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際網路+」讓我們離未來更貼近

摘編自雜誌文章《“互聯網+”研究現狀與前沿分析——基於文獻計量的視角》,原文刊於《現代商貿工業》(國內統一刊號:CN42-1687/T;國際標準刊號:ISSN 1672-3198)2018年36期。【本文為全文】

作者簡介:李琰(1989-),男(漢),河北昌黎人,碩士研究生,工程師,研究方向為能源互聯網。

摘 要:採用文獻計量法對“互聯網+”的研究現狀進行梳理與剖析,在統計相關文獻量、期刊、作者和研究機構的基礎上,繪製研究熱點和前沿的知識圖譜。結果表明該領域論文數量呈現高速增長趨勢,但尚未形成主流作者和機構合作群體;研究熱點多集中在大數據、電子政務和圖書館學等領域;今後的研究方向應側重在綠色生態、智慧能源等領域。

關鍵詞:“互聯網+”;文獻計量;聚類分析;知識圖譜


“互聯網+”讓我們離未來更貼近


1 引言

在2015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李克強總理正式提出要制定“互聯網+”行動計劃,推動雲計算、物聯網、大數據、移動互聯網等先進技術相結合。隨後在學術界和業界不斷有人對“互聯網+”進行概念界定,張伯旭等指出,“互聯網+”就是新一代信息技術對互聯網及其以外的經濟各部門的滲透、融合[1]。歐陽日輝認為信息的獲取、開發和利用是“ 互聯網+”的核心或本質[2]。阿里研究院提出,所謂“互聯網+”即以互聯網為主的一整套信息技術在經濟、社會生活各部門的擴散、應用過程[3]。目前“互聯網+”已上升為國家戰略,正逐漸成為新環境下的強有力支撐。

與此同時學術界的研究也層出不窮,目前在CNKI數據庫中能夠檢索到與“互聯網+”相關的文獻高達近六萬篇,足以說明學術界對該領域的廣泛關注。然而作為新興的研究領域,有關“互聯網+”的研究內容較為分散,難以把握“互聯網+”的發展趨向,為此需要進行文獻梳理,明確研究熱點和未來發展趨勢。本文首先對國內“互聯網+”的相關文獻進行梳理,統計發文量、期刊、作者和機構的分佈情況,在此基礎上通過文獻計量軟件展現該理論的研究熱點與前沿領域,旨在為國內“互聯網+”的研究與實踐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鑑作用。

2 數據來源與方法

2.1數據蒐集

以中國知網(CNKI)數據庫中的文獻作為數據來源,以“互聯網+”為主題進行文獻檢索,檢索日期截止到2018年5月20日。考慮到在國內人文社會科學期刊中,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心編制的《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影響最大,是高校研究機構科研評價的最重要標準[4],因此將來源期刊類別限定為CSSCI。初步檢索得到2116篇文獻,經過逐一篩選,排除會議通知、綜述類文章、訪談、書評等不相關記錄,最終共獲取1785篇文獻。

2.2 研究方法

文獻計量法以分析文獻外部特徵量為手段,探討科學技術的演變、結構、特徵和發展規律[5]。學者可以利用該方法研究科學文獻,揭示文獻的數量增長、分佈特徵及其變化,也可用於研究某一作者的影響或某領域多個作者的研究差異、作者或機構之間的合作關係等[6,7]。首先通過Excel軟件,對文獻的發表年份、作者、機構等進行詳細分類。隨後利用文獻計量軟件對“互聯網+”領域的作者、機構和關鍵詞網絡進行分析,繪製網絡圖譜;通過聚類分析釐清該領域目前的研究熱點和未來的演化趨勢[8];將本文的研究問題以形象的圖形和直觀的表格展示出來,把握最新進展,為後續研究提供依據。

