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迎秋:未來中國汽車格局應該怎麼看

吴迎秋:未来中国汽车格局应该怎么看

最近,關於中國未來汽車格局的話題很熱,寶馬控股華晨寶馬消息披露,成為中國放開汽車合資股比第一“受益者”,引發了一些人擔憂:中國汽車的好日子是否到頭了,未來跨國公司在中國將主導汽車產業的發展。日前,戴姆勒吉利聯合宣佈,旗下金融公司與吉利集團合資成立出行服務公司,又在輿論場“炸開了鍋”,特別是聯想到今年初吉利入股戴姆勒成為第一大股東,有人猜測戴姆勒這一舉動是否意味著和北汽的合作發生了態度的轉變?

說實在的,這樣的討論都非常敏感。如果我們用傳統思維去分析解讀,結果一定令當事的中方尷尬。事實上,從目前輿論的反應看,無法接受的情緒佔了上風。但是,情緒的表達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我們是否需要換一種全新的思維去看今天的變化,從而在新的變動中掌握主動,找到自己的位置?這樣的視角轉換很有必要。

要打開心結。這其實是一個格局觀的問題。從全球的範圍看,世界汽車的格局一直在變。遠的不說,記得2000年時,時任通用汽車董事長史密斯就跟我說到了那時的世界汽車格局,我事後專門寫了文章,轉述了他說的“6+3”格局,後來大家一直在引用。而實際上,這個格局早已不存在了,我去年還寫文章說到了,如果還以當年史密斯的衡量標準來看,中國的上汽等汽車集團絕對名列其中。今年早些時候發佈的世界500強企業排名也可以看出,上汽、東風、北汽、一汽、廣汽包括吉利都上榜了,甚至還排在了一些傳統德國汽車集團的前列了。很顯然,這樣的格局也肯定不真實,但我們從中可以看出,所謂的格局是個變數。如果我們的思維還停留在過去的形勢上,心態的敏感和糾結在變化的世界汽車面前一定會表現出來。

要順勢而變主動而為。必須看到,當前世界汽車特別是中國汽車的變化已經不可逆轉,新經濟、新技術、新的發展理念讓我們別無選擇。中國汽車的合資合作已從過去在話語權上衡量利益,轉變為更純粹的市場交易行為。放開合資股比,合資成了簡單的生意和買賣了。寶馬控股華晨寶馬只是中國汽車變局的開始,相信接下來,大眾、奔馳、通用、豐田包括韓國現代起亞都會這麼幹,誰都不會“免俗”,但這並不等於原來合資的中方只有無奈出讓利益的份了。不說別的,就說外方控股後,它一定會將中國的合資企業真心當成其面向全球的生產製造基地,而這正是幾十年合資我們一直在爭取的東西。寶馬此次宣佈控股的同時就明確表示兩點:一是未來加大在中國的投入;二是將全新的iX3車型放在中國生產供給全球。很顯然,未來談合資的利益,取決於算賬方式的不同。它不僅考驗格局觀,還要有新智慧。

但我更想說另一種新思維。說格局還是希望中國汽車能夠融入世界,進而能發揮中國汽車的作用。從世界汽車100多年的傳統歷史來看,應該說中國汽車的機會不大。我們必須找到新的切入點。當前,世界汽車正處於大變革中,新能源、互聯網、智能化、共享經濟等改變了傳統世界。新的汽車概念、新的汽車消費觀念、新的互聯網時代下技術的演變,對所有汽車企業都是一個挑戰,而且這些挑戰靠傳統汽車企業自身的力量很難應對。它不再是四個輪子一個發動機水平的問題,而是線上線下如何結合的全新技術領域的課題了。從這個角度說,當前大家對特斯拉包括國內一些新汽車企業的認識可能看淺了,大都還停留在傳統汽車的思路上看問題。因為我們不懂互聯網,所以很難想象互聯網人眼裡的汽車是什麼樣。這句話必須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也許今天聽他們講汽車可能感覺上是“擰巴”的,但完全有可能讓他們搞出一個全新的“東西”來,而且當這個“東西”出來時,傳統汽車已經發現自己完全落後了,我相信,奔馳已經感受到這一點了。與吉利合作探索新的出行方式只是其中的一個動作,它同時也和中國其他一些互聯網公司展開合作。非常有意思的是,就在不久前寶馬在華簽署新的合資合作協議時,寶馬全球董事長就說他重視中國的一個重要原因,在於中國在數字化經濟、技術等領域在全球領先,寶馬一定要加強與它們的合作。一系列的舉措已經證明奔馳、寶馬比現在我們看到的輿論場上的討論和猜測多得多、高得多、遠得多。奔馳與吉利此次合作包括寶馬在中國的策略變化,應該可以讓中國汽車如何思考下一步的發展,打開一個全新的思維模式。

這個世界汽車變了,這已經是不爭的事實。不管你同不同意,願不願意。我們不再有過去那樣的說了算。承認這個事實,我們並不丟人。與其怨天尤人、糾結爭論,不如改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