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解密,從「諾曼第」登陸的24位中國虎將

74年前——1944年6月6日,盟軍在諾曼底海灘發動大規模登陸作戰,就此突破了納粹德國的大西洋防線,成功開闢歐洲第二戰場,成為了歷史上“最長的一天”。

二戰解密,從“諾曼底”登陸的24位中國虎將

這場戰役舉世聞名,可鮮為人知的是,同天,同個戰場,有24名年輕的中國軍人同樣在這裡浴血奮戰。他們,代表了兩個字:中國!

留洋學習艱辛,海戰場上嶄露鋒芒

中國全面抗戰爆發後不久,海軍主力艦艇幾乎損失殆盡。如何重建中國海軍和造船業,一直是人們關注的重點。1942年12月,中國出於重建中國海軍和發展造船業的需要,並徵得英美兩國同意,中國海軍部決定選派一批青年海軍軍官到英美兩國學習,學費從美國援華軍費中支付,選拔地點設在陪都重慶。經過嚴格的文化考試、專業考核、外語測試和體格檢查,從千餘名海軍軍官中精選出80多名青年軍官作為第一批赴英美學習的學員,並採用“抓鬮”辦法決定誰去英國誰去美國。結果葛敦華、郭成森等24人赴英國格林威治皇家海軍學院,其餘赴美國學習。

二戰解密,從“諾曼底”登陸的24位中國虎將

1943年6月24日,葛敦華等24人由海軍上校周憲章帶領離開重慶到昆明,然後乘美國軍用飛機飛越喜馬拉雅山駝峰到達印度加爾各答轉乘火車到孟買。在那裡等待乘坐即將組建的商船隊,再由盟軍派出一艘巡洋艦、五艘驅逐艦組成的護航艦隊護送到英國。當商船隊通過地中海時,遭到德國潛艇的阻攔。護航隊中的兩艘驅逐艦迎頭衝向德國潛艇,其中一艘負責利用儀器跟蹤德國潛艇,鎖定目標,另一艘則發射深水炸彈攻擊德國潛艇,德潛艇迅速逃跑,商船隊安全通過地中海。

1943年9月周憲章帶領的24名海軍軍官到達英國朴資茅斯港,順利進入英國百年名校格林威治皇家海軍學院學習。在進行英語強化訓練和基礎科目複習後,24名中國學員被分成兩組:張家瑾、晏海波、吳方瑞、吳貴榮等4人組成輪機科學習班,繼續留在海軍學院學習輪機技術;葛敦華等20人組成“中國班”,到朴資茅斯查塔姆炮校學習槍炮、魚雷、通訊、船藝等技術。

二戰解密,從“諾曼底”登陸的24位中國虎將

從1943年冬到1944年3月,他們先後完成所學課程,被授予少尉軍銜,分配到英國皇家艦艇實習。實習中,中國青年海軍軍官參加諾曼底海戰前後各個環節:

楚虞璋、謝立和分配到英國皇家海軍“國王號”航母上,戰鬥崗位是在開放的飛行甲板上輪流擔任防空和反潛瞭望,以防止德軍襲擊和救助落水飛行員等任務。

葛敦華和黃廷鑫分配在“搜索號”航母上參加對德戰鬥,該艦出發後,繞到英吉利海峽由南往北遊弋,主要任務是外圍反潛,防止德國潛艇給登陸行動造成威脅。

郭成森和盧東閣1943年12月下旬就來到“肯特號”重巡洋艦實習,艦長任命郭成森為少尉副值更官,要求他平時到駕駛臺參加值更,戰時就到艦艏第二主炮塔作戰。

二戰解密,從“諾曼底”登陸的24位中國虎將

“肯特號”是一艘8000多噸的鉅艦,受命出征參加著名的北角戰役,圍殲德國“沙恩霍斯特號”王牌艦。戰鬥開始後,郭成森進入第二主炮塔時,正值北極隆冬季節,白天只有兩三個小時,所以這場海戰實際上是在黑暗中進行的,開戰後海面升起一顆照明彈,把周圍海域照得如同白晝,沙恩霍斯特號是艘3萬多噸鉅艦,如同一座海上城堡,暴露在英國密集艦隊的炮口下。頓時,英艦萬炮齊轟,把敵艦打得百孔千瘡,動彈不得,接著英國一群驅逐艦又圍上來,用50多枚魚雷將其擊沉。

23歲的郭成森第一次參加這場壯觀的海戰,心裡萬分激動,以至60多年後回憶當時的情景時還說:當時“大海就像開了鍋一樣,我的心也像開鍋一樣的沸騰,哪真叫過癮啊!”

