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晉功臣王導的兩件錯事,第一件失去了朋友,第二件讓他夫人發怒

東晉功臣王導的兩件錯事,第一件失去了朋友,第二件讓他夫人發怒

玉有無瑕疵,是判斷一塊玉的重要標準。無則身價百倍,有則卑如塵土。人品如玉,若清白純潔,則人品高尚,萬人敬仰,為世楷模;若卑劣下流,則世人唾棄,遺臭萬年。然正如俗話所說: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即便聖賢,亦難免品性有瑕疵闕虧之處。東晉開國名臣,被視為國之棟樑的王導,就曾經做下過這麼兩件錯事,一直被後人批評。

東晉功臣王導的兩件錯事,第一件失去了朋友,第二件讓他夫人發怒

王導畫像

一、王導生平述略

王導(276年—339年9月7日),字茂弘,小字赤龍、阿龍。琅玡臨沂(今山東省臨沂市)人。

王導成年出仕後,司空劉實任命他為東閣祭酒,又遷秘書郎、太子舍人、尚書郎等職,王導都沒有履職。後來,王導在東海王司馬越手下,擔任了參軍事一個閒職。

當時,琅邪王司馬睿雖然在皇族中地位較為卑微,但王導慧眼識才,認為司馬睿絕非凡品,於是與司馬睿深交。長達十六年之久的“八王之亂”雖已漸漸平息,但西晉國力卻因此而遭到嚴重削弱;內遷的少數民族與漢族,尤其是漢族統治者矛盾日漸激化,環伺周邊,虎視眈眈。

王導縱觀天下大勢,認為天下必將大亂。而能匡扶天下的人,極有可能是眼前這位目前尚無權無勢的琅琊王。王導相信自己的預見和判斷,於是傾心推奉司馬睿。司馬睿對王導也很器重,與他契同友執。

東晉功臣王導的兩件錯事,第一件失去了朋友,第二件讓他夫人發怒

司馬睿還留戀繁華京師洛陽,並且想在這尋找到迅速升遷的機遇時,王導卻覺察到了潛在的危機,因而極力勸說司馬睿離開洛陽,返回琅琊封國,免受兵燹之禍。恰逢此時,執政的東海王司馬越任命司馬睿鎮守下邳。司馬睿請求王導擔任安東將軍司馬一職,協助自己處理軍政事務。軍謀密策,知無不為。

不久,果如王導預料,守衛空虛的京師洛陽被匈奴族建立的漢政權軍隊攻陷,晉懷帝也被擄掠。中原傾覆,神州陸沉,生靈塗炭。史稱“永嘉之亂”。

東晉功臣王導的兩件錯事,第一件失去了朋友,第二件讓他夫人發怒

中州士女避亂江左者十之六七,史稱“永嘉南遷”。

東晉功臣王導的兩件錯事,第一件失去了朋友,第二件讓他夫人發怒

王導勸司馬睿揀選其中的賢人君子,與之共圖建國大業。值中原兵火連天之日,荊、揚等江南地區卻社會安定,戶口殷實。王導執政,秉持清靜無為之法。他還常常勸諫司馬睿克己勵節,安定邦國。朝野無論是官員,還是百姓,都衷心欽佩王導,號其為“仲父”。司馬睿則把王導比擬為西漢開國名相蕭何。還有人把他比擬為輔助齊桓公登上霸主寶座的管仲。

在王導等人擁戴和輔助下,西晉覆滅後,司馬睿在建康即位稱帝,重建晉政權,史稱東晉。與主要由“五胡”少數族建立的“十六國”隔江對峙。客觀而言,東晉的建立,為抵禦異族入侵,為漢民族的生存和繁衍,具有積極的進步歷史意義。

東晉功臣王導的兩件錯事,第一件失去了朋友,第二件讓他夫人發怒

作為當時門閥大族的代表人物,王導在政壇和社會上皆具有不容小覷的勢力和影響,以至於位居九五之尊的晉元帝,登基典禮上,也不得不做出拉王導共坐龍床的姿態。時人據此創造出一條諺語:“王與馬,共天下”。

