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時期的一宗特大級貪腐案,內幕令你瞠目結舌

選自《王朝的命運:極簡吏治三千年》(柯勝雨),華文出版社,2016年4月。

乾隆即位之後,雖然承襲了順治、康熙、雍正三個皇帝的反腐體制。但是在統治初期,已經被雍正扼殺的貪腐現象又有重新抬頭的跡象。公元1741年,發生了兩起重大腐敗案件。監察御史仲永檀“風聞言事”,彈劾兵部尚書鄂善收受賄銀萬兩,鄂善被下獄審訊之後,供認受賄千兩。乾隆含淚賜其自盡,這是第一個因腐敗而被處死的二品高官。山西學政喀爾欽賄賣文武生員,並買有夫之婦為妾,乾隆將其罷職、抄家、斬立決。

清朝時期的一宗特大級貪腐案,內幕令你瞠目結舌

乾隆大帝

為了抑制貪腐,乾隆加強立法,最令人矚目的舉措是刪除《大清律例》中的“完贓減等”條例。“完贓減等”實行於雍正時期,該條例規定,貪官汙吏一年之內將虧空全部補賠,可以免減死罪,代之以流放。如果一年還是無法補賠,可再寬限一年,在監外繼續籌集資金補賠。如果第二年仍未償清虧空,那你就進監獄,由你的家屬幫你補賠,直到傾盡家產,這才處死。

在乾隆看來,“完贓減等”有姑息養奸、縱容貪腐的弊端,經過二十年的反覆之後,終於在公元1758年宣佈永遠停止“完贓減等”條例。只要你侵盜錢糧滿一千兩,不管你有沒有全部補賠,一律斬立決。乾隆統治前半期被處決的一、二品高官居清代各個皇帝之首,有效地遏制了貪汙受賄的泛濫,其嚴厲程度在清代反腐史上是罕見的。

乾隆即位前四十四年間查處封疆大吏貪腐要案共十七起,但是乾隆晚年(1780年-1795年)重蹈乃祖康熙的覆轍,吏治鬆弛,鉅貪大奸肆虐橫行,又進入了腐敗案件的高發期,十六年間查處封疆大吏貪腐要案多達十二起,其頻率遠遠超過前四十四年。“乾隆季年,諸貪吏首亶望”,公元1781年爆發的以甘肅布政使王亶望為首的“甘肅冒賑案”,其涉案官員之多,時間之長,手段之惡劣,別說清代一朝了,就是悠悠數千載歷史中也屬罕見。乾隆痛心疾首,稱此案為“從未有之奇貪異事”。

清朝時期的一宗特大級貪腐案,內幕令你瞠目結舌

《御製詩集》中乾隆晚年畫像

甘肅冒賑案首先得從“捐監”兩個字說起。甘肅地處遼闊的大西北、黃河上游,境內多山脈,沙漠、戈壁一望無際。土地貧瘠,物產匱乏,是當時大清最窮困的省之一。老百姓全靠官府賑濟糧食度日子,戶部每年都調撥鉅款給甘肅購買糧食。數百萬張嘴巴嗷嗷待哺,簡直就是一個黑乎乎的無底洞,怎麼填也填不滿。朝廷上文武百官揪心,作為一國之君,乾隆更加鬧心啊。國家這麼大,隨時就會爆發戰爭、災害,把款項都撥給了甘肅,那我這個皇帝就不要混下去了?

於是在公元1760年,乾隆頒佈一個特別的恩詔,甘肅及外省商民可以在甘肅境內捐錢、捐糧,換取國子監生(國立大學生)的資格。有了監生的資格,無須從大老遠的西北千里迢迢進京入國子監讀書,你就可以直接參加鄉試。也可以在取得國子監生資格之上,再捐點錢糧,又可以買來一個官做。這個優惠政策在當時被稱為捐監。

