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浙里尋|長興北湯村四季有景 三年摘掉「貧困帽」

乡村振兴浙里寻|长兴北汤村四季有景 三年摘掉“贫困帽”

“青磚小瓦馬頭牆,迴廊掛落花格窗”,這句詩用來形容現在的湖州市長興縣北湯村再合適不過。走進這樣一個白牆青瓦、規劃嚴整的村莊時,誰都無法想象,就在幾年前,這裡還是一個遠近聞名的市級貧困村。

北湯村,由原北湯村、孟鬥村合併而成,區域面積4.75平方公里,轄11個自然村。如今的北湯村通過特種水產養殖、蘆筍種植、建設花海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和鄉村休閒旅遊,村集體收入從一年不足3萬元增長到現在每年超過200萬元,北湯村正逐步成為“村在林中,民在花中,遊在畫中”、具有濃郁水鄉風情的七彩宜居之地。

乡村振兴浙里寻|长兴北汤村四季有景 三年摘掉“贫困帽”

脫貧致富,迫在眉睫

“曾經的北湯村,經濟貧困、交通閉塞,基礎設施落後,全村7公里長的中心路沒有一條是水泥路。2007年是北湯村的一個轉折點,我們迎來了一位好書記,也開啟了北湯脫貧致富的新時代。”北湯村村委會主任黃雙喜說。黃主任口中的好書記,就是北湯村黨支部書記、經濟合作社社長汪海浪,他為北湯村帶來了發展機遇,用三年的時間摘掉了貧困的帽子。

要脫貧,先修路。2007年,汪海浪一到任二話不說就先修路,他自掏腰包為村裡修建好7公里的道路,並建了4.8公里的標準土鬥堤。路修好了,汪書記又開始犯愁了,如何讓村民脫貧致富?當下,汪海浪帶著村幹部挨家挨戶走訪調研,瞭解到北湯一直以來都是“七分田、三分水”的純農業,經濟基礎薄弱,村民增收困難。

致富需要帶頭人。2010年,汪海浪開始帶頭種植蘆筍。頭一年,每畝就賺了5000元,遠遠超過了當時村民的人均年收入。“村民們好像吃了定心丸,都跟著汪支書種植蘆筍。”村民湯滿根如說。隨著村民們種植技術普遍提高,蘆筍產量也穩步提升,北湯蘆筍遠近聞名,經濟效益一年比一年好,每畝利潤從最初5000元漲至2萬元。如今的北湯村早已摘掉“貧困村”帽子,建有全市首個“全國蔬菜標準園”,被評為湖州市現代農業示範園區、長興縣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先進村等。

乡村振兴浙里寻|长兴北汤村四季有景 三年摘掉“贫困帽”

敢為人先,破釜沉舟

步入北湯村,映入眼簾的是白牆青瓦的徽派建築,村容整潔,村風和諧,花香撲鼻,綠樹成蔭,讓每一位遊客流連忘返,而這一切要歸功於北湯村的新農村建設。村委會主任黃雙喜說:“2010年,我與汪海浪書記並肩作戰,為建設美麗新北湯四處奔走,那一年,新農村建設中至關重要的土地流轉開始了。對於村民來說,土地是他們的命根,可想而知土地流轉的難度。”為了做村民的思想工作,北湯所有村幹部沒日沒夜地幹,白天走訪村民,晚上開會商討,最終全村644戶村民全部拆遷安置完成,所有村民住進了寬敞明亮的新居,這當中包含了北湯村幹部數不盡的血汗和辛酸。

在長興縣城定居已十多年的金偉忠,最近回北湯村老家的次數更勤了,他滿懷感慨的說:“過去我們都想住城裡,城裡的居住小區乾淨整潔,現在我們北湯不僅居住環境不亞於城裡,還更有鄉村的田園風光。”

通過發展特色水產養殖和種植蘆筍,汪海浪、黃雙喜帶領村民擺脫了貧困,但如何進一步幫助村民增加收入,改善生活質量,又成為擺在村書記、村主任面前的難題。習近平總書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重要思想給了北湯村新的啟發,“北湯村自然環境優越,適合花卉生長,用旅遊業帶動村民就業增收不正是踐行‘兩山’重要思想!”北湯村黨支部委員湯小麗道。

於是,北湯村開始大力發展農村旅遊業,積極引入社會資本開發建設新北湯,投資1.5億元的七彩北湯項目年年擴建,形成花卉產業特色旅遊。春天的櫻花、夏天的睡蓮、秋天的菊花、冬天的月季,一年四季鮮花不斷,歡迎來自南來北往的客人。

這個昔日的貧困村,已經華麗轉身為現代的生態農業園,成為集農業產業、休閒娛樂、觀光旅遊為一體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新農村。2017年,北湯村順利取得全域旅遊牌照、成為“3A景區”、獲評“2017中國最美村鎮宜居獎”。結合農綜項目發展特色,北湯村一年四季皆有景,村民吃上了“旅遊飯”。

(本文綜合自“浙江三農”“永嘉三農”微信公眾號、微龍游等,原標題《長興北湯村:一年四季皆有景 三年摘掉“貧困帽”》)

“浙江三農”微信公眾號,系浙江省農業和農村工作辦公室主管,公眾號旨在研究三農理論,發佈三農政策,傳遞三農聲音,致力推動鄉村振興,歡迎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