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文化博物館中尋秦記,探尋秦人足跡,探尋秦不爲人知的上半場

古天樂的那版《尋秦記》的地位,應該可以比肩83版的《射鵰英雄傳》或者趙雅芝版的《新白娘子傳奇》。儘管歷史書上將秦的地位放的很高,但對秦朝文化的興趣,還是從《尋秦記》開始的。

想想,歷史就是這麼神奇,只要有足夠的時間,不只是草地變戈壁,河流變良田,一個遠處邊陲、與少數民族雜居的半開化部落,也能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中央王朝。而我們所熟知的秦文化,只是它的後半場,前半場的精彩並沒有多少人知曉。

秦文化博物館中尋秦記,探尋秦人足跡,探尋秦不為人知的上半場

秦文化博物館中尋秦記,探尋秦人足跡,探尋秦不為人知的上半場

秦文化博物館中尋秦記,探尋秦人足跡,探尋秦不為人知的上半場

走進甘肅秦文化博物館,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一個大大的“秦”字。與其他地方看到的“秦”不同的是,這個字的幾乎都是用鳥的象形文字組成。對於秦人來說,鳥是他們的圖騰,傳說秦人的祖先女修就是吞了玄鳥蛋而生的秦人的第一個男性大業。由此,鳥也變成了秦人的聖物,不管是文字、旗幟,還是各種器皿、裝飾物上,都有體現。

整個博物館中,滿眼都是大大的篆書“秦”字,這樣的大“秦”是在熟悉不過了。《尋秦記》的片頭,最後一幕,就是士兵揮舞著的三面大旗,每面大旗上都是白底黑字的“秦”。也正是這樣的大旗,從隴南,到咸陽,再到齊楚燕趙韓魏,伴隨著秦國的鐵騎插遍了每一寸土地。而在這個“秦”字背後,是秦始皇“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的壯舉。當然,以上都是大家所熟知的秦國曆史。

秦文化博物館中尋秦記,探尋秦人足跡,探尋秦不為人知的上半場

秦文化博物館中尋秦記,探尋秦人足跡,探尋秦不為人知的上半場

秦文化博物館中尋秦記,探尋秦人足跡,探尋秦不為人知的上半場

秦人為何會被貶,之後又為何會被重用封地?被征服的趙國祖先為何會是秦人?博物館第一個展廳中,被髮掘的M2003號墓到底是誰,殉葬規格如此之高?

我們在一張秦世系表前聽講解聽了很久,卻又聽的是如此的津津有味。秦先祖蜚廉有兩個兒子。一個叫惡來,力大如牛,當時周剛建立,商的後人想重新建立統治,惡來便幫他們推翻周的統治。誰知並沒有成功,惡來及其子孫後代都被貶為最低等的下人。而另一個兒子叫季勝,他擅跑步,後來他的子孫又精通造車,成為了周天子的專職“司機”。因有功,造父被周天子封地山西洪洞,這就是後來趙國的祖先。

秦文化博物館中尋秦記,探尋秦人足跡,探尋秦不為人知的上半場

秦文化博物館中尋秦記,探尋秦人足跡,探尋秦不為人知的上半場

秦文化博物館中尋秦記,探尋秦人足跡,探尋秦不為人知的上半場

櫥窗中一件件精緻的青銅器文物都發掘於M2003號墓,數量之多,鑄造之精美,實屬罕見。在那時,青銅器是貴族的象徵,而如此規模的殉葬,只有顯貴之人才會享受,所以有專家推測是秦仲之墓。

站在西南地圖沙盤的面前,可以清晰地瞭解秦人西遷和東進的路線。天水和隴南,南面是山高谷深的西秦嶺,北面是溝壑縱橫的黃土高原,全長不到300公里,如今看上去許多地方都呈半乾涸狀的西漢水自西北向東南斜斜劃過。兩三千年前,這裡還是水草豐茂的平原,氣候也很適合人們居住。在這裡居住的除了本地的秦人,還有戎等少數民族。

秦文化博物館中尋秦記,探尋秦人足跡,探尋秦不為人知的上半場

秦文化博物館中尋秦記,探尋秦人足跡,探尋秦不為人知的上半場

秦文化博物館中尋秦記,探尋秦人足跡,探尋秦不為人知的上半場

秦人的首領非子,因在“犬丘”牧馬出色,受到周孝王的重用,封為“附庸”,將這片土地賜予非子,命名“秦”地。從此以後,秦人逐漸強大,依託西漢水,一支不過數百人的小部落一步步從隴南走到關中,從禮縣走到雍城,從雍城走到櫟陽,從櫟陽走到咸陽,最終建立起斯時世界上罕有其匹的超級大國。

