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斬樓蘭未擬還:高麗族蘇聯英雄亞歷山大·巴甫洛維奇·閔

時至今日,提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朝鮮人,人們想到的可能往往是東北抗聯、朝鮮義勇軍、韓國光復軍乃至被強徵進入日軍服役的朝鮮人。而談到歐洲戰場上的朝鮮人,就不得不提2012年上映的一部電影《登陸之日》,這部由張東健、范冰冰領銜主演的戰爭鉅製講述了一個傳奇故事——朝鮮人金俊植被強徵進入日軍,在諾門罕戰役中被蘇軍俘虜後又進入蘇軍服役,在蘇德戰爭爆發後又被德軍俘虜,輾轉來到了諾曼底海岸,此後又在諾曼底戰役中被盟軍俘虜。這部電影據說是根據真實人物的故事改編的,而這張諾曼底被俘朝鮮人的照片及其背後的故事,在中國的互聯網上流傳甚廣。不過,筆者今天要講述的則是蘇德戰爭中另外一批朝鮮人的故事。

不斬樓蘭未擬還:高麗族蘇聯英雄亞歷山大·巴甫洛維奇·閔

早在19世紀末,1869一1870年間,朝鮮人就開始向俄羅斯遠東和中國東北地區移民移民。到了20世紀初,朝鮮移民佔到符拉迪沃斯託克外國人口的1/3。

到1910年,在南烏蘇裡邊疆區已經有5萬多朝鮮人聚居,分佈在阿穆爾州和外貝加爾州,尼科利斯克,烏蘇里斯克,符拉迪沃斯託克,尼古拉耶夫斯克和哈巴羅夫斯克等地。到1925年,居住在濱海邊疆區的12萬多朝鮮人加人了蘇聯國籍,並且正式成為蘇聯的一個少數民族——高麗族。而在日本佔領中國東北特別是盧溝橋事變之後,由於感受到日本在遠東地區的威脅,蘇聯於1937年8月21日從遠東強制遷移全部高麗族到中亞,以防被日本人"利用"。其中,大部分高麗人被遷到了哈薩克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從而形成了今天在中亞地區聚居的高麗族。在蘇德戰爭爆發後,有不少高麗族加入了蘇軍或者是在後方的工廠、集體農莊勞作,並且立下了卓越的功績。在二戰結束之後,更是有一批蘇聯高麗族回到朝鮮,成為了朝鮮政界、軍界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在20世紀的東北亞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1915年,亞歷山大·巴甫洛維奇·閔出生在濱海邊疆區符拉迪沃斯託克附近什科託沃地區的一個朝鮮族農民家庭,後來他們全家搬遷到了彼得大帝灣附近的普提雅廷島,亞歷山大·閔還曾經在當地的學校擔任俄語教師。1937年,亞歷山大·閔與家人一起被流放到哈薩克斯坦,而後擔任哈薩克斯坦阿拉爾斯克市漁業總局的會計,接著在薩拉托夫財政金融經濟大學。

1941年5月25日,亞歷山大·閔應徵入伍,1941年5月-7月,亞歷山大·閔進入紅軍獨立第511基建工程營服役。1942年7月—1942年8月進入第150基建工程營,並在此期間參加了莫斯科保衛戰。在莫斯科附近的一次戰鬥中,亞歷山大·閔作為排長指揮部隊堅守陣地,他們遭到了德軍步兵和坦克的猛攻。閔鎮靜自若的指揮戰士們準備手榴彈和燃燒瓶,在當天上午的激戰中蘇軍擊退了德軍的進攻,閔少尉率領部下擊毀了3輛德軍坦克。而在當天下午德軍再次捲土重來。亞歷山大·閔率部再次擊退了德軍的進攻,擊毀坦克5輛,斃傷德軍百餘人,最終擊破了敵人突破陣地的企圖。

