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子与佛教……

芥子与佛教……

【芥子】: 梵语sars!apa。音译作萨利杀跛、舍利娑婆、加良志。西藏语 yun%s-kar。芥菜之种子,颜色有白、黄、赤、青、黑之分,体积微小,佛经中常用以比喻极小之物。如谓“芥子容须弥,毛孔收刹海”即为常见于佛典中之譬喻。因芥子与针锋均为极微小之物,故以“芥子投针锋”比喻极难得之事。如《北本涅槃经》卷二谓,佛出世之难得犹如芥子投针锋。

芥子与佛教……

于《金光明最胜王经》卷七,将芥子与菖蒲、沉香等,共列为三十二味香药之一。

芥子其性辛辣异常,古人认为芥子具有袪除魔障之神力,故多用于降伏障难之修法。如《大日经义释》曰:“啰尔迦此云芥子,其味辛辣,是降伏相应性类”。密教行护摩时,诵咒加持芥子而散于十方,以为降魔结界之用。

芥子与佛教……

将白芥子置于火中燃烧,称为芥子烧,以退除恶魔、烦恼,辟邪除病,作加持祈祷之用。修密宗的瑜伽行者,常口念咒文,手拿芥子,袭击妖鬼。

芥子与佛教……

修驮都法时,于本尊供白芥子,称为芥子供。于供养佛舍利之驮都法时,每以白芥子为不可少的供物。驮都法即如意宝珠之法,其宝珠边,诸魔必伺,为辟除之,故供白芥子。其作法系于小土器或铜器等,盛入芥子,于后供养时,在花傍置阏伽(供于佛前之功德水)之前,取其芥子器,以紪(ram!)字加持,以亴(om!)字供之,后置于本处,不令他人见之。若人多时,则盛于时华器中而供养之(其作法有各种不同之传)。

芥子与佛教……

真言行者行芥子加行时,观想打开十方法界塔婆,而礼请诸尊圣众之证明听许。

然以白芥子不易得,古来多用罂子粟、蔓菁子或普通芥子代替。

相传,龙树菩萨曾在南天竺以白芥子七粒击开南天铁塔而传授密教(金刚顶经义诀),取得《大日经》。据《西域记》载,也尚有清辨论师曾以白芥子七粒打开南印度执金刚神之岩窟而入其中,以待弥勒出世之故事。

芥子与佛教……

佛教诸经论中,常以芥子比喻一劫的时间之悠长。《杂阿含经》卷三十四、《大智度论》卷五等均载有此类譬喻,谓有一由旬方广之城,其内充满芥子,称为芥城,有一长寿之人,每百岁来取一芥子,纵令芥子全部数取尽,劫数亦尚未尽,此喻称作“芥城劫”、“芥子劫”。除芥子劫外,亦常用“磐石劫”比喻一劫时间之悠长。《智度论》五曰:“佛以譬喻说劫义:四十里石山,有长寿人,每百岁一来,以细软衣拂拭此大石尽,而劫未尽。”《菩萨璎珞本业经》下曰:“譬如一里二里乃至十里石,以天衣重三铢,人中日月岁数三年一拂,此石乃尽,名一小劫。若一里二里乃至四十里石,亦名小劫。又八十里石,以梵天衣重三铢,梵天日月岁数三年一拂,此石乃尽,名为中劫。又八百里石。以净居天衣重三铢,净居天日月岁数三年一拂,此石乃尽,故名一大阿僧祇劫。”“芥子劫”、“磐石劫”两喻并举,称为“芥石劫”、“芥城劫”、“磐石芥子劫”。

芥子与佛教……

须弥,原指古印度宇宙观中,位于一世界中央之须弥山,转喻为极大之意;芥子,原系芥菜之种子,其体积微小,故以之比喻极小之物。《维摩诘所说经》卷中(大一四·五四六中):“唯应度者,乃见须弥入芥子中,是名住不思议解脱法门。”唐代的白居易,曾在《白氏长庆集·三教论衡问僧》中问曰:“《维摩经·不可思议品》中云:‘芥子纳须弥。须弥至大至高,芥子至微至小,岂可芥子之内入得须弥山乎?’”

芥子与佛教……

于华严宗,则用来表示华严境界中不可思议的“法界之显露”,谓法界之体性广大不可思议,无所不包而大小无碍;故即使以须弥山(或三千大千世界整体宇宙)放入一芥子(或一毛孔)中,须弥山(或三千大千世界)不缩小,而芥子(或毛孔)亦不膨胀。此一“大小无碍”之思想,系佛教所特有之思想;而于各宗之中,华严宗尤强调之。

芥子与佛教……

禅宗多以“须弥入芥子”一语来表示超越大小、高低、迷悟、生佛等差别见解,而达于大彻大悟、融通无碍之境界。

芥子与佛教……

芥子与佛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