捐監政策一出臺,立即受到全國那些富商大賈的歡迎。如此一來,他們的子孫就不必飽受十年寒窗之苦,就可以走上仕途,光宗耀祖,這是開了天門啊!再加上甘肅捐監定價非常之低,每個監生資格只需要麥、豆四五十石,結果全國各地的富貴子弟趨之如騖,紛紛擠往甘肅,一時異常火爆。

捐監政策實行了幾年,效果奇佳,甘肅做到了就地取糧,朝廷省心,乾隆也開心。但是幾年之後,憂心的事又來了。天高皇帝遠,甘肅的那些地方官開始胡作非為了,明目張膽地貪汙、挪用捐監的錢糧,甚至直接收取銀兩,中飽私囊,搞得天怒人怨。公元1766年,大學士舒赫德上疏揭發甘肅捐監的種種弊端。乾隆不勝其煩,擺擺手,乾脆停捐了吧!實行了六年的捐監優惠政策就被廢除了。一夜回到解放前,廢除了之後,那些老問題又來了,戶部只得按舊例每年撥銀百萬兩給甘肅購買糧食。但是甘肅的官員仍為缺糧缺錢叫苦連天。一旦發生災害,饑民成群結隊,聚集在總督府前哭鬧著要吃要喝。

陝甘總督勒爾錦不得不在公元1774年奏請朝廷,要求恢復捐監。乾隆很無奈,恢復就恢復唄!鑑於以往實行捐監政策中出現腐敗現象,乾隆決定挑選一個又紅又專的理財能手,專職負責收捐監糧的事宜。於是一個叫王亶望的人粉墨登場了。

清朝時期的一宗特大級貪腐案,內幕令你瞠目結舌

這個王亶望是江蘇巡撫王師的兒子,靠著老爹的實力,王亶望自舉人起家,捐錢買官,被任命為甘肅山丹、皋蘭等縣的知縣。後來調任寧夏知府,不久又升遷浙江布政使、暫署巡撫(暫代浙江巡撫)。王亶望擅長溜鬚拍馬,公元1773年,乾隆巡視天津,王亶望特意獻上一把金如意,裝飾以精美的珍珠。乾隆禮物沒有收下,但是好意心領了。所以勒爾錦上疏之後,馬上任命王亶望為甘肅布政使,讓他去甘肅協助總督勒爾錦操辦捐監的事。

王亶望臨行前,向乾隆猛拍胸膛打包票,“隨時隨處,實心實力,務期顆粒均歸實在!”乾隆對他也深寄厚望。王亶望上任不到三個月,就上了一道奏摺,向皇帝彙報工作,到九月底捐監生已有一萬九千餘名,收納豆、麥八十二萬餘石,除去發放二十萬餘石給老百姓,現在倉庫裡還儲存著六十二萬石。乾隆大喜,在奏摺上硃批點贊:好!實力為之,勿始勤終怠可也!——王亶望,你乾的太好了!要戒驕戒躁,不可虎頭蛇尾啊!

乾隆萬萬想不到,此時遠在千里之外的甘肅糧倉裡除了老鼠屎一顆糧食也沒有。王亶望跟總督勒爾錦串通一氣,暗中策劃一個千古罕有的貪汙大行動。兩人下令甘肅全省捐監只准收白銀,不準收麥、豆。收到的捐銀統統上交到王亶望和蘭州知府蔣全迪手中。

但是之前王亶望已經向皇帝彙報了倉庫裡儲放著六十二萬石豆、麥,現在又改收白銀,豈不是犯了十惡不赦的欺君大罪嗎?甘肅上上下下無不為王亶望捏了一把汗,王亶望卻一點也不怕,越是危險的事往往越是安全。每年夏、秋時節,王亶望跟蔣全迪窩在蘭州城內,秘密炮製了一系列賑災數字。無災報有災,小災報大災。然後讓甘肅各縣按照他們捏造的數字,去報銷子虛烏有的捐糧冊。這個就喚作冒賑。

