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道夫·赫斯在納粹德國統治系統中是什麼地位?

用戶68286120


要講清魯道夫·赫斯在納粹德國統治集團當中的地位這個問題,必須以講清納粹德國的政治體制為前提。而這一點剛好是納粹德國最混亂和含糊不清的一個方面。

首先我們知道納粹德國的體制理論上由三個組成部分組成,那就是排在整個納粹德國的金字塔形結構頂點的阿道夫·希特勒自己,然後在他之下是並列第二位的德意志帝國和納粹黨。之所以形成這樣的體制是因為雖然希特勒是納粹黨的“領袖”,但他從來都不是一個嚴格意義上的政黨領袖。從納粹黨的慕尼黑時期開始希特勒和納粹黨之間就保持著一種若即若離的關係。他要求掌握納粹黨的全權,擔任納粹黨的最高領袖,但卻對納粹黨的組織、運作和各種具體事務漠不關心。希特勒對納粹黨來說最大的意義是形象代言人,希特勒有人氣、希特勒的演講有人聽、希特勒作為納粹黨的形象代言人可以為黨拉來大量的選票。讓這個由鉗工創建的慕尼黑的小黨變成全國性的大黨甚至一路成為德國第一大黨。而納粹黨對希特勒來說則是一個最好的套現平臺,希特勒的高人氣可以通過納粹黨變成實打實的好處,希特勒的粉絲可以變成納粹黨的黨徒甚至金主。納粹黨內有很多具有實際事務經驗的活動家,還有很多次一等或者次兩等的股東家。這些人因為希特勒的高人氣而成功的聚集在一起,為希特勒充當演藝公司+粉絲後援團的雙料角色。

(納粹黨是一個挖到超級明星而一夜暴富,但又被超級明星反噬的經濟公司的典型)

但希特勒和納粹黨之間其實從來沒有建立起真正的上下級關係,納粹黨從來沒能相符希特勒,黨的創始人團體曾經試圖讓希特勒接受黨的中央委員會的指導,按照黨的意識形態去宣傳。因為和希特勒的高人氣相比黨的創始人團隊的意義實在是微不足道。納粹黨自己無論過去有著什麼樣的意識形態和政治主張,都無法和希特勒讓無數人為止之瘋狂的那一套相提並論。所以希特勒輕鬆的戰勝了納粹黨的創始人團隊,讓自己成為納粹黨的最高領袖。

但儘管希特勒成了名義上的納粹黨最高領袖,但他到1932年12月和施特拉塞徹底反目以前也從來沒能在納粹黨內樹立起自己的絕對權威。在1932年12月以前納粹黨從來都不是一個以希特勒為最高領袖的金字塔結構。相反納粹黨內存在著一個強大的左派,比如衝鋒隊的真正締造者,普菲費爾,比如施特拉塞兄弟,再比如曾經高喊“把小資產階級分子阿道夫·希特勒開除出納粹黨!”的戈培爾博士。

(戈培爾博士日後喜歡吹噓自己對希特勒的忠誠,但其實他最初曾經公開要求開出希特勒)

之所以造成希特勒沒能在納粹黨內樹立絕對權威的原因是納粹黨的結構,如前所述實際上納粹黨和它的元首以及它的黨徒和選民之間並不是一個逐級對上負責的金字塔型結構。因為納粹黨雖然喜歡模仿蘇聯,但他卻並不是一個蘇聯式的黨。相反納粹黨的多數選民並不是納粹黨徒,他們和希特勒之間更多的是普通粉絲和明星之間的關係,而納粹黨的普通黨徒和希特勒之間則是粉絲後援會和明星之間的關係。而納粹黨的組織則主要是一個粉絲組織與演藝公司二合一的角色。所以只要希特勒可以在選舉上不斷前進拿到越來越多的選票,那麼納粹黨就自然要服從他的領導。而一直到1933年希特勒的選舉事業也一直非常順利,所以他並沒有在奪取黨內權力的問題上花費什麼精力。

