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浙里寻|长兴北汤村四季有景 三年摘掉“贫困帽”

乡村振兴浙里寻|长兴北汤村四季有景 三年摘掉“贫困帽”

“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这句诗用来形容现在的湖州市长兴县北汤村再合适不过。走进这样一个白墙青瓦、规划严整的村庄时,谁都无法想象,就在几年前,这里还是一个远近闻名的市级贫困村。

北汤村,由原北汤村、孟斗村合并而成,区域面积4.75平方公里,辖11个自然村。如今的北汤村通过特种水产养殖、芦笋种植、建设花海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乡村休闲旅游,村集体收入从一年不足3万元增长到现在每年超过200万元,北汤村正逐步成为“村在林中,民在花中,游在画中”、具有浓郁水乡风情的七彩宜居之地。

乡村振兴浙里寻|长兴北汤村四季有景 三年摘掉“贫困帽”

脱贫致富,迫在眉睫

“曾经的北汤村,经济贫困、交通闭塞,基础设施落后,全村7公里长的中心路没有一条是水泥路。2007年是北汤村的一个转折点,我们迎来了一位好书记,也开启了北汤脱贫致富的新时代。”北汤村村委会主任黄双喜说。黄主任口中的好书记,就是北汤村党支部书记、经济合作社社长汪海浪,他为北汤村带来了发展机遇,用三年的时间摘掉了贫困的帽子。

要脱贫,先修路。2007年,汪海浪一到任二话不说就先修路,他自掏腰包为村里修建好7公里的道路,并建了4.8公里的标准土斗堤。路修好了,汪书记又开始犯愁了,如何让村民脱贫致富?当下,汪海浪带着村干部挨家挨户走访调研,了解到北汤一直以来都是“七分田、三分水”的纯农业,经济基础薄弱,村民增收困难。

致富需要带头人。2010年,汪海浪开始带头种植芦笋。头一年,每亩就赚了5000元,远远超过了当时村民的人均年收入。“村民们好像吃了定心丸,都跟着汪支书种植芦笋。”村民汤满根如说。随着村民们种植技术普遍提高,芦笋产量也稳步提升,北汤芦笋远近闻名,经济效益一年比一年好,每亩利润从最初5000元涨至2万元。如今的北汤村早已摘掉“贫困村”帽子,建有全市首个“全国蔬菜标准园”,被评为湖州市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长兴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先进村等。

乡村振兴浙里寻|长兴北汤村四季有景 三年摘掉“贫困帽”

敢为人先,破釜沉舟

步入北汤村,映入眼帘的是白墙青瓦的徽派建筑,村容整洁,村风和谐,花香扑鼻,绿树成荫,让每一位游客流连忘返,而这一切要归功于北汤村的新农村建设。村委会主任黄双喜说:“2010年,我与汪海浪书记并肩作战,为建设美丽新北汤四处奔走,那一年,新农村建设中至关重要的土地流转开始了。对于村民来说,土地是他们的命根,可想而知土地流转的难度。”为了做村民的思想工作,北汤所有村干部没日没夜地干,白天走访村民,晚上开会商讨,最终全村644户村民全部拆迁安置完成,所有村民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新居,这当中包含了北汤村干部数不尽的血汗和辛酸。

在长兴县城定居已十多年的金伟忠,最近回北汤村老家的次数更勤了,他满怀感慨的说:“过去我们都想住城里,城里的居住小区干净整洁,现在我们北汤不仅居住环境不亚于城里,还更有乡村的田园风光。”

通过发展特色水产养殖和种植芦笋,汪海浪、黄双喜带领村民摆脱了贫困,但如何进一步帮助村民增加收入,改善生活质量,又成为摆在村书记、村主任面前的难题。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思想给了北汤村新的启发,“北汤村自然环境优越,适合花卉生长,用旅游业带动村民就业增收不正是践行‘两山’重要思想!”北汤村党支部委员汤小丽道。

于是,北汤村开始大力发展农村旅游业,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开发建设新北汤,投资1.5亿元的七彩北汤项目年年扩建,形成花卉产业特色旅游。春天的樱花、夏天的睡莲、秋天的菊花、冬天的月季,一年四季鲜花不断,欢迎来自南来北往的客人。

这个昔日的贫困村,已经华丽转身为现代的生态农业园,成为集农业产业、休闲娱乐、观光旅游为一体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2017年,北汤村顺利取得全域旅游牌照、成为“3A景区”、获评“2017中国最美村镇宜居奖”。结合农综项目发展特色,北汤村一年四季皆有景,村民吃上了“旅游饭”。

(本文综合自“浙江三农”“永嘉三农”微信公众号、微龙游等,原标题《长兴北汤村:一年四季皆有景 三年摘掉“贫困帽”》)

“浙江三农”微信公众号,系浙江省农业和农村工作办公室主管,公众号旨在研究三农理论,发布三农政策,传递三农声音,致力推动乡村振兴,欢迎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