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鬆讀史之大唐(131):玄武門之變4——晨曦中的等待

第一篇 創始團隊:最初的神明(133)

唐朝開國時皇宮叫太極宮,皇上吃住、辦公都在這兒。和現在故宮差不多,中軸線上有三大殿,從南往北分別是太極殿、兩儀殿和甘露殿。以兩儀殿為界,往南是辦公區,往北是生活區。這個佈局叫“前朝後寢”。外臣只能在‘前朝’辦公區活動,除非皇上特別交待,頂多走到兩儀殿。

李淵叫大家明天來審案子,大概因為問題涉及後宮,所以地點放在北邊生活區的某個地方。

皇宮四面都有門,北邊生活區的大門叫玄武門,這是生活區一個主要通道。玄武門地勢比較高,可以俯視皇城,門外還駐紮著禁軍。誰掌握了玄武門,可以說誰就控制了主動權。

輕鬆讀史之大唐(131):玄武門之變4——晨曦中的等待

唐“太極宮”圖

皇上家的門自然比老百姓的要氣派。他說是一個門,實際是個堡壘兼辦公樓。具體可以參考天安門——有好幾個門洞,大的皇上走,兩邊小的供其他人進出;門洞上有臺有樓,可以辦公,可以休息、看風景,還可以居高臨下殺敵人。

另外它的安防措施也是很嚴密的,不是裝個鎖、安個監控那麼簡單。

一是有駐兵。派支警衛部隊在那兒守著,預防突發事件。保住城門,就保住了皇上一家老小。

二是有安檢。派人二十四小時值班,出入要查條子對名單,上了名單才讓進,叫作‘門籍’。進出都要過安檢,什麼人帶什麼東西,規矩很多,比登機安檢還複雜。

駐軍領導是監門將軍和監門中郎將,都是三品四品、將軍級別的大官。領導負責坐鎮,出了大事出來看看。具體站崗放哨、檢查搜身的活有底下大頭兵幹,帶隊領導是郎將、校尉這樣的中層幹部、五品六品官。

輕鬆讀史之大唐(131):玄武門之變4——晨曦中的等待

武德九年(626年)六月初四那天發生的事件,後來被稱作‘玄武門之變’。然而,故事的開場、高潮與結局都不在玄武門。為什麼會形成這樣一種叫法,大概一是因為玄武門確實在事變中起了重要作用。李世民的總體打法叫‘甕中捉鱉’,他要速戰速決,採取現在說的‘外科手術式打擊’,一切問題放在宮內解決。而玄武門,就是那個甕口。

第二大概因為這個名字好聽又切題。這件本來並不複雜的事,經李世民大規模塗改歷史後,變得疑點重重、玄而又玄,再加上這又是一場武裝政變,‘玄武’二字正好切題。

專家們已經承認:事件的真相不可能完全搞清楚了。他們也拿出了很多自己的推測,我們會在適當的時候介紹點評。現在,我們將盡自己的力量去還原一千三百多年前,那個充滿血腥、背叛和榮耀的一天。

李淵叫李世民第二天早點來,李世民比他講的還要早就出門了。

其實那天估計大家都沒怎麼睡。李淵要找後宮太監宮女們問話,李建成和李元吉在琢磨究竟怎麼回事。而李世民,在作最後的部署。

前幾年,李世民和李元吉都住在太極宮內。如今他們都已經搬出去,住進自己的王府。

清晨的微光中,李世民帶著長孫無忌、尉遲敬德等九人從秦王府來到了玄武門下。

在這裡專家們發生了第一個分歧:有人說李世民沒進門,在門外小樹林裡打的埋伏;有人說不可能,就是進門了。我們採用第二個說法,原因等會兒再解釋,現在先讓李世民他們進去。

進去也不是那麼容易的。

當時玄武門駐軍的領導是將軍敬君弘和中郎將呂世衡。前面說了,領導不會成天在外面站著。具體負責安檢的,應該是一個叫常何的中級軍官。

關於常何這個人,爭議很大。有人說他在事變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主要依據是一件出土文物:敦煌寫本《常何墓碑》。