“沙恩霍斯特號”被擊沉後,郭成森和盧東閣所在的肯特號,以及楚虞璋、謝立和所在的國王號航母和葛敦華、黃廷鑫所在的搜索號航母也參加圍殲德國最後一艘被稱為“北方孤狼”的“梯爾比茲號”戰列艦,該艦前不久已被英潛艇擊傷,正躲在挪威阿爾塔港內“養傷”。

二戰解密,從“諾曼底”登陸的24位中國虎將

1944年4月30日凌晨,英艦對它發動偷襲,一架架轟炸機從航母上起飛,數百枚重鎊炸彈從天而降,將這艘4.2萬噸的超型鉅艦炸癱在港內,使其無法參加抵禦盟軍的諾曼底登陸戰。指揮官們高興地說:“我們閹了一頭野豬。”

鏖戰諾曼底,出色完成任務建功勳

為開闢歐洲反對德國法西斯的第二戰場,盟軍精心準備後共調動280多萬兵力、一萬多架飛機、9000艘各種艦艇,在1944年6月6日凌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雷霆萬鈞力,在法國西北部的諾曼底發動大規模的登陸作戰。

中國在英國艦艇實習的24名海軍軍官全部參加這一海戰。分別擔任主攻和掩護任務,立下了不朽的戰功。其中郭成森在“肯特號”重巡洋艦副炮長的位置上指揮發射了數千發炮彈,不僅摧毀德軍大量岸防設施,而且還在佈雷封鎖作戰中擊沉德國一艘大型救生船和四艘運輸船。

二戰解密,從“諾曼底”登陸的24位中國虎將

“肯特號”在這次戰役中先後擔負著主攻、護航和警戒任務。從1944年6月6日至7月18日持續43天的激戰中,盟軍一舉攻克了納粹德國苦心經營的大西洋壁壘,把德軍全部擊潰,德海軍艦艇和空軍飛機也幾乎被大部分殲滅。8月25日,解放了法國首都巴黎。法國人民歡欣鼓舞迎接盟軍的到來。

二戰解密,從“諾曼底”登陸的24位中國虎將

在諾曼底的整個戰役中,中國24名青年海軍軍官十分出色地完成所承擔的戰鬥任務。戰役結束後,郭成森和盧東閣所在的肯特號重巡洋艦還承擔護送丘吉爾首相參加雅爾塔會議的任務。丘吉爾破例接見肯特號全體軍官,艦長特地向首相介紹郭成森和盧東閣兩位年青的中國軍官,說他們作戰很勇敢,戰功顯赫。丘吉爾握著郭成森和盧東閣的手,笑著點頭說:“很好,我祝賀你們,也感謝你們!祝中國海軍早日成長。”

回國擔任要職,為中國航海事業做出貢獻

值得慶幸的是全程參加諾曼底登陸戰的24位中國青年海軍軍官在激烈的戰鬥後,竟然奇蹟般地無一傷亡,並於1946年2月經香港安全返回祖國。這批學業有成並在開闢歐洲第二反法西斯德國戰場的戰鬥中榮立巨大戰功的海軍軍官回國後,受到國民政府的重用。

郭成森先分配到國民黨中央訓練團軍官訓練隊當隊長,接著又被任命為海軍部旗艦“長治號”艦代理艦長。這期間中共地下黨組織與郭成森取得聯繫,從此郭成森便在中共的領導下,利用隊長和副艦長身份,團結發展了大批進步青年軍官和士兵。

二戰解密,從“諾曼底”登陸的24位中國虎將

1949年5月1日,郭成森的學生、永興艦航海官陳萬邦帶領部分官兵在長江瀏河口發動起義,不幸失敗。國民黨當局隨即下令逮捕郭成森,但在地下黨掩護下,郭成森迅速撤離長治艦到剛解放的上海,繼續從事策反國民黨海軍軍艦起義的特殊鬥爭。