(希特勒雖然口頭上革命,別看他其實沒什麼錢,但這個人在個人趣味上其實非常小資產階級)

其次就是戈培爾送給希特勒的那個帽子說明的問題“小資產階級阿道夫·希特勒”這個總結實在是太到位了。因為希特勒雖然不講究吃,也不喜歡喝酒。他甚至還不講究住,我們知道希特勒在決定走合法路線上臺和投身選舉之前一直都是住在合租公寓裡的。但如果你因此就認為希特勒這個人簡樸,保持著他在維也納當流浪漢的時候養成的無產階級作風,那你就錯了。維也納這個地方即使是流浪漢,如果他是希特勒這樣畫畫的流浪漢,他精神上也是小資產階級的,如果你們想知道為什麼以後我可以另外寫一篇文章解釋維也納人的這種毛病。

希特勒這個人不講究吃不講究喝不講究住,但是希特勒講究穿。這方面他是一個典型的維也納人。另一個典型的維也納人是1938年逃到倫敦的弗洛伊德,即使已經到了生命的最後階段,即使是流亡和逃難,即使是在倫敦這樣的紳士氣派最濃郁的城市,弗洛伊德得到的評價依然是“衣冠楚楚!”你們從這一點上就可以想到,一個窮到要住合租公寓但卻講究穿戴的希特勒,出現在一群慕尼黑的失業工人、破產商人、對猶太人咬牙切齒的大學生中間,會不會引起人們的愛戴了。

理解了這一點也就理解了為什麼一直到1932年12月以前魯道夫·赫斯在納粹黨內都沒有一個正式的職務了。赫斯是希特勒的追隨者,是希特勒的鐵桿粉絲,還是他的秘書和《我的奮鬥》的筆錄者,但他不是納粹黨的什麼領導。他是希特勒的鐵桿粉,但希特勒既沒有想過也沒有采取行動把他塞進自己的經濟公司。

(施特拉塞是納粹黨最初的無產階級色彩的最後幾個代表之一,而且他也是納粹黨1932年選舉奇蹟的實際組織者)

但任何一個明星也不可能永遠一帆風順。希特勒的挫折就在1933年到來了。1933年連續發生了三次選舉,前兩次是是3月的總統選舉和7月的國會大選,這兩次大選裡希特勒都取得了巨大勝利。在總統選舉裡,因為有皇儲為他站臺,他成了名副其實的德國第二號政治人物。而在國會選舉裡依靠高歌猛進的總統大選的呼聲,納粹黨拿到了它在自由選舉當中的最好成績1377萬9千多票成為第一大黨。但是納粹黨的得票率只有37.4%,不能獨立過半數的納粹黨只能選擇跟其他黨聯合組閣。但社會民主黨、德共和中央黨這三個不願意和納粹合作的黨拿到了51.6%的選票,也就是說即使其他所有黨派都跟納粹黨合作,納粹黨也不可能組成過半數的聯盟。這時候最後的希望就在興登堡總統了,希特勒第一次表示他願意成為一個總統內閣的總理,但興登堡卻完全不打算任命他。在被召往總統府的時候興登堡甚至連椅子也沒給希特勒一把,就讓他站著接受自己的訓斥。希特勒的尷尬形象被德國各個報紙所宣傳,希特勒從1928年以來持續的上升勢頭看起來要到頭了。

1932年7月的大選的另一個結果是讓議會里的所有黨派都不約而同的反對當時的總理巴本。結果是巴本被這屆議會塞了一個票數高得驚人的不信任案。當不信任案已經被通過的時候,巴本才把總統早已簽署的解散議會令拍在議長赫爾曼·戈林的桌子解散了這屆議會。到這個時候希特勒本人還保持著鬥志,他寄希望於超過七百萬的失業人數以及失業者的赤貧狀態。但納粹黨這個經濟公司卻已經山窮水盡,納粹黨此時的負債已經超過1200萬馬克。為了養活四十萬衝鋒隊員,每月還需要四百八十萬馬克。但納粹黨其實根本沒有像樣的收入,工業家在這些年間都沒有給納粹提供過什麼大額的捐款。納粹黨完全是靠負債經營的,但是在納粹黨無望執政的情況下,沒有人願意繼續借錢給納粹黨了。甚至連印刷廠老闆都不肯在納粹黨結清欠款以前繼續出版《觀察家報》了。

