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工人下崗買斷以後一些單位都變成領導私企了?你怎麼看?

aΡpybaci


一般有這麼幾招:第一步,瞞報漏報資產,反正能少報多少就少報多少,申報的資產總數越少越好;第二步,減員增效、下崗分流,這是當年常聽到的一句話,說白了就是趕人。由於前面第一步乾的不錯,同意下崗的職工拿到手的安置費、勞動合同解除的買斷錢就沒有幾個了,打發這波人後總資產有可能就清零或徹底的負資產了,實際上還有多少就只有做鬼的人知道了。第三步,賒股,空手套白狼啊,作為領導層、決策者認購個30%新的公司的股份,不過不用掏一分錢出去----賒,由於公司減員後第二年產生了效益(變相的告訴大家那些拿錢走了的都是些在公司吃白飯的、寄生蟲,就是因為有了他們公司才年年出現了虧損,實際上是加進了那些瞞報的部分資產、收回了一部分前期的呆賬、死賬),公司進行獎勵,還進賒股的賬。就這樣一年的時間下來這些人沒掏一分錢就得到了公司30%的份額,一個國有資產或集體資產基本上就是合法的成了個人資產了。


13080656006


"當年忠貞為國籌,何曾怕斷頭?如今天下紅遍,江山靠誰守?業未竟,身軀倦,鬢已秋。你我之輩,忍將夙願,付與東流?"老人家晚年的憂慮、悲壯與無奈盡在其中。。。


老頑童174740797


如果沒有什麼新的政策支持或撫慰當年的下崗職工,這個話題還是不談為好!除了一把心酸淚,義憤在心中,還能咋樣呢?!不堪回首啊:“分流人員”、“瓜分國有資產”,導致了階級關係變化,社會形態變化和人們的意識形態變化。如果不打算“清算或追責”,再談、再議這個話題,都是一種深深地傷害!


yd3001


這裡有幾個問題需要分析清楚。

其一,下崗買斷的現象,一般是上世紀90年代發生的事,那個時候國家花了巨大的精力,冒著比較大的爭議和風險才進行的國企改革。甚至可以說,沒有那個時候的痛下決心,就沒有後來與國際接軌,加入WTO等舉措,就沒有迅猛地奔向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可能吧。

這是該問題的大前提,也就是說每一個歷史階段,都要有人做出犧牲。

當然伴隨著這麼大力度的國企改革,還有房地產改革,教育改革,因為觸動的利益較多、較大,現在都還有爭論和爭議呢。

其二,正因為要變成私企,之前效率不高的國企要輕裝上陣,所以要買斷工齡呀之類的。不是因為買斷了變成了私企,是因為談判好了要轉為私企,所以要買斷啥的。那些很好的部門,國有行,電力電信等,就不需要買斷了。

其三,統一的社會醫療,統一的社會保險不更好嗎,或者說更有利於協調管理,或者說國企業好,民企也好,關鍵是這種退休後的保障要真實有效,真正起到保障的作用。相信,今後這類分歧會更少些,不少人在私企交的保險還更多呢,退休後的退休金呀,醫療保險呀,並不比國企差。

這當中一定也存在,觀念中就認為國企比私企強,私企就說不出口,就矮人一等。一堆老頭打牌下棋呢,說在哪拿退休金呀,你說哪哪個企業,別人一句:私人企業呀!頓時矮人一截,這種現象是存在的。


其實該問題的要害是:買斷後變成以前領導的私人企業了。

同樣是這位(這些)領導,國企時沒啥利潤,變成私企了,卻蹭蹭發展,覺得不公平呀!其實,這時候的國企改革,和農村包產到戶類似,積極性被調動起來了,產量和效率自然就提升了,我們職工退休了,之前的看不上眼的領導卻飛騰圖達。

這是制度激活帶來的高效率吧,我們要肯定,強烈肯定這其中的積極一面。

當然,也一定存在所謂的國有資產流失,現在看來存在低價接收的現象。就像現在的股市2500點,等漲到5000點時,就會覺得國家資金也好,國外基金也好,怎麼就便宜接手呢,會不會有什麼見不得人的內幕呀?