1949年9月9日,“長治號”旗艦在長江口起義成功。新中國成立前夕,華東海軍司令兼政委張愛萍任命郭成森為“長治號”艦長。1949年10月6日,張愛萍親自介紹郭成森參加共產黨,並任命他為中國海軍司令部第一航海業務官。人民海軍許多航海規定、條令、條例和航海教材,甚至一些航海名詞都出自郭成森的手筆。1955年郭成森轉任海軍大連艦艇學院教官、船藝系主任,培養了一大批艦長、航海長等基層海軍軍官。

盧東閣是當時外派軍官中年齡最大的,回國後在國民政府海軍中先後擔任過中校參謀、艦長、海總上校作戰處長,1949年2月25日隨“重慶號”巡洋艦起義,加入人民海軍,歷任大連海軍學院航海系主任,南京軍事學院海軍系技術教授學會副主任、海軍學院軍事學術研究部副部長等職,1983年加入共產黨,先後任江蘇省政協第七、八屆委員。王顯瓊起義後於1949年5月編入華東軍區海軍,歷任軍事學院海軍系教員、海軍學院兵種教研室副主任,編寫教材上百萬字,被評為先進教員。

黃廷鑫回國後在國民黨海軍司令部作戰處任職,國民黨敗退臺灣後他留在大陸參加人民海軍,先後擔任武昌號護航艦副艦長、華東軍區海軍槍炮業務長、大連海軍學院教員,1958年轉業到杭州。

二戰解密,從“諾曼底”登陸的24位中國虎將

2006年7月,法國駐上海總領事薛翰來到杭州代表法國政府向88歲的中國老兵黃廷鑫頒發一枚法國最高級別的榮譽勳章——騎士勳章,以表示對所有參加這場戰役的中國人的感激和謝意。

張家瑾回國後也在國民政府海軍中任職,1949年起義後加入人民海軍,曾在上海海軍司令部任參謀。

2004年眾多健在的二戰老兵聚首諾曼底,紀念海戰60週年。郭成森、盧東閣、吳方瑞等20多位中國老兵都參加這次聚會,共同歡慶這一具有深遠歷史意義的節日。

鏈接:

中國參戰軍人今何在

■黃廷鑫:1918年出生,安徽省安慶市人。諾曼底戰役中,在“搜索者”號輕型航空母艦上擔任副值更人員。登陸當天晚上,他輪休沒有值班。現居杭州。(右圖)

■王顯瓊:1917年出生,湖北人,與黃廷鑫在同一個戰鬥艦作戰。已去世。

■郭成森:1920年出生,浙江杭州人,畢業於福建馬尾海軍學校。2004年5月27日去世。

■盧東閣:1913年出生,河北人。是當時外派人員中年齡最大的一個。已去世。

■郭燈華:1920年出生,福建福州人,畢業於馬尾海軍學校。1949年去了臺灣,情況不詳。

■張家瑾:1917年出生,江蘇南京人,畢業於青島海軍學校,與黃廷鑫一屆。後留在上海海軍司令部任參謀,已去世。

■錢詩奇:1917年出生,湖南人,畢業於青島海軍學校,第4期學員,後來去臺灣。現況不詳。

■吳桂文:1915年或1916年出生,廣州人,畢業於廣州海軍學校。剛解放時去了香港,現況不詳。

■王安人:1917年出生,畢業於青島海軍學校,第4期學員。解放後,臺灣海峽發生輪船碰撞,其不幸身亡。

■姜渝:1913年出生,四川人,畢業於國民黨電雷學校,航海專業。現況不詳。

■熊德樹:湖南人,後來在美國病逝。

■縐堅:1920年出生,四川人。畢業於青島海軍學校,後任臺灣“國防部長”。現況不詳。

■楚渝章:1918年出生,河南人,畢業於青島海軍學校,赴英留學、接收“重慶號”。現況不詳。

■謝立徽:1918年出生,青島海軍學校第5期學員,後到英國留學。現況不詳。

■耶齊桐:資料不詳。

■吳方瑞:上海人,輪機專業,留學英國,接收“重慶號”後回國。聽說還活著。

其餘四人情況不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