3 研究現狀分析

3.1 總體發文量

文獻發表數量的年度分佈反映某領域在一定時間段內的研究水平和進展情況[9]。自2015年“互聯網+”的相關概念提出以來,研究論文數量呈現井噴式增長;從總體數量來看,該領域累計共發文1785篇;近幾年的發文量一直保持持續增長,從2015年的243篇增長至2017年的723篇,增長率高達197.53%。由於本文的統計數據截止到2018年5月20日,故2018年的發文量數據並不顯著。可以預見在未來的一段時間,相關研究將會持續保持高速增長。


“互聯網+”讓我們離未來更貼近


圖1 “互聯網+”領域發文量分佈

3.2 期刊分佈

對“互聯網+”領域的發佈期刊進行研究可以瞭解該研究領域的核心期刊群,是研究人員的重要情報源[10]。鑑於本文的統計數據較多,僅統計載文量在20篇及以上的期刊,得出如下圖2所示結果。


“互聯網+”讓我們離未來更貼近


圖2 “互聯網+”領域研究期刊分佈

根據統計結果,發文量在20篇及以上的期刊有15個,這些期刊的總載文量共計496篇,佔論文總數的28%,表明國內“互聯網+”的研究已基本形成了穩定的核心期刊群。這些期刊的研究領域主要集中在政治學、新聞與傳播學、教育學等,而與經管類學科相關的期刊僅有2個;且1785篇文獻僅分佈在359個不同期刊,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應了“互聯網+”領域並未形成縱深研究,並不是所有研究主題都得到了充分展開。

3.3 作者分佈

統計分析文獻作者可以瞭解研究領域作者的發文情況,有利於確定核心作者,以便於進行跟蹤研究。根據普賴斯定律,核心作者群發文閾值Mp=0.749×(其中Npmax為最高產作者發文數)。經統計鄧仲華共發表相關論文9篇,是最高產作者,核心作者最低發文量為2.25,按照取上限整數的原則為3篇,根據發表論文的數量排序,得出核心作者群共有26人。

表1 核心作者分佈情況


“互聯網+”讓我們離未來更貼近


由表1可知,核心作者的累積發文量為115篇,僅佔總體發文數量的6.44%。綜合來看,“互聯網+”領域的研究成果還較為分散,大部分研究者僅發表了少數幾篇文獻。作為一個新興領域,從事該領域研究的核心作者群仍處於形成階段。隨著“互聯網+”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視,未來核心作者群的發表數量和範圍將進一步擴大,對“互聯網+”的研究發揮導向作用,並能夠有效地指導實踐活動。

通過Netdraw軟件繪製作者合作網絡,得出如圖3的作者合作網絡。由圖3可知,“互聯網+”領域的合作群體較少,較為顯著的是以謝微、張銳昕為代表和以林拓為代表的合作網絡,其餘的合作團體分佈較為零散。


“互聯網+”讓我們離未來更貼近


圖3 作者合作網絡圖

3.4 機構分佈

已有研究在分析機構分佈時,為避免因二級單位間合作造成的機構統計虛高的問題,大多將同屬某一機構下設的多個單位進行合併統計[12-14]。出於以下兩點考慮本文並未進行合併:為詳盡分析不同機構的發文量,且與下文中的機構合作網絡進行對比分析;“互聯網+”領域內高發文量機構間的合作並不顯著。

表2 主要發文機構分佈情況


“互聯網+”讓我們離未來更貼近


根據表2可知,發文量排名靠前的機構大多是知名院校的信息管理學院、人文傳播學院、教育學院、經管學院,這與高發文期刊的統計結果相一致;高校是“互聯網+”研究的主力軍,科研院所稍顯落後,在表2的統計結果中沒有一所科研院所上榜。發文量最多的兩個機構同屬武漢大學,但兩者從未進行合作。通過Netdraw軟件繪製機構合作網絡,將單一節點設置為不顯示,結果見下圖4。


“互聯網+”讓我們離未來更貼近


圖4機構合作網絡圖

由圖4可知,“互聯網+”領域的研究機構間的合作聯繫相對較弱,在主要的兩個合作團體中,相互之間的網絡通達性也很差,合作程度不高;與高產機構均為高等院校的情況不同,國家統計局等研究機構也處於合作網絡中;在高產研究機構中,僅武漢大學信息管理學院處於主要的合作網絡節點中,而其他高產研究機構多數並未出現在機構合作網絡圖中。

