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松读史之大唐(131):玄武门之变4——晨曦中的等待

第一篇 创始团队:最初的神明(133)

唐朝开国时皇宫叫太极宫,皇上吃住、办公都在这儿。和现在故宫差不多,中轴线上有三大殿,从南往北分别是太极殿、两仪殿和甘露殿。以两仪殿为界,往南是办公区,往北是生活区。这个布局叫“前朝后寝”。外臣只能在‘前朝’办公区活动,除非皇上特别交待,顶多走到两仪殿。

李渊叫大家明天来审案子,大概因为问题涉及后宫,所以地点放在北边生活区的某个地方。

皇宫四面都有门,北边生活区的大门叫玄武门,这是生活区一个主要通道。玄武门地势比较高,可以俯视皇城,门外还驻扎着禁军。谁掌握了玄武门,可以说谁就控制了主动权。

轻松读史之大唐(131):玄武门之变4——晨曦中的等待

唐“太极宫”图

皇上家的门自然比老百姓的要气派。他说是一个门,实际是个堡垒兼办公楼。具体可以参考天安门——有好几个门洞,大的皇上走,两边小的供其他人进出;门洞上有台有楼,可以办公,可以休息、看风景,还可以居高临下杀敌人。

另外它的安防措施也是很严密的,不是装个锁、安个监控那么简单。

一是有驻兵。派支警卫部队在那儿守着,预防突发事件。保住城门,就保住了皇上一家老小。

二是有安检。派人二十四小时值班,出入要查条子对名单,上了名单才让进,叫作‘门籍’。进出都要过安检,什么人带什么东西,规矩很多,比登机安检还复杂。

驻军领导是监门将军和监门中郎将,都是三品四品、将军级别的大官。领导负责坐镇,出了大事出来看看。具体站岗放哨、检查搜身的活有底下大头兵干,带队领导是郎将、校尉这样的中层干部、五品六品官。

轻松读史之大唐(131):玄武门之变4——晨曦中的等待

武德九年(626年)六月初四那天发生的事件,后来被称作‘玄武门之变’。然而,故事的开场、高潮与结局都不在玄武门。为什么会形成这样一种叫法,大概一是因为玄武门确实在事变中起了重要作用。李世民的总体打法叫‘瓮中捉鳖’,他要速战速决,采取现在说的‘外科手术式打击’,一切问题放在宫内解决。而玄武门,就是那个瓮口。

第二大概因为这个名字好听又切题。这件本来并不复杂的事,经李世民大规模涂改历史后,变得疑点重重、玄而又玄,再加上这又是一场武装政变,‘玄武’二字正好切题。

专家们已经承认:事件的真相不可能完全搞清楚了。他们也拿出了很多自己的推测,我们会在适当的时候介绍点评。现在,我们将尽自己的力量去还原一千三百多年前,那个充满血腥、背叛和荣耀的一天。

李渊叫李世民第二天早点来,李世民比他讲的还要早就出门了。

其实那天估计大家都没怎么睡。李渊要找后宫太监宫女们问话,李建成和李元吉在琢磨究竟怎么回事。而李世民,在作最后的部署。

前几年,李世民和李元吉都住在太极宫内。如今他们都已经搬出去,住进自己的王府。

清晨的微光中,李世民带着长孙无忌、尉迟敬德等九人从秦王府来到了玄武门下。

在这里专家们发生了第一个分歧:有人说李世民没进门,在门外小树林里打的埋伏;有人说不可能,就是进门了。我们采用第二个说法,原因等会儿再解释,现在先让李世民他们进去。

进去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当时玄武门驻军的领导是将军敬君弘和中郎将吕世衡。前面说了,领导不会成天在外面站着。具体负责安检的,应该是一个叫常何的中级军官。

关于常何这个人,争议很大。有人说他在事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主要依据是一件出土文物:敦煌写本《常何墓碑》。