王亶望瞞天過海,各州、縣長官也各個吃了豹子膽,群起效尤。你王亶望怎麼做,我們也怎麼做。天塌了反正有人頂著。結果甘肅全省貪墨成風,贓賄狼藉,當官的沒有一個不貪。平番縣知縣何汝南虛構了六萬兩賑災銀,佔為己有。狄道州知州陳常對每名捐監生多收十兩,共得贓銀四萬兩。大家都坐在同一條船上,所以把內情封鎖得嚴嚴實實。

千里之外的乾隆被矇在鼓裡,根本就不知情。反而盛讚王亶望收納捐監糧有方,每年為戶部省去了百數十萬兩銀子,而且杜絕貪腐之風,倉庫充實,政績卓然,還在公元1777年提拔王亶望為浙江巡撫。

王亶望離開甘肅時,古董、皮毛、衣服不可勝數,一捆又一捆,僱了幾百毛驢,滿載而去。令接任甘肅布政使的王廷贊眼紅不已,不但一脈相承,甚至變本加厲,對每名監生收銀五十五兩,除另徵辦公費四兩之外,再加收“心紅紙張”費二兩。至此,甘肅全省一團漆黑。

再說王亶望到了浙江之後,日子過得越發逍遙自在。公元1780年,乾隆南巡。王亶望竭盡馬屁之功,“添建屋宇、點綴鐙彩、華縟繁費”。不久,王亶望母丁憂,回山西臨汾老家料理喪事。王亶望留戀官職,上疏乾隆說治喪百日請准許他自籌資金,回浙江修葺西湖。看到王亶望難得如此一片忠心,乾隆當即批准。

另一個浙江巡撫李質穎跟王亶望尿不到一個壺裡,就藉著覲見皇帝商談修葺西湖、海塘的機會,彈劾王亶望不派妻兒回山西守孝。乾隆震怒,大罵王亶望忘親越禮,將他罷職,留在浙江修葺西湖、海塘,以功贖過。

雖說鬧出事來,還被摘了烏紗帽,但是跟王亶望在甘肅犯下的滔天罪行,只能算是小風波而已。這時候又曝出李侍堯貪汙大案,吸引了朝廷內外所有的眼球,完全把王亶望拋到九霄雲外去。

清朝時期的一宗特大級貪腐案,內幕令你瞠目結舌

李侍堯畫像

李侍堯是清朝開國功臣李永芳的後代,可謂系出名門。李侍堯也因這個背景,仕途坦蕩,平步青雲。先後出任戶部尚書、兩廣總督、湖廣總督和雲貴總督。公元1773年,李侍堯升任文華殿大學士,位極人臣。恰好當時候國際局勢緊張,緬甸、越南經常鬧事,於是乾隆就讓李侍堯留任雲貴總督,鎮守南疆。

公元1779年,李侍堯的老部下雲南糧儲道海寧向乾隆揭發,李侍堯在任上專橫跋扈、貪贓枉法,乾隆就讓戶部侍郎和珅和刑部侍郎喀寧阿奔赴雲貴查案。精明能幹的和珅很快就查出李侍堯貪汙索賄三萬五千兩,抄家時繳獲贓物金銀、珠寶、洋貨等共九百項。另有珍珠二千顆,寶石一百四十塊,各類金器重達五千四百兩等等。

清朝時期的一宗特大級貪腐案,內幕令你瞠目結舌

和珅劇照

李侍堯仗著自己年老位高,斥和珅如同馴畜生,所以和珅對他有切骨之仇,就建議按照《大清律例》,判了個斬監候。由於李侍堯身兼文華殿大學士、雲貴總督,地位崇高,乾隆不敢濫殺,就召集大學士、九卿會議,商定李侍堯的罪行。結果會議維持和珅的判處,應從重從快,將李侍堯正法。乾隆卻十分賞識李侍堯的才幹,破天荒地予以法外開恩,頒發暫緩處決李侍堯的詔書,明年再召開大學士、九卿會議,對李侍堯進行二審。如果到時眾大臣一致通過處決李侍堯,那時“朕亦不能曲法姑容”——你們就看著辦吧!

