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没能保护好革命党人,这位清末县令自缢而死

波澜壮阔的大时代

舞台的中心往往是那些帝王将相

但总有一些小人物

能留下自己独特的故事


【今日由头】

1907年10月29日

李钟岳自缢

1

1907年7月初的一天,绍兴山阴县县令李钟岳接到了一道加急的命令。

命令是绍兴知府贵福发来的,简单但严厉——让他查封一所办在山阴县内的学校,以及抓捕一批人。

按理说,这并非是一件难事,却立刻让刚刚到任才半年的李钟岳陷入了两难境地。

山阴的士绅们从其他渠道得到了这个消息后,纷纷聚集到了县衙,希望李钟岳能够高抬贵手。李钟岳的回答是:

“即使你们不来,我也决不能鲁莽从事。”

随后,他自己跑到了知府衙门,向贵福表达自己的想法:

“这所学校并没有什么越轨的行动,如果用武力查封,反而在地方上会引起不安。不如让我先暗中调查一下,如果是确实如此,我们再抓不迟。”

贵福碍于李钟岳的情面,勉强答应。

李钟岳回到县府衙门,告诉了士绅们这样一个结果,并表示自己也实在没有其他办法了,只能拖一天是一天,希望学校里的人赶紧逃走。

为何李钟岳要如此“包庇”这所学校?

因为他奉命查封的学校,叫“大通学堂”。

他奉命要去抓捕的人,正是“大通学堂”当时的实际负责人。

这个负责人是个女子,名叫秋瑾。


因为没能保护好革命党人,这位清末县令自缢而死


秋瑾


2

这件事,需要倒退几天,从1907年的7月6日说起。

这一天,“光复会”成员徐锡麟在安庆起事,枪杀了安徽巡抚恩铭后被捕,斩首处决。


因为没能保护好革命党人,这位清末县令自缢而死


徐锡麟。其实他和同伴在起事之前已经被暴露,所以是知不可为而为之,有赴死之意。徐锡麟被处斩后心脏被挖出被人炒菜分食。

按照原先的计划,徐锡麟先在安徽发动起义,而同为“光复会”成员的秋瑾在浙江同时响应。如今,徐锡麟起义事败,更糟糕的是,他的手下在刑讯中招出了徐锡麟在山阴县创立的“大通学堂”也有牵连。

听闻此讯,当时的浙江巡抚张曾扬(此人乃张之洞族侄曾孙)立刻电令绍兴知府贵福:立刻查封“大通学堂”,逮捕一切和学堂有关之人。也就是在此时,“大通学堂”的实际负责人秋瑾开始浮出水面——她和徐锡麟是表亲,也去日本留过学,平时行为也颇“破格”,所以嫌疑最大。更何况,当时还有个别乡绅为了撇清关系,举报秋瑾和徐锡麟有牵连。

绍兴知府贵福和恩铭有远亲关系,立刻命令山阴县令李钟岳带人去查封学堂,逮捕秋瑾。

所以才出现了本文开头李钟岳矛盾犹豫的一幕。

李钟岳为何要“袒护”秋瑾?因为他一直非常欣赏秋瑾。秋瑾曾写过一句诗叫“驰驱戎马中原梦,破碎山河故国羞”,李钟岳经常拿来教育自己的儿子:“以一女子而能诗,胜汝辈多矣!”

所以,事发之后,李钟岳想尽办法想保全秋瑾。


因为没能保护好革命党人,这位清末县令自缢而死


2011年的电视剧《竞雄女侠秋瑾》。其中李钟岳的角色由黄秋生扮演

但是,以李钟岳区区一个县令之职,想要阻止这件事,是根本不可能的。

7月13日中午一过,知府贵福将李钟岳喊到了府衙,把浙江巡抚张曾扬发来的第二封催促电报扔给了李钟岳,厉声呵斥:“这是上级的命令,你故意拖延不执行,到底安的是什么居心?我现在命令你立刻率兵去学堂,该抓的抓,该杀的杀!不然我就马上向上级报告你和这个学校是有勾结,你自己想想吧!”

话说到这个地步,李钟岳只能执行命令。

下午四点,李钟岳带着三百新军,前往“大通学堂”缉拿“乱党”。

3

李钟岳带人赶到“大通学堂”的时候,他是失望的。

失望的原因,就是之前自己拖了那么久的时间,秋瑾居然没有逃走。

但秋瑾也有她的理由。

事实上,徐锡麟牺牲的消息一传出,就有人劝秋瑾离开绍兴,甚至有人已经为她在上海法租界找了一处隐居的居所,希望她先去避一避。但秋瑾在听闻徐锡麟死讯后失声痛哭,然后坚决不走。

秋瑾不走,一方面是因为当时并没有任何证据能证明她和“大通学堂”牵涉到了徐锡麟在安庆的起事,而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当时秋瑾已经有了赴死的念头,因为她曾对同伴说过一句和谭嗣同差不多的话:

“革命要流血才会成功。如果满奴能将我绑赴断头台,革命至少可以提早五年。”