4 研究內容分析

4.1 詞頻分析

通過對文獻關鍵詞出現頻次進行統計分析,可以瞭解某個學科領域研究的主題分佈及重點內容,掌握髮展趨勢。通過Excel軟件統計關鍵詞的出現頻次,對分析結果進行整理,如將供給側、供給側改革等整合為一個關鍵詞;刪去無意義關鍵詞,如對策、挑戰等;根據統計結果,僅出現過一次的關鍵詞共有720個,以齊普夫第二定律為基礎的高低頻詞界定公式為

“互聯網+”讓我們離未來更貼近

(其中I1為僅出現過一次的關鍵詞的個數),計算得出T=37.45;根據計算結果,截取詞頻大於10次的關鍵詞進行研究分析,得出共有37個高頻關鍵詞。

表3 高頻關鍵詞列表


“互聯網+”讓我們離未來更貼近


從表3可以看出,在近4年的文獻中,“互聯網+”、“大數據”、“圖書館”、“創新”、“政務服務”、“共享經濟”、“供給側改革”等是相關的研究熱點問題;除了“互聯網+”之外,其他關鍵詞都代表了這個領域的相關熱點話題;關於“互聯網+”的熱點研究大多集中在教育、政務、媒體等方面。高頻關鍵詞從各個方面揭示出了目前與“互聯網+”的研究熱點,但僅從關鍵詞表並不能看出各個關鍵詞之間的關係。為此需要對關鍵詞進行共現分析,並以可視化的方式進行呈現。

4.2 關鍵詞共現分析

將1785條數據導入CiteSpace軟件中,時間跨度為 2015-2018年,時間切片設置為1年,閾值選擇Top30。在關鍵詞共現圖譜中,關鍵詞出現的次數越多,這個詞顯示得越大,和各個關鍵詞的關係也越密切。由於“互聯網+”這個關鍵詞的出現頻次遠高於其他關鍵詞,展示在圖形上將弱化其他關鍵詞之間的區分與關聯,故將其隱藏。


“互聯網+”讓我們離未來更貼近


圖5 關鍵詞共現網絡

根據圖5,“互聯網+”各領域的研究熱點均緊緊圍繞“大數據”、“創新”、“互聯網思維”、“新常態”等關鍵性術語展開,尤以“大數據”為主,其中心度為0.33,雖不及“互聯網+”的中心度1.22,但遠高於其他關鍵詞的中心度。研究熱點主要有以下幾方面:電子政務、圖書館、新媒體、高等教育、商業模式轉型升級、供給側改革等;而與經濟、製造業、農業、能源等國家重點提倡的“互聯網+”領域相關的內容稍顯薄弱。為進一步細分該領域的研究熱點內容,下節進行關鍵詞聚類內容分析。

4.3 聚類內容分析

將1785條數據導入Citespace軟件中,時間跨度為 2015-2018年,時間切片設置為1年,閾值選擇為Top40,聚類算法選擇LLR,得出結果如下圖所示。CiteSpace依據網絡結構和聚類的清晰度,提供了模塊值( Q值)和平均輪廓值( S值) 兩個指標,可作為評判圖譜繪製效果的依據。一般而言,Q值>0.3就意味著劃分出來的社團結構是顯著的;S值>0.5則聚類一般認為是合理的,S值>0.7時聚類是高效且令人信服的[16]。根據結果可知,本次聚類的Q=0.50,S=0.65,符合聚類要求。