其實不然,這個時候大聲嚷嚷,公開嚷嚷也沒見多少人接手呀。那個時候也一樣,接手的領導也好,公司外的個體戶也好,需要巨大的勇氣,需要冒很大風險才敢參與進來的。

那個歷史階段就翻篇了,絕大多數人都比上世紀90年代生活好了,看到社會更進步了,經濟更發達了,我們就應該肯定它。


財經作家邱恆明


要不怎麼能先讓“一部分人富起了來”!


黑娃81332351


這就是國有資產流失的一種形式。


老史191112095


國有企業關閉破產後,數千萬甚至幾個億的國有資產還在那裡,若是礦產企業,地下還有相當的儲量,企業的礦產開釆證還有效。於是留下部分員工重組,於是一家新的所謂股份制企業產生了。

說是股份制企業,以我熟悉的一家企業來說,留下來的幾位高層員工是入了不少的股(因為他們有錢啊),底層的員工沒錢入什麼股。再說,當時的新企業實際上是被幾十位私人老闆把控著,人家也不讓你入啊。後來,憑著國家和原國有企業留下來的優質資產或資源,再加上後來運氣好國際上銅價暴漲,當時曾有人形象的聲稱:釆礦區炮聲一響黃金萬兩來!如此一來,幾位高管和私人老闆幾年下來賺得腰包鼓起,美其名"分紅"。於是乎屁股上坐的換了又換,歐美國家遊了個遍。而底層的員工無非是收入增加些,還得提心吊膽,生怕一不小心被高層或老闆開了丟了飯碗。

再後來,銅價一路下跌,地下的資源逐漸減少,開採條件和成本增大,再加上國家環保政策執行的力度加大,這家企業又不得不開開停停甚至長年停工,真是應了"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那包老話。但無論河東還是河西,高管和私人老闆們有用不完的孔方兄,卻苦了拿點生活費的眾多員工。


留住平淡969


公有制的國有企業,應為工人股分制。工廠的一磚一瓦,皆是工人自己的。國有企業的工人,不是老闆的打工崽,而是企業的主人。過去的下崗大潮,許多地方沒有給予國企工人應有的利益,侵害了國企工人的基本權利。公有制企業改制後,轉為有限公司,許多以前企業的領導成了公司的法人代表,成了公司老總……


雲淡風輕1488716


這就是讓一部分富起來的最重要的辦法。勞動人民辛辛苦苦幹了多少年的企業就這樣變賣為私人財產。


乙沉默是金


國企改革過程中,工人下崗,領導變私企老闆,這是一個沉重的話題,涉及到一代工人階級的傷心、哀愁。

國企改革,論調是適應市場經濟發展,針砭國企固步自封、效率低下,需要機制轉型。

一時間,各級政府竭盡所能,推行了一場轟轟烈烈的國企私有化進程。其結果,千千萬萬工人下崗,無數個家庭感受到了被拋棄的迷茫,令人心酸。依稀記得,得到的是一句:國企改革,必然要有一代工人付出代價。有人說這是大言不慚,有人說這是冷漠無情,有人說這是無奈舉措,總之,那是人類歷史上由國家推動的最大規模的工人下崗潮。

與此同時,一些國企領導卻突然身附異能,花樣百出,通過種種運作成為了私企老闆。他們或將國有資產評估貶值,或將國有資產報損藏匿,指金為銅,然後通過運作銀行關係將廠房、設備、股份等抵押貸款,幾乎沒掏錢就將國有工廠變成了私營企業,國有資產流失上千萬。我們今天所說的原罪就包含了這些趁火打劫!

國企改革,可以是制度改革,可以是經營理念改革,可以是市場評估、股權拍賣改革,不知為什麼就偏偏選擇了工人下崗以及讓國企領導成為私營主的改革?一大批工人下崗造就了一小撮資本家!事實證明,很多國有企業通過內部的體制改革,推進市場化進程,今天依然存活並且更強更大!

當年的國企私有化改革是一場制度設計不完善的改革,存在著人為的貪婪和掠奪,付出的代價不僅僅是國有資產的流失,還有千萬下崗家庭沉重的喘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