碑文由唐高宗时的宰相李义府撰写,里头有这么一段:‘(武德)七年,奉太宗令追入京,赐金刀子一枚,黄金三十挺,令于北门领健儿长上,仍以数十金刀子委公赐骁勇之夫……九年六月四日,令总北门之寄。

这里说得很清楚:李世民对常何不错,安排他在北门(玄武门)值班、做个带队干部。同时给了他不少财宝(皇上给钱、还有具体数目,估计借他个胆子也不敢瞎编),叫他搞好同事关系。关键的六月初四这天,(事变成功后)还委以掌管玄武门的重任。

至于反对意见,那也很简单:事变后,其他参与的人都得了高官厚爵,独独没有常何。过了几个月他参加打突厥有功,才升一级混了个中郎将。终其一生,不过做了个三品将军。如有大功,不可能出现这种情况。

其实这个矛盾很好解决,有专家就提出:常何可能有贡献,但立场不坚定、态度不鲜明,所以做不了‘功臣’。

那么常何会有什么贡献呢?

常何的一生,最风光是在李密手下。被封为‘上柱国’,和翟让他们一个级别,属于最核心的骨干。李密垮台,他开始走下坡路:跟着李密投降李渊,又跟着他出关叛逃;李密被杀,他投王世充;王世充水平不行,他又随着秦琼程咬金那一拨起义潮回到李渊阵营。之后,辗转在李世民、李建成手下混了点军功。十年过去、几番浮沉。官越做越小、人也折腾得没了脾气。人生有几个十年呢?他最大的愿望,是好好活着;最大的教训,是永远不要乱站队。

现在几个皇子神仙打架,我想他是不太可能主动掺和的。秦王给钱,我就拿着。领导给钱不能不收,不收就把领导得罪了。大事不一定敢办,打点擦边球总是可以的。而李世民在这个早上,正需要他打一个大大的擦边球。

当初李渊几个儿子都住在宫里,管理松弛、来去随便:‘太子、二王出入上台,皆乘马、携刀弓杂物,相遇如家人礼。

管理这个事情是这样子的:上面松一尺,下面就会松一丈。再说人家是父子,老爹都不管,底下人乐得睁只眼闭只眼。现在虽然李世民和李元吉搬出去住、情况和那时候有所不同,但李世民要带点人和兵器进宫,应该不成什么问题。

成问题的,是不止一点。

第一人太多。你说你来开会,带一两个秘书可以理解,九个人未免太多,而且还尽是尉迟敬德这样的武林高手,难道是比武大会吗?

《唐律疏议·卫禁律》中有一条法律解释:‘谓奉敕听入出之人,剩将人入出者,各以其罪罪之:有籍者,以阑入论;无籍者,加二等。

’——皇上叫你开会,你把不在会议名单上的人带进宫,就算违法。带的人有出入证,你按没有出入证论罪;没有出入证,再罪加二等。你现在一下子带了九个,个个都是参会人员吗?

第二带的东西不寻常。王爷们习惯了,带点随身兵器可以理解。但有一样东西,是平时绝对不会出现、而今天李世民他们又必须要带的。

那就是盔甲。

你又不是出征打仗,开个会披盔带甲,那就摆明了要搞事。所以我想,李世民他们是不会大摇大摆、全副武装进宫的。要么打包装好、要么另有安排,反正尽量不惹人注目地把东西带进去。

所有这些,此时都需要常何的配合。金刀子也好、金饼子也罢,为的就是今天这一刻。在李世民阴沉的目光之下,我想常何没有太多的选择,他只能挥手放行。

李世民一行顺利进入宫中。按他一贯严密的作风,必定是一头派人盯住太子一方的行动,掐着点在对方之前入宫;另一头,早已在宫中选好一个地点,既能避开警卫、又方便打埋伏。

清晨凉爽的空气里,李世民穿戴好盔甲,进入战斗状态。他仿佛重回刀光剑影的战场,在渐渐明亮的晨曦里,静待着对方的到来。

本篇修订版,可关注微信公众号‘ 一分钟神思漫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