“互聯網+”讓我們離未來更貼近


圖6 關鍵詞聚類網絡

由圖6可知,“互聯網+”領域的研究共形成9大聚類主題。根據關鍵詞所屬含義、相互之間的聯繫及各自的Log-likelihood Ratio值,將9個聚類分別命名為“互聯網+電子政務”“互聯網+大數據”“互聯網+圖書館”“互聯網+新興媒體”“互聯網+知識服務”“互聯網+教育轉型”“互聯網+電子商務”“互聯網+新興產業”。當前“互聯網+”研究的主題內容呈現出層次多樣的特點,最熱的研究領域還是與大數據技術、電子政務、新興傳媒和教育行業有關。與《“互聯網+”行動指導意見》中國家大力提倡的11項重點行動領域的對比發現,在綠色生態、便捷交通和智慧能源等方面的研究整體還較為匱乏,這也是未來急需改善之處。

5 結論

本文利用文獻計量方法,通過對國內CSSCI收錄的“互聯網+”領域內的文獻信息進行相關統計和可視化分析。研究發現自“互聯網+”概念被正式提出以來,該領域的發文量持續保持高速增長,但發文質量需進一步提升,且尚未形成主流合作群體。“互聯網+”領域的研究熱點多集中在公共服務、傳媒、教育、製造等行業,而對金融、農業、物流等行業的研究關注度不足,更為欠缺的是在綠色生態和智慧能源等方面,這也是未來的重點研究方向。

參考文獻:

[1] 張伯旭, 李輝. 推動互聯網與製造業深度融合——基於“互聯網+”創新的機制和路徑[J]. 經濟與管理研究, 2017,38(2):87-96.

[2] 歐陽日輝. 從“+互聯網”到“互聯網+”——技術革命如何孕育新型經濟社會形態[J]. 學術前沿, 2015(10):25-38.

[3] 阿里研究院. “互聯網+” 研究報告[EB/OL]. [2018-03-08]. http://i.aliresearch.com/img/2015

0312/20150312160447.pdf.

[4] 劉仲翔. 評價,創新——2017年國內社科學術期刊動態盤點[J]. 科技與出版, 2018(03):39-46.

[5] 朱亮,孟憲學. 文獻計量法與內容分析法比較研究[J]. 圖書館工作與研究, 2013(06):64-66.

[6] Moed HF, Bruin RED, Van Leeuwen TNV. New Bibliometric Tools for the Assessment of National Research Performance: Database Deion, Overview of Indicators and First Applications[J]. Scientometrics, 1995(3):381-422.

[7] Tsai H H. Knowledge Management VS. Data mining: Research Trend, Forecast and Citation Approach[J]. Expert System with Applications, 2013(8):3160-3173.

[8] 陳超美.Citespace Ⅱ:科學文獻中新趨勢與新動態的識別與可視化[J].情報學報,2009(6):401-421.

[9] 李雪蓉, 張曉旭, 李政陽等. 商業模式的文獻計量分析[J]. 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 2016,36(2):273-287.

[10] 胡德華, 種樂熹. 國內外學科館員研究的可視化分析與比較[J]. 圖書館理論與實踐, 2015(06):36-41.

[11] 員立亭. 我國圖書館界微信研究述評[J]. 圖書館工作與研究, 2018(4):25-30,58.

[12] 張春博, 丁堃, 曲昭, 等. 基於文獻計量的我國創新驅動研究述評[J]. 科技進步與對策, 2015,32(9):152-160.

[13] 唐恆, 孫瑩琳. 2011-2015 年國內情報學領域專利研究現狀—基於 9 種情報學 CSSCI 期刊論文的分析[J]. 圖書情報研究, 2018,11(1):54-62.

[14] 杜坤,陳蘭傑,李繼存.2012-2016年國內外政府信息研究對比分析[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18(4):64-72,77.

[15] 儲節旺, 孫曉寧. 國內圖書館知識管理研究現狀的文獻計量分析[J]. 圖書館理論與實踐, 2012(9):21-26.

[16] 陳悅, 陳超美, 劉則淵, 等. CiteSpace知識圖譜的方法論功能[J]. 科學學研究, 2015,33(2):242-253.

----------------------------------------------------------

歡迎進入中國知網~《現代商貿工業》雜誌閱讀和參考引用原文

《現代商貿工業》雜誌官方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官方網址:http://www.xdsmgy.c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