乾隆無非是希望能夠出現奇蹟,給李侍堯一條活路。為了安撫和珅,乾隆還把他提拔為戶部尚書。

李侍堯命大福大,還真的如乾隆所願,奇蹟從天而降。

公元1781年正月,乾隆命大學士阿桂南下浙江監督西湖、海塘的事。阿桂抵達杭州後,發現杭嘉湖道王燧與嘉興知府陳虞盛貪贓枉法,立即揭發彈劾。此前有人向乾隆打小報告,王亶望赴任浙江巡撫時,用數百隻騾馬運載財貨的事。再聯繫到王亶望將修葺西湖、海塘的工程,承包給杭嘉湖道王燧。乾隆開始對王亶望有了新看法,就讓阿桂暗中仔細察訪,王亶望是否跟王燧貪腐案有瓜葛?王亶望頓感大難臨頭,陣腳大亂,慌忙請求獻出罰銀五十萬兩,充公修葺西湖、海塘。乾隆這下子更加懷疑王亶望,這小子哪來的五十萬兩,其中必有貓膩。於是責令阿桂日夜嚴審王燧,但始終未能查出王亶望腐敗的真憑實據,又不敢冒然斷案。李侍堯貪汙案已經讓皇帝頭大了,只好暫時把王亶望的事擱在一旁。

清朝時期的一宗特大級貪腐案,內幕令你瞠目結舌

阿桂畫像

兩個月後,甘肅循化爆發回民暴動。陝甘總督勒爾錦對回民暴動處置不當,屢戰屢敗。乾隆下詔將他革職、下獄、抄家。

李侍堯終於如願獲救了!乾隆把他從大牢裡釋放出來,任命他為署理陝甘總督。在浙江督工的大學士阿桂也被調到西北,跟李侍堯一起,率兵兩千,入甘肅平叛。戶部尚書和珅先行入甘督戰。

在抄勒爾錦的家時,乾隆發現一個可疑點,勒爾錦在陝甘任所及北京城內家中的資產不過七千兩白銀,而他的家奴曹祿家中竟然抄出兩萬兩白銀。實在蹊蹺的很啊!乾隆因而懷疑勒爾錦有將貪汙贓物轉移匿藏他處的嫌疑,下令李侍堯、阿桂兩人留心密訪,據實參奏。

勒爾錦被查處,嚇壞了甘肅布政使王廷贊。他進京覲見乾隆時為了爭取主動,提出願意將獻出多年積蓄的四萬兩養廉銀,充當軍餉。和珅回京覆命時,又密奏乾隆,王廷贊家資豐饒,即使再獻出幾個四萬兩,還是綽綽有餘。

甘肅兩任布政使,一個獻出五十萬兩來修葺西湖、海塘,另一個獻出四萬兩充當軍餉,這錢是從天上掉下來?所以乾隆斷定,王亶望和王廷贊積累的錢財,一定是在甘肅收捐監糧中貪汙而來的。

六月,乾隆又接到阿桂的奏摺,說他在行軍途中,連續遇到幾天的滂沱大雨。和珅之前入甘時呈上的奏摺上也提到,才走到第一站就陰雨綿綿。乾隆馬上憶起過去勒爾謹和王亶望每隔幾天就奏報說,甘肅旱災連年,樹木都要烤焦了,不得不打開倉庫,將裡頭儲放的六十二萬石捐監麥、豆拿出來賑濟災民。

乾隆越想越覺得不對勁,勒爾謹、王亶望和王廷贊三人貓膩多多。於是命令李侍堯和阿桂,密查王亶望等三人是否貪贓枉法。李侍堯做過大貪官,對官場那幾招輕車熟路,叫來甘肅按察使福寧,沒幾下就讓他全盤托出自王亶望以來,甘肅全省官員近幾年冒賑貪贓的內情。這就是乾隆“以貪治貪”的典故

