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讀者》董卿接連稱讚的好地方,就藏在一個老人家裡

《朗讀者》董卿接連稱讚的好地方,就藏在一個老人家裡

《朗讀者》董卿接連稱讚的好地方,就藏在一個老人家裡

也許只有親身走進一個人出生與生活的地方,我們才能真正探究到他生命的本源處,從而領略其真實的人生。

《朗讀者》三度邀請黃永玉先生,終於獲得了與他對話的機會。

對話的地方不在演播廳,不在後臺,不在某個奢華高檔的酒店,也不在任何一個正式的地方,而是選擇了黃永玉先生現在生活居住的地方。

《朗讀者》董卿接連稱讚的好地方,就藏在一個老人家裡

當董卿帶著鏡頭一起走進黃永玉的家時,你會不由得訝異:

這位老頭兒的家實在太美了!

好想住進這樣的家裡!

一個大大的院子,幾間精緻的房,十分的講究;一汪淺淺的池塘,池塘裡的荷花是從洞庭湖移栽過來的,百分的浪漫;連同房間裡的一把座椅,方桌上的一盞茶,滿分的情致......

每一處入眼的風景、靜物、細節,無一不體現著家的主人生活的品質與思想的高度。

黃永玉說:“一個戰士,要不戰死沙場就要回到故鄉。”

《朗讀者》董卿接連稱讚的好地方,就藏在一個老人家裡

一個人,不管他是平凡還是偉大,不管他曾經去過怎樣的城市,最終,他都要回到自己的故鄉自己的家。

無論他走過多少條路,都是通往家的方向。

所以你們看,黃永玉這樣一個頂有意思的老頑童,行過大半個中國,領略無數大好河山,他名聲在外,著作等身,在美術、文學、雕刻、建築等領域都有非凡的成就。

對於這樣一個見過大世界的人,早已越過了物質等級的人,住在哪兒,他可以有大把的選擇,可他深深地明白“家”的意義不同於其他,於是他回到了故鄉的小城裡,把自己的“家”建在了一生中最重要的地方。

於黃永玉而言,哪怕自己對世間的大多人事都能遊刃有餘,但關於家的每一點都馬虎不得。

《朗讀者》董卿接連稱讚的好地方,就藏在一個老人家裡

《朗讀者》曾以“家”為主題做了一期節目,董卿的開場白是這樣寫的:

家,簡單一個字,能引起無數人的情感共鳴,因為家是每個人最初的記憶,也是我們最終的歸宿。我們常常說“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

家對於每個人而言,其意義是不言而喻的,每個人心裡也都有個最好的家的樣子。

《朗讀者》董卿接連稱讚的好地方,就藏在一個老人家裡

老舍先生寫《我的理想家庭》:

一間是客廳,古玩字畫全非必要,只要幾把很舒服寬鬆的椅子,一二小桌。

一間書房,書籍不少,不管什麼頭版與古本,而都是我所愛讀的;一張書桌,桌面是中國漆的,放上熱茶杯不至燙成個圓白印;文具不講究,可是都很好用;桌上老有一兩枝鮮花,插在小瓶裡......

老舍先生描寫心中的理想家庭,寥寥數語,看似簡單而樸實,實則充滿了生活的樂趣和他個人的智慧。

《朗讀者》董卿接連稱讚的好地方,就藏在一個老人家裡

愛讀的書和中國漆的桌面,以及小瓶裡的一兩支鮮花,再加上給幗幗一兩塊綠黃瓜或幾個毛豆的先生、管做飯的太太、任助手的女兒、既會講話又胖胖的會淘氣頂好三歲的兒子,字字皆景,句句皆情,足見這位大作家心頭的妙趣。

不管是黃永玉,還是老舍,每個人對家都有理想的追求。你理想中的家又是什麼樣子的?

只是用來吃飯睡覺的樣子嗎?

當然不是的。

之如老舍先生描述的那樣:

家是由人和無數的物件,以及眾多美好的生活場景構築而成的。

《朗讀者》董卿接連稱讚的好地方,就藏在一個老人家裡

我們一生中有大多數的時光都是在家裡度過的。

它是一個生活之地,而不是生存之地。它不需要太大,但需要有一點品位;它不需要人多熱鬧,但需要有一點溫度和人情味;它裡面的陳設也不需要極盡奢華,但需要有一點精緻。否則,它就只是一個冷冰冰灰暗暗的睡覺之地。

美克美家就是這樣一個“理想之家”的創造者和推崇者。

“如果你是去買傢俱,就去傢俱城;但如果你是想購買生活方式,就到美克美家。”美克集團董事長馮東明先生如是說。

為了給人們提供“生活的藝術”,為了幫助人們培養一種更加高級的“家與生活”的美學理念,也為了能給更多的消費者營造“藝術的生活”,美克美家做出了很多的嘗試:

兩度攜手《朗讀者》,打造“最美場景的綜藝”,以契合品牌氣質的現象級口碑綜藝為線上平臺,通過場景浸入式的方法,深度傳播經營理念;

植入熱度電視劇《歡樂頌2》,打造“五美之家”,進一步提升品牌影響力;

攜手鬆美術館,通過舉辦“松間讀書會”,以藝術與文化為入口,一同構築生活的美學;

《朗讀者》董卿接連稱讚的好地方,就藏在一個老人家裡

邀請了知名人士一起“讀家,懂家”,分享對家的認知,通過名人效應來實現更大範圍的傳播......

其中,近期與松美術館合作的“松間讀書會”獲得了極大的認可。

在這場讀書會上,美克美家邀請了包括作家、企業家、建築師、臺灣民謠之父在內眾多的近200位嘉賓,大家以書會友,各抒己見,共同探討了“家的定義與意義”。

美克美家門店COO周莉女士說,家承載著我們人生中近七成的回憶與想象,家中每一處細小的雕琢都會參與到你今後的生活裡;

建築師穆威現實說,帶著家人親近自然是他最夢幻的執著;

《朗讀者》董卿接連稱讚的好地方,就藏在一個老人家裡

作家梁鴻女士說,我們要思索自己、家人與他人的生活方式與思想需求,(從而獲得)屬於自己的自我……

不同的人都有自己對“家”不同的認知與理想,每個人都從“家”裡找到了各自生活和人生價值,無論大小深淺,之於個人,都是意義。

莫爾說,為了找尋想要的東西,我們走遍全世界,回到家,找到了。

也許,我們不斷尋覓追逐,踏遍世間路,忙碌一生,最終是為了回到最初的“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