東晉功臣王導的兩件錯事,第一件失去了朋友,第二件讓他夫人發怒

此後,王導在東晉中樞歷任要職,雖然其與皇室也時因權力而有對抗,但從總體上來說,作為輔佐元帝、明帝、成帝的三朝元老,王導在匡扶君主、安定國家等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貢獻。不過,他下述的二件糗事,卻給他一世英名,蒙上了抹不掉的塵垢。

二、“吾雖不殺伯仁,伯仁由我而死”

伯仁,兩晉之際名士周顗(yǐ)(公元269年—公元322年)字。汝南安成(今河南省汝南縣)人。王導所說的“吾雖不殺伯仁,伯仁由我而死”,就是發生在王導與周顗之間的一件憾事。

東晉功臣王導的兩件錯事,第一件失去了朋友,第二件讓他夫人發怒

周顗畫像

東晉建國後,王導為首的琅琊王氏家族在眾多門閥大族中,猶如鶴立雞群,儼然領袖群倫。王導居中輔政,堂兄王敦則居外總掌軍權,晉元帝司馬睿形同傀儡。司馬睿不甘被王氏操縱擺佈,於是重用心腹劉隗、刁協、戴淵等人,強化皇權,削弱王氏之權。此舉引起了王氏家族的不滿。手握重兵的王敦最先發難,起兵犯闕。

東晉功臣王導的兩件錯事,第一件失去了朋友,第二件讓他夫人發怒

王敦之亂

王敦軍攻陷京師建康之前,司空王導率族人跪在皇宮前請罪,請求皇帝寬恕。劉隗等人則勸晉元帝誅滅王氏族人,以斬草除根。恰逢此時,周顗奉詔入宮,在宮門前遇到王導等人。王導對周顗說:“伯仁,我王家百餘口人的性命,就有勞您來搭救了!”周顗既沒有吭聲,更沒有搭理王導,直接入宮。王導等人內心不免怨憤、忐忑。周顗拜見晉元帝后,以王導忠誠皇室為由,極力為其申辯,請求晉元帝寬恕王導。晉元帝最終採納了周顗的建議。周顗非常高興,索酒而飲,致酩酊大醉,才辭別皇帝。

周顗出宮時,發現王導還和族人跪宮門。王導看到周顗出來,又與他打招呼。周顗依然冷著臉,不理會王導,卻回過頭來對左右隨從說:“今年殺諸賊奴,取金印如斗大,系在胳膊上。”周顗回家後,又給晉元帝上表,反覆申訴王導忠。王導自然對此一無所知,所以內心非常憤怒。

不久,朝軍陸續戰敗潰散,王敦軍攻陷建康。王敦掌控朝政,晉元帝等淪為階下囚,劉隗、刁協等人或戰死,或逃亡。護軍長史郝嘏等人勸周顗也外逃避難,周顗大聲呵斥他們說:“吾作為國家大臣,朝廷喪敗,怎麼可以隱匿山林,苟且偷活於世呢?至於外逃投奔胡虜,尋求蠻夷的庇護,更是莫大的恥辱!決不可為。”

東晉功臣王導的兩件錯事,第一件失去了朋友,第二件讓他夫人發怒

王敦與王導討論朝廷人事安排時,徵求王導的意見:“無論在南方北方,周顗、戴淵二人都深孚眾望,所以,應當讓他們擔任三公高職,沒什麼問題吧。”王導沒有吭聲。王敦雖然感到奇怪,不過轉念間,揣摩王導心意,可能是嫌對二人安排的職務過高?於是王敦又問道:“倘若三公的職務過高,那麼任命他們分別擔任尚書省、中書省的長官尚書令、中書令,或者尚書僕射(僕射,尚書令的副職),總歸沒有什麼問題吧?”王導又不吭聲。急躁的王敦不耐煩的說:“這也不行,那也不行,你是不是想讓我殺了他們?”王導又沒有說話。

於是王敦派遣軍士抓捕周顗、戴淵。被捕獲後,押解路經太廟時,周顗大聲呼喊道:“天地、先帝有靈:賊臣王敦,傾覆社稷,枉殺忠臣,陵虐天下。神祇有靈,當速殺敦,無令縱毒,以傾王室。”話還沒有說完,軍士們用戟傷其口,血流至腳踵。周顗依然面色不變,容止自若,最後被害於石頭南門外,時年五十四歲。

東晉功臣王導的兩件錯事,第一件失去了朋友,第二件讓他夫人發怒

事後,王導在朝廷檢料中書省收藏的奏章檔案時,看到了周顗為拯救自己和族人而給皇帝所上的表奏,表中對王導大加稱讚,極力勸諫皇帝保全王導和族人。王導執表流涕,悲不自勝,對他的兒子們曰:“吾雖不殺伯仁,伯仁由我而死。幽冥之中,負此良友!”

