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前的美國城市——柴爾德·哈薩姆之印象

每天讀幅經典(8)

百年前的美國城市——柴爾德·哈薩姆之印象

The Avenue in the Rain 1917 白宮收藏


第一印象顯然是靠不住的。第一次看柴爾德·哈薩姆的畫就是這樣。

我碰巧看見他筆下那種陰冷潮溼的街道,並且連續好幾幅都是這樣,這包括20世紀初期他那著名的美國國旗街景系列,紐約曼哈頓第五大道飄著細雨,被雨水浸透的國旗無力地下垂著。而他筆下的華盛頓廣場公園,即使灑了一些斑駁的陽光,也因為冷色調的陰影與天空,給畫面襯托出一些清冷,華盛頓拱門和前邊稀稀拉拉的樹枝,讓人感覺渾身發冷。於是我對這位美國的印象派畫家連同19、20世紀之交的美國城市都產生了這樣的印象:那時街道雖然寬闊,但不是颳風就是下雨,瀰漫著陰冷而潮溼的感覺。

看他這幾幅雨後油光光的街道後,心頭不由哼起一首老歌“風雨的街頭,招牌能夠掛多久。愛過的老歌,你能記得的有幾首......”其實這首歌並不算老,因為如今你在卡拉OK時,也發現常有人點唱。

百年前的美國城市——柴爾德·哈薩姆之印象

午後 布魯克林博物館 1900年

百年前的美國城市——柴爾德·哈薩姆之印象

風雪 麥迪遜廣場1809年

百年前的美國城市——柴爾德·哈薩姆之印象

華盛頓廣場公園 1890年


然而,不些年的光景,這類老MTV的畫面已經讓人不忍直視。那些年代出品的一些版本中,為了刻意表現得“洋氣”,導演往往會安排一對穿著寬領西裝、連衣裙的青年男女,讓他們在高架橋的橋洞下,或者幾幢孤零零的大樓面前,演繹這類的肥皂泡沫搬的都市愛情,而襯托這些泡沫的背景與現在相比,其“洋氣度”還沒不如七環之外的郊縣風光。

在上個世紀80年代,我們是那麼盼望著、想往著的城市化生活,如今都算嘗試過了。急遽膨脹的城市開始吞噬農村,以及此過程中所上演的一幕幕或虛假或血腥的情節,已經讓我們難以喘息,甚至有了一些逆城市化的傾向。

城市替代農村、牧場、莊園的變遷,對於100多年前的美國青年柴爾德 ·哈薩姆(Childe Hassam 1859-1935年)來說,想必也有親身體會。

城市化(urbanization)也稱為城鎮化,在最近20年來是吾國經濟學界、輿論界一直探討的問題。我們不光對城市化高度關注,而且還創造了“新型城市化”、“智慧城市”、“海綿城市”這樣一大堆新名詞,然而這些都掩蓋不了急功近利心態下所暴露的種種問題。

有一組數據,可以粗略地代表柴爾德 ·哈薩姆所生活年代的美國城市進展。在他出生的19世紀中葉,美國的城市人口比率大概是10%,之後到1920年,美國城市人口超過農村人口,城市人口的比率達到了51.2%。有學者將這一時期看成美國城市化的第一階段。

出身於馬薩諸塞州的多切斯特的哈薩姆,其父親弗雷德裡克是一個比較成功的商人,收集了大量的藝術品和古董,這種家庭氛圍讓哈薩姆很早就表現出了對藝術的興趣。之後,他們舉家遷往這個州的首府——波士頓(Boston)——美國東北部新英格蘭地區的最大城市。但是在哈薩姆13歲時,一場大火降臨到他們頭上。1872年11月9日晚7時20分,位於波士頓夏日街的商業倉庫地下室發生大火,火勢一直蔓延了12個小時,燒燬波士頓市中心約65英畝(26公頃)的土地、776棟建築和大部分金融區,造成7350萬美元的損失。在這場大火中,有13人死亡,幾乎完全摧毀了波士頓的商業區,這其中也包括哈薩姆父親的生意。也許是這場兇猛的城市火災,給哈薩姆一生留下了清晰的印象,在他今後的印象派風格的作品中,對於城市總是保持著一種冷靜的距離。

百年前的美國城市——柴爾德·哈薩姆之印象

1872年 波士頓大火過後 照片 圖片來源:網絡


與筆者以前所介紹的那些哈德遜河畫派的畫家們,或者與霍默、埃金斯們相比,哈薩姆代表著另一個時代的開啟。他不光開始描繪美國本土的城市生活,而且,他是與歐洲潮流同步的一位堅定的印象派追隨者。

雖然他的畫作僅僅停留在對城市外在形象的印象上——相比同時期另一派美國畫家,垃圾桶畫派(Ashcan School)來說,他還遠沒有深入到城市文明的肌理,並且對城市發展進行有態度地反省與批判——但在他的畫作中,城市的街景畢竟開始成為一種創作的主題了。

