完婚,不知道费无忌哪根筋搭错了,竟然跟楚平王说,“秦女天下无双,王可自取”,楚平王估计也是一个老色鬼对于自己未来的儿媳妇也不放过,结果直接纳入后宫成为自己的宠姬,转而给太子建又另行安排了一个齐女。如果事情发展到此就结束的话,估计楚平王与太子建父子还是可以和谐的朝夕相处的,毕竟太子建与秦女也不是自由恋爱没有感情基础,但是这个费无忌子越咂摸越不对,自己本来是给太子建去秦国接媳妇儿,结果回国成了太子建的小妈,现在楚平王在的话,自己能活着好好地,如果哪天楚平王翘了辫子,太子建成为楚王,再对我来个秋后算账,越想费无忌后脑勺越发凉。咬牙加跺脚,坏事做绝。一直在楚平王面前谗言太子建对王位有不轨行为,结果楚平王就决定对太子建下手。

就在楚平王决定对太子建下手之前还是征询了伍奢的意见,毕竟伍奢也是太子建的老师。结果伍奢相当直接的说了一句“王独奈何以馋贼小臣而疏离骨肉乎”,说白了就是直接暗示费无忌是小人,结果费无忌在一次宴会又在楚平王面前进谗言,楚平王一怒之下决定伍奢和太子建一锅出全部干掉。

费无忌想到杀掉伍奢一个人是远远不够的,毕竟伍奢还有两个比较厉害的儿子,伍尚和伍子胥,于是就劝告伍奢把两个儿子诱骗过来准备一起做掉。最终是听话尽忠的伍尚与伍奢一起“俱戮于市”,伍子胥直接逃跑。可见伍子胥这个人反应还是很快的。在逃跑途中,伍子胥还对追他的人放了一句狠话,“报汝平王,欲国不灭,释吾父兄;若不尔着,楚为墟矣”,这句话当时听起来就当做是一句打不过说的一句要面子的话,不过从另一方面这句话却告诉我们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的道理。

起初伍子胥并不是直接奔着吴国去的。伍子胥与太子建直接跑到了相邻的宋国,结果是正赶上宋元公失信于民,华氏乱政。于是伍子胥与太子建又跑到了郑国,话说这个郑国算是太子建的舅舅家,结果在舅舅家没有呆几天又跑到了晋国,当时的晋顷公一心想要灭掉郑国,忽悠太子建让他作为内应,里应外合灭掉郑国。结果是太子建得罪了一个下人被人告发,郑定公与子产杀掉了太子建。于是伍子胥在郑国也是呆不下去了,被逼无奈和太子建的儿子公子胜奔着吴国而去。

在去吴国的路上,有两个小故事又从侧面反映伍子胥的贤德,渔夫帮助伍子胥和公子胜逃跑,分别之时渔夫为了不暴露二人行踪,直接投河而死。到了吴国境内,饿的实在是不行了,于是去一个吴国人家讨饭,结果碰到了一个大龄剩女吴女,男女授受不亲啊,结果伍子胥说服吴女给自己和公子胜做了一顿饭,吃饱之后,伍子胥和公子胜走之后,吴女觉得对不起礼,自己守贞三十年不能因为这一件事而是自己名声狼藉,于是投河以死。“贞明执操。丈夫女哉”,真实女中大丈夫啊。这两段故事中伍子胥说了意思相同的一句话。“掩子之盎浆,无令其露”和“掩夫人之壶浆,无令其露”,前一句可以解释为不想连累渔夫,后一个则是不想玷污了吴女名声。但是结局都是投河而死,说明古人对于“义”和“礼”的重视。

纵观伍子胥奔吴的过程,其实不是很顺利的,历经宋国-郑国-晋国-郑国-吴国,这样一个顺序,不论是宋国的华氏乱政还是晋国与郑国之间的斗争,伍子胥都能化险为夷,全身而退,既有渔夫和吴女的贵人相助,但是更为重要的却是父兄被杀以及太子建被废的国仇家恨在里面支撑缘故,等到若干年之后伍子胥在吴国风生水起,对楚平王挫骨扬灰的时候,不知楚平王会不会后悔当初的色令智昏,听信谗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