娘希匹!我被勒爾謹、王亶望、王廷贊三個傢伙矇騙了七年啊!這是千古罕有的奇恥大辱啊!乾隆暴跳如雷,立即詔令,將勒爾謹、王廷贊抓到刑部大堂審訊。

在審問時,勒爾謹雖說認罪,但只以一句“我一時糊塗”搪塞過去。王廷贊見無法瞞下去了,狡辯說無論捐銀,還是捐豆、麥,都有收據,企圖把責任推給勒爾謹。

在浙江受審的王亶望則抵賴說,規定商民捐監只收白銀,不收豆、麥,那是因為捐監的人實在太少,不得已為之。至於藉機分肥,中飽私囊,絕無此事。三人繞來繞去,捉迷藏似的,結果一連審問了幾天,什麼也沒有問出來。

六月底,王亶望被押解到北京,即刻送至熱河,由乾隆親自廷審。王亶望在乾隆的連續逼問之下,精神崩潰,如實供出了他在甘肅布政使上捏造災荒、折銀冒賑的罪行。

七月,乾隆聖裁,甘肅冒賑案事實清楚、證據確鑿,主犯王亶望斬立決、王廷贊絞刑、勒爾謹賜自盡。王亶望的兒子王裘等奪官,流放伊犁。幾名幼子暫禁刑部監獄,待年滿十二歲時再流配。

甘肅冒賑案簡直就是一臺慘不忍睹的絞肉機,到最後被處死的官員合計五十六人,演變為一場恐怖的血案。除了王亶望三人外,還有知府、道員五人,同知、知州八人,通判二人,知縣三十五人,縣丞三人。刑場上頓時屍堆如山。另有四十六人免死流放,大都是知縣。革職、杖流、病故、畏罪自殺也有數十人。甘肅一省州縣以上高官無人不貪,幾乎被斬殺乾淨,各級署衙為之一空。

清朝時期的一宗特大級貪腐案,內幕令你瞠目結舌

乾隆畫像

李侍堯再趁熱打鐵、順藤摸瓜,又揪出了一大批貪官汙吏,結果蘭州監獄裡人滿為患。李侍堯不得不將其中已判死刑的七十四人轉移到京城的刑部監獄。一次就宰掉了這麼多人,連乾隆也看不下了。後來這批罪犯得到了乾隆的恩典,免死發配黑龍江。

王亶望抄家時繳獲自財不可勝數,除了珍珠、玉器、竊占田地之外,查出的金銀、房產、店鋪,變賣之後共銀一百零八萬七千餘兩。其全部家產超過三百萬兩,連王亶望自己也承認,家裡資產本不多,都是靠做官貪汙受賄而來的。王亶望是個不折不扣的鉅貪大腐。在清查王亶望的家產時,又冒出一宗不大不小的貪汙案,閩浙總督陳輝祖用調包計,以金換銀,隱瞞玉器,私吞贓銀一千六百兩,被乾隆賜死。

王亶望、王廷贊負責甘肅捐監事宜前後五、六年,捐監生超過三十萬名,按每名捐銀五十五兩計,折收銀在一千五百萬兩以上,約佔大清全國年收入的三成。如此持續時間之長、範圍之廣、危害之大,堪稱清朝立國以來第一特大貪汙案。

數不清的人被捲進了一場血光之災,有兩個人卻成了最大的受益者。一個是李侍堯,因辦理甘肅冒賑案立下特等功,被加封為太子太保,從一個死緩刑犯搖身變為國之重臣,走向了人生的輝煌。另一個是大內高手和珅,也在此案中脫穎而出,成為一顆冉冉上升的政治明星。

清朝時期的一宗特大級貪腐案,內幕令你瞠目結舌

作者簡介:柯勝雨,福建省作協會員,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2015年第五屆廈門文學藝術獎獲得者。已出作品十餘部,代表作《萬曆東征:1592-1598抗日援朝之戰》(2017,清華大學出版社)、《譎謀的霸主:曹操》(2017,天津人民出版社)。其他有:《大唐帝國東亞戰記》(2014)、《卑微的智者:諸葛亮》(2014)、《東方大帝忽必烈》(2016)、《王朝的命運—極簡吏治三千年》(2016)、《夏商周通鑑》(2010)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