碑文由唐高宗時的宰相李義府撰寫,裡頭有這麼一段:‘(武德)七年,奉太宗令追入京,賜金刀子一枚,黃金三十挺,令於北門領健兒長上,仍以數十金刀子委公賜驍勇之夫……九年六月四日,令總北門之寄。

這裡說得很清楚:李世民對常何不錯,安排他在北門(玄武門)值班、做個帶隊幹部。同時給了他不少財寶(皇上給錢、還有具體數目,估計借他個膽子也不敢瞎編),叫他搞好同事關係。關鍵的六月初四這天,(事變成功後)還委以掌管玄武門的重任。

至於反對意見,那也很簡單:事變後,其他參與的人都得了高官厚爵,獨獨沒有常何。過了幾個月他參加打突厥有功,才升一級混了箇中郎將。終其一生,不過做了個三品將軍。如有大功,不可能出現這種情況。

其實這個矛盾很好解決,有專家就提出:常何可能有貢獻,但立場不堅定、態度不鮮明,所以做不了‘功臣’。

那麼常何會有什麼貢獻呢?

常何的一生,最風光是在李密手下。被封為‘上柱國’,和翟讓他們一個級別,屬於最核心的骨幹。李密垮臺,他開始走下坡路:跟著李密投降李淵,又跟著他出關叛逃;李密被殺,他投王世充;王世充水平不行,他又隨著秦瓊程咬金那一撥起義潮回到李淵陣營。之後,輾轉在李世民、李建成手下混了點軍功。十年過去、幾番浮沉。官越做越小、人也折騰得沒了脾氣。人生有幾個十年呢?他最大的願望,是好好活著;最大的教訓,是永遠不要亂站隊。

現在幾個皇子神仙打架,我想他是不太可能主動摻和的。秦王給錢,我就拿著。領導給錢不能不收,不收就把領導得罪了。大事不一定敢辦,打點擦邊球總是可以的。而李世民在這個早上,正需要他打一個大大的擦邊球。

當初李淵幾個兒子都住在宮裡,管理鬆弛、來去隨便:‘太子、二王出入上臺,皆乘馬、攜刀弓雜物,相遇如家人禮。

管理這個事情是這樣子的:上面松一尺,下面就會松一丈。再說人家是父子,老爹都不管,底下人樂得睜隻眼閉隻眼。現在雖然李世民和李元吉搬出去住、情況和那時候有所不同,但李世民要帶點人和兵器進宮,應該不成什麼問題。

成問題的,是不止一點。

第一人太多。你說你來開會,帶一兩個秘書可以理解,九個人未免太多,而且還盡是尉遲敬德這樣的武林高手,難道是比武大會嗎?

《唐律疏議·衛禁律》中有一條法律解釋:‘謂奉敕聽入出之人,剩將人入出者,各以其罪罪之:有籍者,以闌入論;無籍者,加二等。

’——皇上叫你開會,你把不在會議名單上的人帶進宮,就算違法。帶的人有出入證,你按沒有出入證論罪;沒有出入證,再罪加二等。你現在一下子帶了九個,個個都是參會人員嗎?

第二帶的東西不尋常。王爺們習慣了,帶點隨身兵器可以理解。但有一樣東西,是平時絕對不會出現、而今天李世民他們又必須要帶的。

那就是盔甲。

你又不是出征打仗,開個會披盔帶甲,那就擺明了要搞事。所以我想,李世民他們是不會大搖大擺、全副武裝進宮的。要麼打包裝好、要麼另有安排,反正儘量不惹人注目地把東西帶進去。

所有這些,此時都需要常何的配合。金刀子也好、金餅子也罷,為的就是今天這一刻。在李世民陰沉的目光之下,我想常何沒有太多的選擇,他只能揮手放行。

李世民一行順利進入宮中。按他一貫嚴密的作風,必定是一頭派人盯住太子一方的行動,掐著點在對方之前入宮;另一頭,早已在宮中選好一個地點,既能避開警衛、又方便打埋伏。

清晨涼爽的空氣裡,李世民穿戴好盔甲,進入戰鬥狀態。他彷彿重回刀光劍影的戰場,在漸漸明亮的晨曦裡,靜待著對方的到來。

本篇修訂版,可關注微信公眾號‘ 一分鐘神思漫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