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讀者》的催淚彈!他花18年寫的信,告訴孩子讀書就是回家

一封信,一封整整準備了18年的信;一封他悄悄塞進兒子遠行行囊的信;一封兒子不僅讀完,還珍藏進電腦的信;一封麥家寫給兒子,又是向自己的父親“還債”的信。

2017年3月4日,作家麥家在《朗讀者》節目中,為兒子讀了一封信,小心翼翼的話語裡滿是沉甸甸的愛。這封《致信兒子》,被稱作“最美家書”,在微博和微信中被廣泛轉發。

《朗讀者》的催淚彈!他花18年寫的信,告訴孩子讀書就是回家

就是一個叛逆孩子的父親啊寫給一個叛逆孩子的麥家說,兒子像他年少時那樣叛逆,而麥家卻不想像自己的父親那樣,有一個十幾年不願與自己交流的兒子。直到自己當了父親,他才體會到父愛的深沉。

很多人的青春期都有叛逆的一面。面對這種有問題的青春,父母應該怎麼辦?是選擇放棄還是堅持?忍耐還是放任?麥家說自己和兒子的關係是微妙的。他也曾頭疼兒子的青春期,但他沒有放棄,而是選擇了陪伴他說:“我今天負責來讀這封信,但我不負責解釋這個父親是誰,你可以把他想成是我,也可以把他想成是我的朋友,甚至如果你有相同的經歷,這封信的主人可能就是你的父親。”

《朗讀者》的催淚彈!他花18年寫的信,告訴孩子讀書就是回家

《致信兒子》

“兒子,當你看到這封信時,你已在我萬里之外,我則在你地球的另一端。地球很大,我們太小了,但我們不甘於小,我們要超過地球,所以你出發了。這是一次蓄謀已久的遠行,為了這一天,我們都用了十八年的時間作準備;這也是你命中註定的一次遠行,有了這一天,你的人生才可能走得更遠。

我沒有到過費城,但可以想象,那邊的月亮不會比杭州的大,或者小;那邊的房樓一定也是鋼筋水泥的;那邊的街弄照樣是人來車往的;那邊的人雖然膚色貌相跟我們有別,但心照樣是要疼痛的,情照樣是要圓缺的,生活照樣是有苦有樂、喜憂參半的。世界很大,卻是大同小異。也許最不同的是你,你從此沒有了免費的廚師、採購員、保潔員、鬧鐘、司機、心理醫生,你的父母變成了一封信、一部手機、一份思念,今後一切你都要自己操心操勞,餓了要自己下廚,乏累了要自己放鬆,流淚了要自己擦乾,生病了要自己去尋醫生。這一下,你是那麼的不一樣,你成了自己的父親、母親、長輩。這一天,是那麼的神奇,彷彿你一下就長大了。

《朗讀者》的催淚彈!他花18年寫的信,告訴孩子讀書就是回家

但這,只是彷彿,不是真實。真實的你只是在長大的路上,如果不是吉星高照,這條路必定是漫漫長長的,坎坎坷坷的,風風雨雨的。我愛你,真想變作一顆吉星,高懸在你頭頂,幫你化掉風雨,讓和風麗日一直伴你前行。但這是不可能的,即便可能,對不起,兒子,我也不會這麼做。為什麼?因為我愛你,因為那樣的話,你的人生必定是空洞的、蒼白的、弱小的,至多不過是一條缸裡的魚,盆裡的花,掛著鈴鐺叮噹響的寵物。這樣的話我會感到羞愧的,因為你真正失敗了。你可以失敗,但決不能這樣失敗,竟然是被太陽曬死的,是被海水鹹死的,是被寒風凍死的。作為男人,這也許是莫大的恥和辱!

《朗讀者》的催淚彈!他花18年寫的信,告訴孩子讀書就是回家

好了,就讓風雨與你同舟吧,就讓荊棘陪你前行吧。既然有風雨,有荊棘,風雨中不免夾著雷電,荊棘中不免埋著陷阱,作為父親,我愛你的方式就是提醒你,你要小心哦,你要守護好自己哦。說到守護,你首先要守護好你的生命,要愛惜身體,要冷暖自知,勞逸結合,更要遠離一切形式的衝突,言語的,肢體的,個別的,群體的。青春是尖銳的,莽撞的,任何衝突都可能發生裂變,而生命是嬌嫩的……這一點我只想一言蔽之,生命是最大的,生命面前你可以理直氣壯地放下任何一切,別無選擇。

呵呵,兒子,你的父親真饒舌是不?好吧,到此為止,我不想你,也希望你別想家。如果實在想了,那就讀本書吧。你知道的,爸爸有句格言:讀書就是回家,書這一張紙比鈔票更值錢!請容我最後饒舌一句,剛才我說的似乎都是戰略性的東西,讓書帶你回家,讓書安你的心,讓書練你的翅膀,這也許就是戰術吧。

愛你的父親”

《朗讀者》的催淚彈!他花18年寫的信,告訴孩子讀書就是回家

世界上別人給你的愛都是為了相聚,只有父母的愛是為了別離,有時候父母的小心翼翼並不是恐懼而是愛,這不僅僅是作家麥家對兒子的愛,也是我們每個人爸爸的樣子。這些給我們的不僅僅是一種感動,更多的是讓我們知道父母對我們的愛或許是不善言辭,但他們愛我們卻是愛的深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