当然,秋瑾利用李钟岳争取的那几天时间,还是疏散了很多“大通学堂”的师生,但还有最后一小部分不愿意走,要和秋瑾一起用武力保卫“大通学堂”。

不久,李钟岳带兵赶到,一场奇怪的“拘捕行动”开始。

李钟岳上来就下了命令:“不许乱射,只准捕人”。为了防止清兵胡乱射击,李钟岳下令让自己的轿子走在队伍的最前面,这样后面的手下就不敢乱开枪了。

最终,秋瑾和其余7名学生被逮捕了。


因为没能保护好革命党人,这位清末县令自缢而死


秋瑾扮男装像

就在抓到秋瑾的第二天上午,李钟岳被贵福逼着去查抄秋瑾的家。李钟岳到了秋瑾家后,先问秋瑾住哪里。在得知秋瑾住的是一幢小楼后,他当即吩咐手下:“那幢楼就不用去搜了”。

1936年,秋瑾的弟弟秋宗章遇见了李钟岳的儿子李江秋,秋宗章告诉李江秋:

“先姊在家,独居一小楼,所有与先烈来往信件,均藏其中。六月初四(农历)大通被查抄时,全家均逃难,故一切未及掩藏。令父李钟岳先生在查抄前,已问明小楼为秋女士所居,故意不令检查,否则必连累多人”。

所以,李钟岳的这个举动,也是在救秋瑾的全家。

但他最想救的,还是秋瑾本人。

4

7月14日下午,李钟岳奉命提审秋瑾。

在稍稍审讯了几句之后,李钟岳就让人将其余七人带到公堂审讯,独留秋瑾一人,破例还给她设了一个座位。

李钟岳问:

“你到底是不是革命党?”

秋瑾回答:

“是!”

李钟岳问:

“为什么要革命?”

秋瑾回答:

“我主张的只是男女革命、家庭革命,并没有犯法,不知道为什么要抓我。”

李钟岳闻言默然,拿出纸笔,请秋瑾写下口供。

秋瑾提笔后就只写下了七个字,这七个字后来流传百年:

“秋风秋雨愁煞人。”

李钟岳忍不住夸秋瑾的笔迹工整,秋瑾回答:“未见过贴,字实不能写,文章还是能做几篇的,只是毛笔用不惯了。”

李钟岳随即让人拿来墨水和钢笔。秋瑾随即写下了千字文,主要陈述自己的生平,还有申诉自己这次被捕之冤。

李钟岳马上拿着秋瑾的申诉去找贵福,早已通过密探得知李钟岳待秋瑾如上宾的贵福,对着李钟岳破口大骂:“你不用刑讯,待人如上宾,人家怎么肯招?!”李钟岳回答:“大家都是读书人,她还是一个女子,证据又不足,实在难以用刑。”

贵福知道在李钟岳手下审不出个所以然来,于是通报了浙江巡抚张曾扬,称秋瑾已经招供,张曾扬表示:“就地正法”。贵福将这个消息告诉了李钟岳,后者大惊:“供证两无,安能杀人?”贵福怒斥:“这是巡抚的命令!你自己好自为之!”


因为没能保护好革命党人,这位清末县令自缢而死


贵福。贵福最初是始支持办“大通学堂”的,他还去学堂视察,甚至题写“竞争世界,雄冠地球”八个字,还与学堂师生合影留念。所以有人怀疑当时贵福是自己怕受到“大通学堂”和秋瑾的牵连,所以必须痛下杀手,也能表明态度。

李钟岳知道无法再违命,只能返回县衙,提审秋瑾。

当着秋瑾的面,李钟岳掉下了眼泪:“我位卑言轻,实在是没有办法了,杀你并非我本意,请你体谅。”

秋瑾面色镇定,对李钟岳表示感谢,并提出了三个要求:

第一,请让我与家人见面诀别。

第二,我是女子,死后请不要剥衣。

第三,请不要将我的首级示众。

李钟岳答应了后两个请求。

5

7月15日,秋瑾被押往绍兴轩亭口赴刑。

秋瑾那天穿着白色汗衫,外套玄色生纱衫裤。戴铁镣,反绑双手。临刑前,秋瑾一言不发,只是默默扫视了两边围观的人,然后从容俯首就刑。

据现场的人说,刽子手第一刀并没有将秋瑾的首级砍下,第二刀才完成了斩首。现场围观的百姓有惋惜,也有哄笑,很多人都未必知道这位女子为何要被斩首。

这一幕,后来就被鲁迅写成了小说《药》。小说中的女主人公“夏瑜”,其实就是秋瑾——“夏”对“秋”,“瑜”对“瑾”。而华老栓家和夏家的姓合在一起,就是“华夏”。


因为没能保护好革命党人,这位清末县令自缢而死


鲁迅其实比秋瑾还要小六岁,两人在日本留学期间相识。同为反对帝制,鲁迅其实非常佩服秋瑾的性格和果断的作风。但两人因为在1905年日本出台关于严格管束清国留学生的条例时意见不同,产生过分歧:秋瑾表示要所有中国留学生立刻回国表示抗议,但鲁迅等人表示不必如此激进。

不过,鲁迅后来在很多自己的文章中还是表达了对秋瑾的钦佩和怀念。当然,他在小说《药》中也隐晦地表达了自己的一种疑惑:激进而不被民众理解的牺牲意义何在?