秦文化博物館中尋秦記,探尋秦人足跡,探尋秦不為人知的上半場

秦文化博物館中尋秦記,探尋秦人足跡,探尋秦不為人知的上半場

秦文化博物館中尋秦記,探尋秦人足跡,探尋秦不為人知的上半場

整個博物館由四個展廳組成,第一個主要展示的是秦國以前出土的文物,第二個則是秦國的禮樂,第三個是秦的戰車,第四塊是大堡子山遺址的現場縮略沙盤。其中,最重量級的莫過於第二個禮樂廳。

禮樂廳中,一組編鐘可謂價值連城。這組編鐘的發現,曾經入選2006年中國十大考古發現。這組編鐘的發掘,對於被盜秦公大墓墓主的確認以及早期秦人的禮樂制度、祭祀制度、銅器鑄造工藝等提供了極為珍貴的材料。而其中編鐘旁的回頭虎也是在至今出土的編鐘中獨一無二的存在,至今它的作用還是一個謎。倒是它在墓中坐西朝東的擺設,更加說明了秦人由東邊的山東遷徙而來的說法。

秦文化博物館中尋秦記,探尋秦人足跡,探尋秦不為人知的上半場

秦文化博物館中尋秦記,探尋秦人足跡,探尋秦不為人知的上半場

秦文化博物館中尋秦記,探尋秦人足跡,探尋秦不為人知的上半場

編鐘正前方小展櫃裡展出的一件方形的“青銅車”是博物館除了編鐘之外的另一件鎮館之寶。方盒上方的蓋子可以打開,中間的紐被塑造成熊和人的形象,四角站立著四隻小鳥,神奇的是可以360度旋轉,只有同時旋轉到正確的位置,盒子才能打開,與現代拉桿箱的密碼鎖很是相似。

要說最曲折的展品,莫過於2015年才被追回的幾片金箔飾片。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禮縣大堡子山經歷了一次舉世震驚的文物浩劫。不計其數的珍貴的文物被盜墓、販賣,最後流失海外,而這幾片金片可能只是其中很少很少的一部分。據說,當時被販賣的金箔片,有兩麻袋之多。所以,比起保護挖掘大堡子山遺址更重要的是,如何追回流失海外的文物。

秦文化博物館中尋秦記,探尋秦人足跡,探尋秦不為人知的上半場

秦文化博物館中尋秦記,探尋秦人足跡,探尋秦不為人知的上半場

秦文化博物館中尋秦記,探尋秦人足跡,探尋秦不為人知的上半場

在冷兵器時代,戰車已經算是重武器。依舊可惜的是,大部分的戰車陪葬品都在那場浩劫中流失殆盡,有的只是剩下來的很少一部分的殘餘。其中,最讓人大開眼界的是為了防止戰車韁繩纏繞的“節約”。節制約束,這是眼前或是工字形,或是X形,或是十字形的“節約”的作用,後來這個詞才衍生到如今的用法。

還記得項少龍剛遇到善柔的時候,善柔為他買了把青銅劍,憑這把劍,就可以入住各地的武士行館住宿休息。後來與連進比武,與大將軍李牧結緣,也因為一把飛虹劍。當時秦朝的劍以青銅劍與鐵劍為主,劍身也從短劍變成了長劍。

秦文化博物館中尋秦記,探尋秦人足跡,探尋秦不為人知的上半場

秦文化博物館中尋秦記,探尋秦人足跡,探尋秦不為人知的上半場

秦文化博物館中尋秦記,探尋秦人足跡,探尋秦不為人知的上半場

秦文化博物館中的藏品,可是貨真價實出土於禮縣境內,基本上全為春秋戰國時期與秦朝時期的。在這就能看到秦朝的青銅長劍,雖然已經在陰暗的地下埋藏了幾千年,如今依舊透著淡淡的寒光。劍長有長的好處,但同時也不利於出鞘。當初荊軻要不是因為劍太長拔不出來,可能歷史早已被改寫。

除了長劍,這裡還可以看到車戰常用的戟和弓箭的箭頭,儘管木質的戟身和箭身都已腐爛不在,但依舊可以看出當時戰爭的慘烈。在冷兵器時代,戟是有勾啄和刺擊雙重功能,殺傷力比戈和矛都要強,弓箭相當於當時的手槍。強大的武器庫是秦國能夠統一其他六國的重要保障。

秦文化博物館中尋秦記,探尋秦人足跡,探尋秦不為人知的上半場

秦文化博物館中尋秦記,探尋秦人足跡,探尋秦不為人知的上半場

秦文化博物館中尋秦記,探尋秦人足跡,探尋秦不為人知的上半場

站在大堡子山遺址的等比例還原現場,可以想象這裡曾經是怎樣一個文物寶庫。可能,如果不是那場驚世浩劫,如今發掘出土的文物,不會比陝西博物館的文物規模和規格低。此時,只能一聲長嘆。

一圈走下來,整個秦700多年的歷史脈絡逐漸清晰。我們所熟知的歷史都是從秦國到秦朝,今天所要了解的,是一片幾乎陌生的領域——先秦的歷史。秦朝歷史看陝西,先秦歷史,必須看甘肅禮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