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考试的演变,本可与世界接轨,因慈禧太后的一句话化为泡影!

科举考试不仅是选拔,是对于一代君臣格局的检验,更是先进程度的考验

科举考试从我国南北朝萌发至清末,再转换为现在的公务员国考,已经有将近1400年的历史。科举考试的发展也可谓是高低起伏,被一个国家和人民赋予了不一样的意义。

科举考试的演变,本可与世界接轨,因慈禧太后的一句话化为泡影!

纵横历史,科举考试改变了原来官位世袭制的一个状态,更多准确地来说,改变了一个朝廷的解构和思想,从原来的官宦子弟到寒门士子,从背景显赫到家境贫困,各种各样来自不同阶级,不同地方的有才干有抱负的学子融入朝廷为国效力。

科举考试的演变,本可与世界接轨,因慈禧太后的一句话化为泡影!

话虽如此,考试的试题和范围却也是考验帝王和当朝官员的一份考卷,若试题出的深度太浅,对于优秀人才的表达力太低,若太深,又可能致使考生全军覆没;若范围太窄,则考生获取不到更新的知识,若范围太宽,批改的官员又不知道是否具有批改的资质……所以一次科举考试,体现的不仅仅是这次考试的士子学识深度,还有出题官员以及帝王的格局。

科举考试的演变,本可与世界接轨,因慈禧太后的一句话化为泡影!

隋朝时期,开设不同的科目来选拔不同领域的人才,改变了官员的单一来源。到了唐朝,不仅招纳本国人才,更是欢迎外国的学者来参加考试,来进行文化思想交流。到了宋朝,由于过于注重文科,导致很多考试科目到后期废除,从宋朝开始,考试科目在慢慢单一,却对于舞弊的措施在一步步加强。元代并不是很注重科举考试,导致科目缩减为一门,并且考试分配名额按种族分类。

科举考试的演变,本可与世界接轨,因慈禧太后的一句话化为泡影!

到了明朝,虽然是科举考试的鼎盛时期,却是最限制思想的一个时期,这时的学院不再是一个单纯学习的地方,是一个科举考试的必经之路,而且乡试要求八股文,能否通过全靠八股文的优劣,致使很多学者一辈子都在学习八股文。清朝由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科举考试已经有了一个比较符合当时世界发展的变革,却因慈禧太后的一句悉数照旧,变得沉乏,最后不得已废除。

科举考试的演变,本可与世界接轨,因慈禧太后的一句话化为泡影!

主要影响科举考试的不仅是官员,还有帝王的格局。帝王有一个眺望大海另一边,地球另一边的视野,自然昌盛繁华是必不可免的,若是帝王有一个满足现有的想法,就会发生闭关锁国,学习不到最先进的知识和文化,出现当别人用枪远距离击毙你时,你却还在举着长矛思考我怎么才能捅到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