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思維模式,與冥想之道

成功,思維模式,與冥想之道

成功,思維模式,與冥想之道

成功,思維模式,與冥想之道

一、成功的三種模式

你知道這個世界上的成功有三種不同的模式嗎?

第一種成功,叫做乾道,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透過自身的努力,成為了極具競爭力的個人,或行業中極具競爭力的品牌,在競爭中表現最好,獲勝。這是乾道,也是大多數人所理解的成功,最容易被看到的成功。我們在年輕時候努力讀書,努力工作,希望成為成績最好的那個,希望成為業績最好的那個,都是行乾道,得到這一種成功。

第二種成功,則叫做行坤道,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這是一種比較看不見的境界,當人自身達到一定的階段後,他必須學會放手,授權,以服務作為領導,使得一個比他個人能量大很多的團隊,或大量的其他個人,能夠獲得成功。在這個階段,他的目標不是"我要成功",而是“我要幫助儘可能多的人成功。” 比較好的管理者,大都要學會行坤道,對個人的業績和光芒放手,從而成全團隊和公司的業績。退一步,是厚德載物的智慧。

而第三中成功,就是化合乾坤之後,合於道,而無所恃。這是一種更加看不見的境界,在這一個層次中,人與大道合二為一,西方人所說的“成為愛”,老子所說的“聖人”, 都是指這個階段的成功。人在這個階段,能夠化合乾坤之道,運轉自如,參透有無、長短、高下、虛實,則能夠因時因勢而化,功成身退而不自彰。他不是風雲或陽光,他是天空,他讓乾坤之道都可以發生,當他是“道”的本身。

讓我再翻譯一下:

乾道的成功,是最垂直領域的領先者。

坤道的成功,是做平臺,滿足平臺上供需雙方的訴求。

而第三種成功,就叫做做生態。多橫多縱,甚至成為商業中不可或缺的基礎設施。(you know who I am talking about)

所以,成功並不是從膜拜方法,模仿他人的路徑開始的,而是需要覺察——覺察自己當前的事業,是在行哪一個道,是在哪一個層面上追求成功?

二、你的思維模式

He does't become a billionaire by making a billion dollar, in fact, he first developed that billionaire mindset then he made a billion.

—— Donald Trump

我們在成長過程中,不知不覺被注入了一種恐慌的情緒,那種恐慌的情緒從頭到腳地屏蔽了我們的理智與感知,使得我們對於犯錯誤、冒風險以及“承擔壓力”,產生了一種被“放大”的恐懼感,而當我們的恐懼感高於理智的界限後,人的認知模式就開始滑落到了“防禦模式”,也就是“避免風險與失敗的模式”。落入這個過程時,我們會感到自己的想象力、創造力和行動力都被大幅度地限制,無法自由地揮灑才能,完成創造性的工作,於是,我們離成功越來越遠。

艾森豪威爾將軍曾經說過:“戰勝敵人有兩次。第一次是在心中戰勝,第二次才是在戰場上戰勝。”

王陽明也說過:“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防。” 王陽明作戰時,恰是以不變應萬變,從來心如止水,一次次地讓對手滑落到“防禦模式”的狀態之中,然後不費吹灰之力地擊破對手。

讓我們暫停一下你閱讀這篇文章的雙眼,回顧一下,你最近一次滑入”防禦模式“是什麼時候? 覺得情緒沮喪灰暗,整個人想不了問題,也做不了事情,突然一下子變得很負面悲觀,腦子裡各種不好的可能性都湧出來了—— 項目失敗了怎麼辦,這個月又沒錢了怎麼辦,我想去做的某件事情遭到阻攔怎麼辦?我重視的人不喜歡我了怎麼辦?

我們都知道,大多數我們所擔心的事情,根本就不會發生。而有意思的是,越是被擔心綁住,我們的行動力下降,擔心的事情反而越有可能發生。

那麼,與“防禦模式(Defense Mode)”相反的模式是什麼模式呢:“探索模式(Exploration Mode)”,認知科學中的“探索模式”,相對應的,就是積極地思考,積極地行動,朝著最好的可能性與結果不斷進發,進而更容易引發積極的結果。

不用糾結你是在“防禦模式”還是在“探索模式”,打開自己的記錄表,看看自己在過去一段時間內,做了多少卓有成效的工作?

如果你的行動 > 糾結,你已經走出了一條很棒的探索模式。

如果你的糾結>行動, 那你要快點開始轉變了。

用大量的行動和探索,來代替對未知的恐懼和糾結。需要的同樣是一種“巨大的勇氣”:一種誠實的剖析自己,反思自己的勇氣。

不用任何藉口和理由,來美化自己的行為。像一面鏡子一樣,誠實地反映。自己做了什麼事情,採取了什麼行動,是糾結的時候多(無論以任何理由),還是不管不顧的行動更多。

看見了,自己就會有答案。

三、從冥想中悟出的改變之道

自從我明白了這個道理之後,就開始理解,為什麼像歐普拉,喬布斯,這樣頂級成功的人,會如此地推崇冥想這件事情了。當一個人,真正開始理解,自己的思想,是如何塑造自己的行為,而一切的根源,都來自於自己的行為時,他將會對那個行為背後的“道”臣服。

主宰我們行為背後的“道”,是自由的意志,是選擇的權利,更是“一塊更大的反應空間”。


成功,思維模式,與冥想之道


我們在刺激和回應中間的選擇空間,決定了我們對生命的自主權—— 空間越小,我們就越是環境的受害者,就越會在“防禦模式”裡打轉。而這個空間越大,我們就越是超越現狀,開始進行創造和行動。


成功,思維模式,與冥想之道


對自己的每一個行為,都非常審慎地選擇,才是明智之舉。

我們常常覺得自己的理性不夠用,常常做事情到一半就心煩意亂,陣腳全亂,而不能心平氣和地將事情一氣呵成地做完,本質上,都是大腦中的“自由選擇空間”不夠。

對我而言,冥想,正是一個擴大“自由選擇空間”的不二法門。

當我將一刻不停地思考著,忙著回應眼前種種兵荒馬亂的大腦停下。

當我將自己總是在尋找下一個動漫、電影和電視劇誘惑的眼睛停下。

當我將自己似乎總是吃不飽,總是在貪求更美味食物的口舌停下。

我專注在自己的呼吸之上,人可以三天不喝水,五天不吃飯,卻不能做到幾分鐘不呼吸。在一呼一吸之間,全然的存在,就是與強大的感覺連接。

在那個時候,我不是“必須要依靠外界能量供應”才能存活的我。我是原原本本地,不依靠任何外物就能存在的我。我是那個當下的存在,超越短暫誘惑,超越思想紛爭,而我原原本本地在那裡——於是,恐懼脫落,想要逃避的慾望也脫落,對外物的執著渴求也脫落。

每一次,當我從靜坐中站起來,抖落一身灰塵的時候。

我看到滿地抖落的,不是灰塵,而是那些不知何處來的恐懼和質疑。

堅固我心,放手去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