秋瑾就义后,果然引起了舆论上的滔天巨浪。

首先,官府根本就没有杀秋瑾的确凿证据,只有一张“秋风秋雨愁煞人”的口供。

其次,当时大清律例已经规定,即便是“连坐”和“株连”,除知情者治罪外,其他的一律宽免。但秋瑾依旧被杀头。

第三,秋瑾是一个女子。按历史学家、绍兴人范文澜回忆,绍兴的轩亭口是杀江洋大盗的地方,秋瑾只是一个女子,不应该放到那里去杀。且当时妇女只有绞刑和剐刑,不应该用斩刑。当时即便不认同秋瑾观点的人都认为,不应该使用这样一个血腥的方式对待一个女子。


因为没能保护好革命党人,这位清末县令自缢而死


1908年建成的秋瑾墓


当时,上海包括《申报》、《中外日报》、《时报》、《文汇报》在内的大大小小媒体,都为秋瑾伸冤,称为“千古奇冤”,并开始对主张杀秋瑾的清廷官员施加舆论压力。

主杀的浙江巡抚张曾扬迫于压力,在一个多月后调任江苏巡抚,但这个消息见报后立刻遭到江苏当地士绅的联名反对,并发电报给都察院。结果张曾扬没能到任,转调山西巡抚,没多久就托病辞官回籍,1920年去世。

绍兴知府贵福,也是迫于压力调任浙江衢州,后来又想调任安徽宁国府,也是被拒。最后只能改名赵景琪,隐姓埋名,最后投靠了伪满洲国,1936年去世,死因不详。

那么,那个县令李钟岳呢?

6

在秋瑾就义后三天,李钟岳就被撤职了。

当时贵福对李钟岳袒护秋瑾十分不满,在张曾扬面前参了李钟岳一本,所以李钟岳就以“庇护女犯罪”被革职。

李钟岳离任时,有绍兴的士绅和民众百人,乘船数十条,送他倒距城三十里的河桥,依依不舍。李钟岳在离开县衙大堂时,砸碎了成列在大堂上的一具天平。

辞任后的李钟岳住在自己的杭州家里,终日闷闷不乐。据他的家人回忆,他反复念叨一句话:“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而那幅秋瑾的遗墨“秋风秋雨愁煞人”也被李钟岳带了回来,经常注视默诵,泪流满面。

没过多久,李钟岳就开始尝试自杀。先是一次跳井被家人救了上来,又一次是在一棵树上上吊被家人发现。几次下来,家人开始严加防范。

但是,10月29日上午,李钟岳还是找到了机会,趁家人不备,在自己房间里悬梁自尽,时年53岁。

他自缢之时,是在秋瑾就义三个多月后。

【馒头说】

正如今天推送的引文所说,放到历史的洪流中,李钟岳是一个小到不能再小的小人物。

但就是这样一个大厦将倾的帝国基层小干部,在历史上留下了自己的名字。

他做了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了吗?并没有。他只是尽了自己的本分——不是职务上的本分,而是遵从内心,尽了自己作为一个正直善良的人的本分。

当然,在特定环境下,要尽到这样的本分,其实也是需要有莫大的勇气的。

古往今来,滔滔历史长河,站在舞台聚光灯底下的,或者是帝王将相,或者是志士仁人,他们毫无疑问都是主角。但在这个舞台上,光有主角是不行的,还需要有很多配角,他们和主角一起,才构成了整部丰满完整的历史。

无论在哪个时代,每一个角色来到舞台上都不是偶然,每一个角色行为其实都会影响历史。一部历史剧,不可能人人都是主角,你我很多时候都只是一个龙套而已。但哪怕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龙套,我们也都应该认真思考自己的角色,认真聆听自己的内心,认真做好自己的事。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正在时代的宏大历史画卷中留下或浓或淡的笔痕。

每一笔,历史都会记住。


1、《秋瑾被杀为何引全国公愤》(傅国涌,《文苑(经典选读)》2012年第11期 )

2、《李钟岳其人其事》(静仁,柯桥日报,2012年4月8日)

3、《秋瑾的最后三年:从女性解放到民族解放》(庞清辉 王一凡,中国新闻网,2011年9月30日)

4、《秋瑾女士被捕及就义过程中, 县令李钟岳都做过哪些善事与义举?》(张再坤,搜狐,2018年10月12日)

5、《陈正宽:体制内的良心犯:李钟岳——县官李钟岳与女侠秋瑾》(陈正宽,爱思想,2011年11月16日)

6、《清末民间舆论与官府作为之互动关系-以张曾敭与秋瑾案为例》(李细珠 《近代史研究》2004年02期)

7、《秋瑾就义的背后》(“史客儿”,搜狐历史,2017年9月13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