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子與佛教……

芥子與佛教……

【芥子】: 梵語sars!apa。音譯作薩利殺跛、舍利娑婆、加良志。西藏語 yun%s-kar。芥菜之種子,顏色有白、黃、赤、青、黑之分,體積微小,佛經中常用以比喻極小之物。如謂“芥子容須彌,毛孔收剎海”即為常見於佛典中之譬喻。因芥子與針鋒均為極微小之物,故以“芥子投針鋒”比喻極難得之事。如《北本涅槃經》卷二謂,佛出世之難得猶如芥子投針鋒。

芥子與佛教……

於《金光明最勝王經》卷七,將芥子與菖蒲、沉香等,共列為三十二味香藥之一。

芥子其性辛辣異常,古人認為芥子具有袪除魔障之神力,故多用於降伏障難之修法。如《大日經義釋》曰:“囉爾迦此雲芥子,其味辛辣,是降伏相應性類”。密教行護摩時,誦咒加持芥子而散於十方,以為降魔結界之用。

芥子與佛教……

將白芥子置於火中燃燒,稱為芥子燒,以退除惡魔、煩惱,辟邪除病,作加持祈禱之用。修密宗的瑜伽行者,常口唸咒文,手拿芥子,襲擊妖鬼。

芥子與佛教……

修馱都法時,於本尊供白芥子,稱為芥子供。於供養佛舍利之馱都法時,每以白芥子為不可少的供物。馱都法即如意寶珠之法,其寶珠邊,諸魔必伺,為闢除之,故供白芥子。其作法系於小土器或銅器等,盛入芥子,於後供養時,在花傍置閼伽(供於佛前之功德水)之前,取其芥子器,以紪(ram!)字加持,以亴(om!)字供之,後置於本處,不令他人見之。若人多時,則盛於時華器中而供養之(其作法有各種不同之傳)。

芥子與佛教……

真言行者行芥子加行時,觀想打開十方法界塔婆,而禮請諸尊聖眾之證明聽許。

然以白芥子不易得,古來多用罌子粟、蔓菁子或普通芥子代替。

相傳,龍樹菩薩曾在南天竺以白芥子七粒擊開南天鐵塔而傳授密教(金剛頂經義訣),取得《大日經》。據《西域記》載,也尚有清辨論師曾以白芥子七粒打開南印度執金剛神之巖窟而入其中,以待彌勒出世之故事。

芥子與佛教……

佛教諸經論中,常以芥子比喻一劫的時間之悠長。《雜阿含經》卷三十四、《大智度論》卷五等均載有此類譬喻,謂有一由旬方廣之城,其內充滿芥子,稱為芥城,有一長壽之人,每百歲來取一芥子,縱令芥子全部數取盡,劫數亦尚未盡,此喻稱作“芥城劫”、“芥子劫”。除芥子劫外,亦常用“磐石劫”比喻一劫時間之悠長。《智度論》五曰:“佛以譬喻說劫義:四十里石山,有長壽人,每百歲一來,以細軟衣拂拭此大石盡,而劫未盡。”《菩薩瓔珞本業經》下曰:“譬如一里二里乃至十里石,以天衣重三銖,人中日月歲數三年一拂,此石乃盡,名一小劫。若一里二里乃至四十里石,亦名小劫。又八十里石,以梵天衣重三銖,梵天日月歲數三年一拂,此石乃盡,名為中劫。又八百里石。以淨居天衣重三銖,淨居天日月歲數三年一拂,此石乃盡,故名一大阿僧祇劫。”“芥子劫”、“磐石劫”兩喻並舉,稱為“芥石劫”、“芥城劫”、“磐石芥子劫”。

芥子與佛教……

須彌,原指古印度宇宙觀中,位於一世界中央之須彌山,轉喻為極大之意;芥子,原系芥菜之種子,其體積微小,故以之比喻極小之物。《維摩詰所說經》卷中(大一四·五四六中):“唯應度者,乃見須彌入芥子中,是名住不思議解脫法門。”唐代的白居易,曾在《白氏長慶集·三教論衡問僧》中問曰:“《維摩經·不可思議品》中雲:‘芥子納須彌。須彌至大至高,芥子至微至小,豈可芥子之內入得須彌山乎?’”

芥子與佛教……

於華嚴宗,則用來表示華嚴境界中不可思議的“法界之顯露”,謂法界之體性廣大不可思議,無所不包而大小無礙;故即使以須彌山(或三千大千世界整體宇宙)放入一芥子(或一毛孔)中,須彌山(或三千大千世界)不縮小,而芥子(或毛孔)亦不膨脹。此一“大小無礙”之思想,系佛教所特有之思想;而於各宗之中,華嚴宗尤強調之。

芥子與佛教……

禪宗多以“須彌入芥子”一語來表示超越大小、高低、迷悟、生佛等差別見解,而達於大徹大悟、融通無礙之境界。

芥子與佛教……

芥子與佛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