謀殺孩子「專注力」的兇手,究竟是誰?

專注力,是一個人與生俱來的能力。良好的專注力,能夠成為孩子學習時的一份強有力的保障。

可是專注力不會一直保持不變,它需要後天的培養。如果孩子的注意力總是被破壞,總是得不到保護,這份能力就會慢慢渙散。

父母們可以想一想,在孩子小時候,他的專注力是什麼樣子的。可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怎麼就變得三心二意了呢,到底是什麼導致了這種情況?

謀殺孩子“專注力”的兇手,究竟是誰?

寶寶幾個月大的時候,喜愛探索身邊的各種事物,對整個世界充滿了好奇心。

可是慢慢的,寶寶的專注力似乎是“消失”了。

謀殺孩子“專注力”的兇手,究竟是誰?

兩三歲的孩子,依舊喜歡探索世界,可是卻變得注意力不集中了。

五分鐘前他還在玩飛機模型,可一看到地上的皮球、牆角的花草,就能放下手中的一切東西,轉向別的方向去玩了。

謀殺孩子“專注力”的兇手,究竟是誰?

寶寶專注力的“萌芽”似乎被一把看不見的剪刀給“剪斷”了。

到底誰是兇手?

謀殺孩子“專注力”的兇手,究竟是誰?

孩子在觀察地上的毛毛蟲。

媽媽說:“多喝水啊,不上火。”明明十分鐘前,孩子才喝了一大口。

奶奶說:“小心著涼,害肚子疼啊。”可是還是才剛剛趴到地上。

爸爸在一旁看書,有些無可奈何。孩子滿臉疑問,有些迷茫,不知道該往哪邊扭頭是好。

這份過多的關注,讓寶寶的專注力,無處藏身。

謀殺孩子“專注力”的兇手,究竟是誰?

太多來自家人的“關心”,並不是唯一的利器。還有一把,名字是“別人家的孩子”。

似乎不管做什麼,自家的孩子總是沒有別人家的聰明懂事。

“別人家的孩子”像一座巨山,壓得自家孩子喘不過氣來。孩子時刻感到恐慌,覺得自己什麼都做不好。甚至是原本擅長的事,都開始做的一塌糊塗。

這份來自家人的不合理要求,成為了壓垮孩子專注力的“最後一根稻草”。

父母的對孩子的愛都是友善而純粹的,可這份愛不應成為孩子前進的阻礙。停止愛的“謀殺”,讓孩子的專注力慢慢恢復過來,父母應該怎麼做呢?

第一步:尊重孩子

謀殺孩子“專注力”的兇手,究竟是誰?

做到真正意義上的尊重孩子,從不打擾開始。

當孩子興致勃勃地玩耍時,不要去打斷他,讓他專心做自己的事。這樣一來,孩子的專注力就能得到長久的發展。

不要總想著替孩子考慮:孩子該餓了,要吃飯了。孩子餓了自己當然會感覺到,當“餓”這件事的關注度超過“玩”時,孩子自然會去吃飯。

第二步:抽出時間,讓孩子做喜歡的事情

謀殺孩子“專注力”的兇手,究竟是誰?

別人家的孩子再好也不是自己的,父母應該多關注自家孩子。總是讓孩子做他不喜歡做的事,還怪他不專注,做的不好,這難道是孩子的錯?

每天至少抽出15分鐘,跟孩子在一起做他真正感興趣的事。

在這15分鐘內,不讓任何人來干擾孩子,讓孩子集中精力去做事。這樣下去,還怕孩子專注力弱嗎?

第三步:不要打擾孩子

謀殺孩子“專注力”的兇手,究竟是誰?

當孩子在專注地做一件事時,如果和父母說話,父母就簡單地回答“嗯”,“好啊”,不要表現得很關心孩子在做的事。讓孩子逐漸減少對外界的依賴,能夠持續地去做一件事。

當然,父母的“不關心”也要有一個逐漸的過程,不要一上來就對孩子不管不問,使得孩子鬧情緒。

根據孩子的能力制定計劃,舉個例子:

如果孩子能夠保證5分鐘內不分神,那就把目標訂到7、8分鐘。慢慢來,給孩子一個過程去適應。

興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師。不要因為“別人家的孩子”,就扼殺了孩子的興趣。

穩定孩子的專注力,需要全家人的共同協作。

不要讓“想太多”,成為孩子“做不了”的誘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