不斬樓蘭未擬還:高麗族蘇聯英雄亞歷山大·巴甫洛維奇·閔

由於在戰鬥中表現突出,1942年8月到10月,亞歷山大·閔被布良斯克方面軍第13集團軍選拔進入梁贊步兵學校學習,畢業後他被授予少尉軍銜,而後進入第65集團軍步兵第132師第605團第1營擔任副營長。亞歷山大·閔在戰鬥中表現出色,先後榮獲了紅星勳章(1943年7月25日)、二級衛國戰爭勳章(1943年9月20日)。在1943年夏季的一次戰鬥中亞歷山大·閔所在的第1營被德軍包圍,他協助營長指揮戰鬥,並且身先士卒,親手擊斃了7名德軍,表現出了高超的勇氣。在亞歷山大·閔的表率作用下,第1營最終安然突圍,全身而退。

1943年9月5日,第1營在日涅扎基村的戰鬥中遭到德軍的進攻。在戰鬥中第1連連長負傷,亞歷山大·閔臨時接替指揮,穩定住了營左翼陣地的態勢,擊退了敵人的進攻並斃傷敵軍四十餘人。1944年1月8日,上級指揮員在給亞歷山大·閔的授勳申請中這樣寫道“在突破敵軍防線的戰鬥中,閔同志適當地協調部隊,保持了各部之間的良好聯絡,最終指揮該營首先突破敵軍防禦,並且成功地完成了該營所承擔的任務”。亞歷山大·閔指揮部隊在幾次戰鬥中總共斃傷德軍150人,俘虜2人,奪取了重要的陣地,他也因此榮獲了亞歷山大·涅夫斯基勳章。

不斬樓蘭未擬還:高麗族蘇聯英雄亞歷山大·巴甫洛維奇·閔

接下來亞歷山大·閔被晉升為大尉營長,並且加入了聯共(布)。1944年7月3日,第605團第1營營長閔大尉率部參加瞭解放明斯克的戰鬥,突入了明斯克西南角,第1營撕開了德軍陣地上的一個重要陣地。在戰鬥中閔大尉不幸負傷,不過由於師長的命令,閔大尉不得不繼續堅守指揮崗位。

在解放明斯克之後,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繼續向沃倫地區發展進攻。接下來雙方在科韋利這個鐵路樞紐周圍展開了苦戰。第132師的任務是解放科韋利,但在幾天的拉鋸戰中一直未能得手。德軍不但負隅頑抗而且還多次發動了反擊,不過閔大尉仍然表現穩定,他在戰鬥中率部先後五次擊退了德軍的進攻。7月9日晚,閔大尉更是指揮部隊趁夜發起突襲,德軍被完全打了個措手不及,被迫丟棄了不少屍體和武器裝備落荒而逃。而第1營接下來挾夜戰破敵之餘威,繼續直撲德軍的二線陣地。

第二天一早,亞歷山大·閔指揮部隊迂迴繞過了德軍防線正面,對據守帕爾杜比的敵人展開鉗形攻勢。接下來蘇德雙方進入了殘酷的近距離搏鬥,亞歷山大·閔一如既往的身先士卒,並且指揮部隊成功突破了德軍的防禦陣地,然而在戰鬥中,閔大尉不幸身負重傷,最終犧牲。

不斬樓蘭未擬還:高麗族蘇聯英雄亞歷山大·巴甫洛維奇·閔

不斬樓蘭未擬還:高麗族蘇聯英雄亞歷山大·巴甫洛維奇·閔

1945年3月4日,亞歷山大·巴甫洛維奇·閔被追授為蘇聯英雄,他也是唯一一個榮獲這一殊榮的高麗族。1952年,亞歷山大·閔被埋葬在烏克蘭沃倫地區的蘇軍烈士公墓。在塔什干、梁贊、江布爾、濱海邊疆區等地都有以亞歷山大·巴甫洛維奇·閔的名字命名的街道或學校。

【關於蘇德戰爭中的朝鮮人,還有許多故事尚待挖掘,敬請關注本人後續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