百年前的美國城市——柴爾德·哈薩姆之印象

白宮奧巴馬辦公室中 懸掛著哈薩姆的繪畫

百年前的美國城市——柴爾德·哈薩姆之印象

波士頓的雨天 1885年


哈薩姆這一代人,本身正是美國城市化進程的見證者。在此之前的數代美國人,無論是政治家、發明家、評論家們,他們大部分都擁有一個農村式的美國夢,從愛默生到梭羅,為這個夢想提供了哲學層面的探索與貢獻,這再自然不過,因為他們的前輩們剛移民於這塊大陸之初,就生活在農場和莊園中。而在此前美國藝術家的筆下,也從來沒有把城市作為一個主題去描繪,他們與歐洲的同輩們的區別、他們作品中最明顯的美國特色,其實正在於他們的創作題材:腳下肥沃的土地、遙遠的邊疆、奇異的景色以及辛勤耕作的農民們,甚至比哈薩姆幾乎晚了一代人的格蘭特·伍德等跨世紀的現代派畫家們,也將主要的目光集中在鄉土題材上。

哈薩姆則與他們都不一樣。他繪畫事業從一名木刻師和插圖師開始,之後他在波士頓和巴黎系統地學習美術,在巴黎期間受到了法國印象主義藝術家的影響,成為印象派的堅決追隨者。他此後創作的國旗系列,顯然就受到了莫奈《巴黎的蒙托爾熱街》的影響。莫奈的國旗系列比哈薩姆早20多年,這幅1878年夏天的作品表現了巴黎世博會期間的狂歡盛景。如果你對照著哈薩姆在1910年所做的《7月14日——Rue Daunou》,你就會明白這幅畫包含了向莫奈致敬的意思。而同時,你可能會贊成我前邊所描述的,對哈薩姆畫作中所流出的那種陰冷和潮溼的直觀感受。

百年前的美國城市——柴爾德·哈薩姆之印象

莫奈《巴黎的蒙托爾熱街》1878年

百年前的美國城市——柴爾德·哈薩姆之印象

《7月14日——Rue Daunou》 1910年


在跨世紀之交,哈薩姆成為美國“十人幫”的印象派團體成員之一。這一團體英文稱呼是Ten American Painters,也簡稱為THE TEN,1897年下半年在美國藝術家協會註冊成立,是由十位畫家組織的一個畫派,這十位畫家大部分都曾經在歐洲學習過,近距離接觸過當時的印象派,他們主要在紐約和波士頓一帶活動。“十人幫”持續了20年,每年舉辦自己的年度展覽。(在這十位畫家分別是:Childe Hassam, J. Alden Weir, John Henry Twachtman, Robert Reid, Willard Metcalf, Frank Weston Benson, Edmund Charles Tarbell, Thomas Wilmer Dewing, Joseph DeCamp, 和 Edward Simmons)。

說到美國的印象派,可能我們會提到另一位美國女畫家卡薩特,她曾經長期在巴黎生活,是德加的追隨者。但是卡薩特幾乎都在生活在歐洲,她的創作題材更多地與歐洲的審美保持一致。而哈薩姆的創作始終努力保持自己的獨立性,他喜歡描繪新英格蘭地區的自然風景,描繪那裡的村莊、教堂等等。在技法方面,他除了從歐洲的印象派那裡學習外,也學習和繼承了美國的本土特色的輝光派(Luminism)傳統(有關介紹,請見《哈德遜河畫派:死亡冥想和輝光主義》)。

其實,就像一開始我就提及過的,第一印象往往靠不住,卡薩姆除了對陰冷、潮溼的城市描繪之外,他給人印象最深刻的作品應是那些充滿陽光的海灘與牧場。

百年前的美國城市——柴爾德·哈薩姆之印象

百年前的美國城市——柴爾德·哈薩姆之印象

百年前的美國城市——柴爾德·哈薩姆之印象

百年前的美國城市——柴爾德·哈薩姆之印象

以上為哈薩姆其他作品欣賞


透過哈薩姆印象派的作品,我們其實對於美國的城市只是一個片面的瞭解。實際上,一百年前的美國城市,正開始用鋼鐵創造人類修建摩天大樓的奇觀,但也存在很多臭氣熏天、就像“一千隻鼬鼠生活在一起”那樣臭名昭著的貧民窟。這些場景我們從垃圾桶畫派們的作品中,更能夠直觀地去感受,留待以後介紹。

另做一點補充:有識之士指出,城鎮化並非是推動經濟增長的手段,而是創造出了一個能產生新思想和新創意的集中區域,其負面效應當然也難以忽視,這包括:因為人口密集會造成交通擁堵,垃圾處理、公共衛生管理會變得複雜和困難,治安管理的難度會加大等等。而當今中國“舊型城鎮化”(這也是相對新型城市化造的另一個名詞)的弊端,也在於異化為房地產開發和爭相建設大城市,前者導致的結果是:城鎮化不是產生新思想和新創意的集中區域,而變成了開發房地產;後者導致的結果是:各地爭相建設超大規模的城市,同質化嚴重、專業程度低下。

(全文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