(號稱納粹黨的斯大林的施特拉塞,那時候戈培爾還是他的小兄弟)

當大選定於11月舉行的時候,希特勒命令衝鋒隊人舉著募捐箱上街為納粹黨籌款,但收效甚微,最後的結果是11月的大選里納粹黨損失了兩百多萬選票。沒有錢納粹的事業是無以為繼的。這時候作為經濟公司的納粹黨和希特勒鬧翻了,因為納粹黨決心無論如何必須執政,哪怕是接受興登堡總統的條件作為副總理也必須執政,否則經濟公司就要破產了。如果希特勒不願意作這個副總理,那麼其實有人願意作,那就是施特拉塞。

這就是1932年12月納粹黨的“斯大林”施特拉塞和希特勒的最後攤牌,他告訴希特勒他已經跟繼巴本之後成為總理得施萊歇爾談好了條件,他自己和另外三個納粹黨人將加入內閣,他自己是副總理,而納粹黨將得到三個部長的職位。他給希特勒四十八小時來決定是否接受,結果是希特勒把他的談判視為對自己的背叛,施特拉塞隨即推出納粹黨。赫斯就在這個時候有了他在納粹黨內的第一個職位,“中央委員會領袖”。這是希特勒第一次把自己的這個鐵桿粉,安置進自己的經濟公司,因為他的經濟公司裡最重要的經理人已經辭職了。

在施特拉塞倒臺之後,希特勒實際上繼續了施特拉塞的政策,接管了經濟公司的他也意識到了納粹黨的尷尬處境,所以不得不尋找時機繼續執政。但他沒有走施特拉塞的路去和此時坐在總理寶座上的施萊歇爾談判,而是和被施特拉塞趕下總理寶座的巴本談判。巴本為希特勒打開了總統府的大門。1933年1月希特勒成為德國總理。

(執政初期的希特勒其實一直搖擺在一個右翼的德意志帝國和一個左翼的納粹革命之間,個人形象也一度非常資產階級化)

這時候納粹德國的第三個組成部分終於完成了。那就是希特勒成了德國的總理,1933年3月的大選給了納粹黨和樂於與納粹黨合作的黨過半數的席位。之後通過的《授權法》讓納粹黨成功的奪取了國家的權力。而對其他政黨的取締和肅清讓納粹黨成為德國唯一合法的正統,1933年12月的《黨與國家統一法》宣佈了納粹黨和國家的不可分割。

而這個納粹黨奪取權力的過程也是赫斯飛黃騰達的過程,1933年3月的大選讓他成為國會議員。4月他被希特勒任命為納粹黨的副領袖,成為希特勒在納粹黨內的代理人。6月他加入德國內閣成為不管部部長。12月隨著《黨與國家統一法》,他成為納粹黨與國家結合的象徵。1934年7月他被賦予參與制定一切法律的權力,除了戰爭和外交問題之外的所有法律和命令在發佈之前都應該被送交魯道夫·赫斯,他都有權加以修改甚至否決。從這個意義上說赫斯實際上在納粹德國取得了僅次於希特勒的地位。

(赫斯和衝鋒隊的真正締造者普菲費爾)

但是赫斯的這種地位只是理論上的,如前所述希特勒雖然一再強調納粹黨和國家的統一,但他其實並不信任納粹黨。希特勒的權威來自支持他的選民,而納粹黨在大部分時間裡只是扮演一個經濟公司的角色。如果隨著希特勒的上臺,這個經濟公司要全面接管國家,那是這個公司所做不到的,同時也是希特勒所不願意看到的。