三、“金屋藏嬌”惹人嘲笑

作為朝廷宰輔,王導自然想和其他權貴那樣,坐擁三妻四妾,盡享人生歡樂。無奈,他的妻子曹氏不僅性妒,而且潑辣。對結髮妻子,王導即便貴為宰輔,也很害怕,患有很嚴重的“妻管嚴”。

東晉功臣王導的兩件錯事,第一件失去了朋友,第二件讓他夫人發怒

不過,王導雖不敢明火執仗的坐擁美妾,卻也想到了一個既不會引起妻子暴怒,又可享受美人環伺之福的妙招,那就是“金屋藏嬌”。他在別處秘密購置住宅,將眾妾安置其中,時不時地偷偷摸摸地去尋歡作樂,盡享齊人之福。

東晉功臣王導的兩件錯事,第一件失去了朋友,第二件讓他夫人發怒

不過,恰如俗話所說:紙終究是包不住火的。王導自以為得計的“金屋藏嬌”的秘密,不知為何被曹氏獲知。於是,醋性大發的曹氏怒氣衝衝的率人去揪打小妾們。一場現代人極其熟稔的“原配撕逼小三”的大戲即將隆重上演!

東晉功臣王導的兩件錯事,第一件失去了朋友,第二件讓他夫人發怒

不過,未如吃瓜群眾所願,這場大戲估計沒有上演,否則就會轟動朝野,而被史官們大書特書了。關鍵原因在於,王導提前通風報信,曹氏等撲空了!具體詳情是:王導聽說曹氏帶人去抓小三們後,恐眾妾被羞辱,匆遽令手下備車,前去通風報信。由於當時名士們崇尚乘坐牛車,作為名士領袖,王導自不例外。由於牛行遲緩,王導擔心,自己若不能趕在曹氏前到達“金屋”,那眾妾們免不了要聲名狼藉,且受皮肉之苦了。於是就不再顧忌身份和形象,用當時名士們另一件標配麈尾柄擊打牛臀,驅牛急進。當朝宰輔大人不顧形象,以麈尾柄擊打牛臀,在京師的大街上驅車急進的形象,請諸位自行腦補!其轟動性,自不待言了。

東晉功臣王導的兩件錯事,第一件失去了朋友,第二件讓他夫人發怒

司徒蔡謨聽說此事後,一次朝會時,一本正經的對王導說:“朝廷欲加公九錫。”(九錫cì,通“賜”:《公羊傳》記載的周天子賜予有卓越功勳的臣僚的九種物品,每種物品皆有象徵意義。獲此殊榮者,既是無上尊榮,又可獲得相應特權。不過,王莽時開始,權臣欲篡位前,逼迫皇帝賜予自己九錫,已成常例。)王導開始沒有察覺,連聲謙讓“不敢當”。蔡謨接著說:“我倒沒聽說有別的東西,惟有短轅犢車,長柄麈尾二物耳。”眾臣僚始恍然大悟,鬨堂大笑。王導老臉不禁羞臊躁紅,惱羞成怒,對其他人大聲嚷嚷道:“我以往與群賢共遊洛中時,從來沒聽說蔡克(蔡謨父親名。當子面而稱其父名,極不敬)還有這樣一個不成器的小子!”眾人一鬨而散。否則,王導、蔡謨就該老拳相向,上演全武行了。

參考文獻

1.(唐)房玄齡等:《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2.呂思勉:《兩晉南北朝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3.王仲犖:《魏晉南北朝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

4.田餘慶:《東晉門閥政治》,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5.白壽彝總主編、何茲全主編:《中國通史》(第五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文中使用圖片均來自互聯網,如有侵權,煩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