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世最早的山水畫遊春圖:初葩濃艷未應殘

存世最早的山水畫遊春圖:初葩濃豔未應殘

題圖畫:遊春圖局部 展子虔(傳)


1377年,明朝洪武十年。

被明太祖朱元璋譽為“開國文臣之首”的宋濂已是67歲高齡。這一年孟春,他在觀賞了這幅《遊春圖》後,在後隔水上題詩云:

“冰解泯融生水瀾,初葩濃豔未應殘。夭桃噴火柳金嫩,深谷鶯啼聽切看。花影淡裝胭粉媚,春暖野郊風細細。遊人醉以天為幕,酩酊陰濃春意被。行來樹下實相參,暝目無言心自慚。黃蝶逐風翻上下,賞花此處更停驂。”

也在這一年,他告老還鄉,朱元璋親自踐行。

由元入明的浙江人宋濂,是那一時期著名的文學家和史學家,他與高啟、劉基並稱為“明初詩文三大家”。宋濂並不是第一位在這幅《遊春圖》上留下題跋的人。在他之前200多年,宋徽宗就在這幅畫上用他著名的瘦金體寫下了:展子虔遊春圖——六個字。

存世最早的山水畫遊春圖:初葩濃豔未應殘

遊春圖細部


在宋濂之後400年,同樣也是孟春時節,清朝乾隆皇帝也在此畫後隔水處留下題跋:

“水隨筆底生波瀾,意著花叢芳未闌,伊人妙解寓法外,豔裔韶光正好看,韶光祗以物情媚,更值景明與風細,逰人各盡憑賞豪,小步亦驕錦韉被,錦韉繡徑盤差參,開唐畫祖誠無慚。聖湖厓略頗相似,起予興在巡方驂。”

乾隆還順便交代了下自己的創作思想:“此韻為馮子振奉長公主命題畫者,又有識洪武十年觀於奉天門和子振韻,而不書其為誰者,二詩並不足稱畫,故用其韻題之。丙申孟春月中汗隨安室御識。”

對於第一首詩的作者,晚明時張醜所著的《清河書畫舫》中,在《展子虔春遊圖》條目後抄錄原文有書者之名“宋濂”兩字。清代卞永譽著錄《式古堂書畫匯考》中《大觀錄》中,也記錄為“宋濂書”。

存世最早的山水畫遊春圖:初葩濃豔未應殘

遊春圖細部


存世最早的山水畫遊春圖:初葩濃豔未應殘

乾隆在遊春圖畫幅上的題詩


雖然有這些題跋和記錄,但人們對於此畫是不是隋朝人展子虔的原作,一直存有疑問。展子虔生活的時代約545—618年,他經歷了東魏、北齊、北周、隋朝,到隋代為隋文帝所召,任朝散大夫、帳內都督等職。他是唯一有畫跡可考的隋代畫家,在中國繪畫史上佔據著重要位置。

如果說中國畫中特有的文人山水畫,從魏晉時期時期就開始孕育,而到了唐朝“自吳(道子)始,至小李(李昭道)而成”,那麼傳為展子虔的這幅《遊春圖》就是非常重要的一副現存的、唯一的可以供我們觀摩、研習的作品。

陳師曾認為,“山水畫之肇端,蓋有北方胡族侵入中原,漢族漸次南下,四周之境遇,遂使漢人開山水之端。其原因實為老莊哲學之影響。老莊之學崇尚清靜,愛好自然,時與南方山水之自然美相接觸,自能啟發其山水畫之思想。”

中國古代山水畫的發展,到了展子虔這個時代,出現了較大的變化,它不再作為人物故事畫背景的一部分,而是獨立成為一種主要的描繪主題。《遊春圖》在構圖方面的章法佈置突破了以往的畫風,呈現出山巒起伏、峰迴百轉的形態,將山川、水系為主體,讓畫中的人物、院落、船舶、閣樓等融于山水。這些元素遵循了合適的比例,整體景觀在大小、高低、遠近等方面達成了和諧的意境。在用色上,《遊春圖》以青綠色為主色調, 用泥金來表現山色,對樹葉的設色不光用填和染,還運用了點彩的方式。雖然我們在山體上還沒有看見皴法的出現,但上述這些創新的方法,已完全營造出了一種全新的繪畫格局,在表現形式和審美取向上顯得更加成熟。

存世最早的山水畫遊春圖:初葩濃豔未應殘

遊春圖 展子虔(傳) 絹本 橫80.5釐米 縱43釐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沒有這幅畫,歷史便少了一個環節。”

這是沈從文對這幅《遊春圖》的評價。但沈從文對這幅畫是不是展子虔的真跡,依然存疑。他在上世紀40年代曾經在半年中有機會觀摩此畫8次,然後撰文指出其中男子的衣著、女人的坐姿等等與隋代人習俗不符。更重要的是,既然此畫有宋徽宗題字,並認定為展子虔的作品,而在宋徽宗授意編撰的《宣和畫譜》中,並未記載這幅《遊春圖》。

沈從文撰文之際為1947年,這幅畫正在變更其主人。

據說《遊春圖》經宋徽宗題簽後,約在宋室南遷之際即行散出,後歸南宋奸臣賈似道所有。宋亡後,元成宗之姊魯國大長公主得到了它,並命馮子振、趙嚴、張珪等文人賦詩卷後。明朝初年,《遊春圖》卷收歸明內府,而後又歸權臣嚴嵩所有。萬曆年間,畫卷為蘇州收藏家韓世能所藏。入清後,經梁清標、安歧等人之手而歸清內府。

存世最早的山水畫遊春圖:初葩濃豔未應殘

遊春圖 細部1

存世最早的山水畫遊春圖:初葩濃豔未應殘

遊春圖 細部2

存世最早的山水畫遊春圖:初葩濃豔未應殘

遊春圖 細部3

存世最早的山水畫遊春圖:初葩濃豔未應殘

遊春圖 細部4

存世最早的山水畫遊春圖:初葩濃豔未應殘

遊春圖 細部5


1924年10月,清室被遷出紫禁城,末代皇帝溥儀被驅逐出宮時,大量故宮珍寶也被他帶到天津,後再被攜至“偽滿洲國”首都長春。1945年8月日本投降後,不少書畫珍寶流落於東北民間。不久,這些珍寶又陸續現身北京,其中就有《遊春圖》。

張伯駒從裝裱名匠馬霽川處看到了這幅《遊春圖》後,他到故宮博物院報告馬衡院長,建議院方收購此畫,而馬衡以經費不足為拒。張無奈之下賣掉自己的幾處私宅和夫人的首飾,最終購得《遊春圖》。購得此畫後,張伯駒便將自己的住所更名為“展春園”,自號“春遊主人”。1952年,張伯駒夫婦將此畫轉讓給故宮博物院。

1978年,書畫鑑定家傅熹年先生撰文《關於展子虔(遊春圖)年代的探討》,對該圖中所畫建築和人物服飾進行了考證,認為《遊春圖》是北宋的複製品,建築上的鴟尾是典型的北宋鴟尾特點而非隋代繪畫,也非展子虔原作。此後,徐邦達、楊仁愷、陳傳席等人大都認同此說。

無論如何,這幅《遊春圖》被普遍認為是現存我國著名畫家作品中最古的一幅,也是不可否認的卷軸山水畫最早的傑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