所以赫斯的權力只是理論上的,他在戰前的歲月裡扮演的更多的是一個為希特勒搖旗吶喊的角色。他從來沒有真正掌握過他理論上擁有的那樣的權力。有趣的是他為自己提拔的副手,替他完成那些他不願意浪費時間去完成的日常事務的馬丁·鮑曼,日後卻真的掌握了赫斯在理論上所擁有的那種權力。但那正是我們後邊要說的問題。

赫斯1933年成為內閣成員,但內閣的地位從1934年以後就穩步下降,1938年以後甚至不再舉行內閣會議了。1939年成立了一個內閣國防委員,赫斯依然是其中的成員,但是這個委員會在1939年12月以後也幾乎不再召開會議了。

(赫斯在黨內的地位非常高,在帝國內的地位隨著納粹黨地位的上升也越來越高,但在希特勒徹底倒向納粹黨以前,他實際發揮的影響並不大)

在納粹德國的體制裡希特勒既不信任黨也不信任內閣和軍隊。他把所有的權力聚集在自己手裡,然後讓少數對他負責的核心人物和他組成非正式的小集團。這個“拜占庭式得”小集團才是真正掌握納粹德國權力的機構。而魯道夫·赫斯原本擁有這個小集團裡最優越的地位,那就是他雖然擁有了一系列的頭銜,但他作為希特勒的親信和鐵桿粉的地位卻從沒有人能夠相提並論,其次是他始終沒有放棄希特勒的秘書身份。如果認清了在納粹德國黨和帝國都是次要的,唯一的權力核心就是希特勒自己這個事實。那麼身為希特勒的秘書人其實是可以掌握無與倫比的權力的。而且赫斯還是納粹黨的副領袖,1939年隨著戰爭的爆發他還被希特勒確認為排名第二位的繼承人,僅次於赫爾曼·戈林。

(赫斯在位期間基本上保持了他一貫的希特勒鐵桿粉的角色一直就是一個吹捧希特勒的人)

但赫斯處在這麼好的一個位置上最終卻選擇飛往英國去追求一個完全不現實的和平計劃,又原因何在呢?首先是希特勒遲至1941年都還沒有真正在納粹黨和德國之間作出選擇。所以作為黨的領袖和黨與德意志帝國合二為一的象徵的不管部長赫斯此時如果放開手腳像他的繼任者馬丁·鮑曼那樣去攬權,其實是違背希特勒的意願的。希特勒之所以把他放在第三號人物的地位上正因為他不是一個充滿個人野心會拼命攬權的人。也正因為如此他才可以免於成為正在拼命爭奪權力的其他納粹首腦攻擊的對象。赫斯的存在保證了戈林的免遭攻擊,因為如果希姆萊、戈培爾這樣的人消滅了戈林,也只能讓赫斯取而代之。而如果他們聯手消滅了赫斯,他們也最多爬到赫斯的地位上,戈林依然踩在他們的頭上。

(赫斯成為很多納粹黨大佬的討好對象,希姆萊就喜歡拿黨衛隊的軍銜當生日禮物送給副領袖)

所以赫斯的存在維持了1941年以前納粹黨和德意志帝國之間制度上的妥協。但赫斯自己卻在這個毫無作為卻意義重大的職位上變得越來越痛苦。雖然他缺乏個人野心,但也很難接受自己的地位與實際影響之間的巨大落差。尤其是他提拔起來的馬丁·鮑曼和施佩爾都逐漸越過他得到了希特勒的信任,就更讓他感到痛苦。於是赫斯陷入越來越深刻的焦慮和苦惱之中,最終造成了他決心孤注一擲去完成一項完全不符合常理的和平計劃。

(赫斯登上那架飛往英國的飛機的時候,納粹黨和第三帝國的整個體制都隨之失去了平衡)

赫斯的權力和赫斯的地位之間的矛盾導致了赫斯的悲劇。但反過來赫斯的離去,也破壞了納粹黨和德意志帝國之間的平衡關係,隨著赫斯的離去,戈林成了眾矢之的,希姆萊、馬丁·鮑曼這些後起之秀開始集中力量排擠戈林。而與這個權力鬥爭同步的是戰爭的又盛而衰,希特勒對德意志帝國的整個體制都變得越來越不信任。於是他內心的天平倒向了納粹黨一方,於是到戰爭後期我們可以看到希特勒越來越多的拋棄了德意志帝國的政府和軍隊,轉而把越來越多的權力授予以鮑曼為首的納粹黨黨務人員和以希姆萊為首的黨衛隊首腦。這當中赫斯離去所造成的影響也是不容忽略的。


克羅採和春天


魯道夫赫斯,此人了不得。在德國一直是僅次於希特勒的二號人物,第三帝國副元首,納粹黨核心人物與創始人。



希特勒在慕尼黑髮動啤酒館暴動他就是跟班,最後與希特勒一塊被捕入監獄。在希特勒口述與他親自書寫下完成了納粹福音指導《我的奮鬥》一書。

在希特勒成為總理後,他成為了納粹黨副領袖,接著又成為部長,統領德國外交與軍隊外所有事物,特別是黨內事物希特勒常常忙不過來時都有他管理。這一時期的魯道夫赫斯是希特勒最合適的接班人。



到二戰爆發,一向對希特勒俯首帖耳的赫斯有了分歧,他認為德國在戰勝法國後應當見好就收。反對和英國等其他同盟國繼續打下去,恢復之前德意志帝國的版圖即可,而被接連勝利衝昏頭腦的希特勒已經不滿足於做歐洲大陸的霸主,而是渴望征服世界。



兩人的分歧隨著戰事的不斷擴大而更加嚴重,在者赫斯都是管理不重不輕的黨內務,他認為需要做一件“大事”證明自己的能力。最終赫斯獨自駕機前往英國,稱要與英國人談判,終止這種不必要的流血。



希特勒最終宣佈赫斯為叛徒,失去權勢的赫斯被英國人軟禁直到戰爭結束,戰後他成為最高級別的NC戰犯,被判處終身監禁最終死在同盟國監獄。



雖然魯道夫赫斯,被希特勒嫌棄。但是歷史用一句:希特勒最忠實走狗。形容他在合適不過了,他至死都是納粹的追隨者!


白頭鷹醬


他是納粹德國排名在希特勒和戈林之後的第三號人物,而在希特勒指定的黨內接班人名單上,赫斯曾排在戈林之前。

赫斯從很年輕時就追隨希特勒,在啤酒館爆炸事件中為了保護希特勒還受了傷。1923年的啤酒館暴動失敗後,赫斯和希特勒一起被投進監獄。在監獄裡,希特勒口述、赫斯記錄下了後來整理出版的《我的奮鬥》。

赫斯從1925年起成為希特勒的私人秘書,然後是他的高級副官。1933年希特勒任首相後,赫斯成為副首相。希特勒的許多法令是他擬定的,有時是他代希特勒簽署的。在大多數人眼裡,他就是希特勒的代言人。

但德國閃電佔領法國後,赫斯和希特勒在許多戰略問題上發生了大分歧,於是逐漸被邊緣化被架空,雖然名義上依然排名第三,但不像裡賓特洛埔、戈培爾、戈林、希姆萊等人那樣,各霸一方有實權。

1941年5月10日,赫斯駕駛飛機從德國奧格斯堡機場起飛,幾小時後抵達蘇格蘭的格拉斯哥附近。飛機降落之前墜毀,赫斯跳傘成功卻崴了腳,被當地農民帶回家後報告了警察,幾經輾轉後被押往倫敦塔,成為關押在那裡的最後一名犯人。戰後,赫斯在倫紐堡軍事法庭被判終身監禁,然後於1987年93歲高齡自殺或他殺於監室。

至於他究竟為什麼獨自駕機逃到英國,他的死因,以93歲高齡,無論是自殺還是他殺,都是一個謎,至今未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