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胡灾86」霸者没有朋友

霸者没有朋友。

冉闵称帝之时,周边全是敌人,各个都恨不得咬死他,除了他篡位的原因之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因素,就是他的性格实在是太强横,而武力值又实在太高,像一枚行走的人形核弹一样,每个人都害怕他哪天突然过来核平自己。

这其实关系不大,石虎一样没有朋友,但他也篡位成功了,而且牢牢的掌握帝国,在皇帝的位置上安安稳稳的坐了十几年,一直到死,都没有任何人能威胁到他的皇位。

当然,这主要是因为有一点,他做得比较到位:

他一拿到大权,就杀光了石勒全部的儿子,将所有可能威胁自己地位的敌人统统消灭光了。

冉闵当然也想这么干,不过他显然不具备这样的条件,或者说他没有石虎那样把所有先帝子嗣全部召回都城控制起来的心机,反正到他称帝之时,外头仍然有好些石虎的儿子,在各自镇守一方。

所以,他派使者去招降原本属于后赵的城池,没几座城肯投降他的,他们有另外的投降对象。

石祗,石虎的儿子中并不算起眼的一个,之前一直镇守襄国,在听到冉闵杀皇帝篡位之后,立即在襄国宣布即位。

与冉闵比起来,这个皇帝就要正统得多了,他有石虎一脉的血统,无疑能得到更广泛的认可。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他才能平平,并不像冉闵那样充满攻击性,跟着他,大家更加有安全感。

当领导,并不一定要是最牛的那个。

所以,当石祗称帝之后,立即就得到了四方胡人首领的响应,纷纷认他为主。他也大方,官帽子像土豆一样往外送:石琨当相国,姚弋仲为右丞相、亲赵王,苻洪的儿子苻健更好运,现在苻洪刚被人毒死, 他继承了丰厚的家底,兵马最多,所以得到的官帽子简直能把脖子压断,有都督、镇南大将军、兗州牧、略阳郡公等等,同时他另一手也没闲着,拿到了晋朝的右将军、襄国公,两面下注。

手里有兵就是好,当两面派也可以当得理直气壮。

总之,石祗得到了前朝大臣的一致认可。但是,这种认可只是表面上的,他们承认石祗的皇位,更像是一种协议,而不是臣服。这些人都是失去了缰绳的野马,如果握缰的手不够有力的话,他们是不会乖乖再次套上绳子的。

石祗必须证明自己的手足够有力。

所以,在搞定了名号问题之后,石祗立即就开始向天下人证明自己了:他派兵十万,前来讨伐冉闵。

石祗虽然能力不是很够,但家底是当真丰厚,几个月前刚支援了石琨七万人马来攻打冉闵,被打得七零八落,现在一转手又派出了十万,不愧是皇家子弟,底蕴十足。

不过,他也只是富裕而已,并不够强壮,手上能拿出来十万大军,但并没有统兵的大将,这一次派出来的统兵将领……居然又是石琨。

这并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上一次石琨带着七万军队,被冉闵以区区一千人击退,已经充分证明了自己的能力,在冉闵面前跟一只土鸡也差不多。现在再伐冉闵,居然又是以他为统帅,实在是诡异的操作。

其实细论起来,石琨也是唯一的选择了。

一方面,石祗手里并没有什么可用的人,赵失其鹿,多好的机会,石家的连续几任皇帝都太不成器,有能耐的人都出去抢鹿肉去了,谁耐烦继续给这个疯子家族卖命?从石祗军之后的战史来看,每个将领也确实是屡战屡败,除了特别顽强,每次都跑掉然后重新回来之外,就没有什么值得一提的了。

另一方面,石祗也不敢再把权力交给外姓人了。

越是没本事的领导,越容易攥紧权把子。出了冉闵这么一个顶级杀神之后,石祗怎么还敢相信外人?出于自我保护的心理,他也只能任人唯亲了,自家兄弟,怎么也比别人更可信一点。

哪怕这个兄弟跟自己一样没多少本事,但起码他跟自己是一个姓。

接下来,石祗将证明,自己的决策其实并不算多大的错误。因为在冉闵面前,他不管派谁来,其实都是一样的结果。

此时的冉闵,已经渐渐露出了自己一代战神的狰狞獠牙。

在石祗给他的这半年多时间里,他做了两件事情,一是从前来投奔的汉人百姓中,招募了大量的士卒进行训练,组成了一支堪能一战的军队;第二件事则意义更加重大一些,他终于彻底接收了李农的那支乞活军了。

其实这是早晚的事,对于乞活军而言,李农并不是不可动摇的主帅,只是因为李农有名望,而且是汉人,所以才被他们推举上去的,从这两个角度看的话,冉闵其实是更合适的领袖。

从名望上来讲,冉闵已经是皇帝了,更胜李农。

从身份上来讲,冉闵也是汉人,而且对乞活军更有天然的亲密关系:他的亲生父亲少年时就是乞活军中的将领,被石虎俘虏之后才改换门庭,这样论起来的话,他跟乞活军其实有门户之谊。

早先他之所以没能完全掌握住这支乞活军,还要通过李农来指挥,只是因为没有时间,不是这个造反就是那个叛乱,他一直在打来打去,腾不出手消化军队。现在,有了半年难得的安稳期,他要是还不能把这支军队牢牢握在手里,他就不是冉闵了。

而根据“斩草除根”的乱世通行原理,他拿到军权之后,原本的统帅李农自然也就要被人道主义毁灭了。石祗是因为在襄国,不在冉闵的掌控范围内,所以成了一个大祸患,但李农就在他的手掌心里,他怎么可能不把这根铲了。

李农连同自己的三个儿子,都被冉闵杀了,除根除得干干净净。

内忧已经全部解决,接下来,就是解决外面汹涌而来的十万大军了。

不过在此之前,冉闵还干了一件事情,让人摸不着头脑,弄不清他到底想干些什么。

他派使者到建康,邀请东晋朝廷回来收复中原:“逆胡乱中原,今已诛之;能共讨者,可遣军来也”。

可能是他此时大军初成,还没有信心独自解决北方的诸胡,也可能是他真心想投降东晋,回到自己的族群之中,或者这两种感情都有,总之,他往南方派出了使者,做出了这么一番注定没有回应的邀请。

此时,东晋的皇帝是司马聃,他生下来就当皇帝了,这会儿只有七岁。

小孩子不懂事,懂事的大人在忙着内斗,朝中的两大权臣:桓温和殷浩争权正争得你死我活,两个人都想北伐,建立不世功业,但也都不想这番功业落在对方手里。

官场上的你推我挡之际,大好的北上机会就这么浪费了,自始至终,冉闵都没有收到朝廷的任何回应。

其实也不算完全的静默,东晋的庐江太守袁真还是给出了一点反馈:他进攻了冉闵治下的合肥,把所有的百姓全部掳走,然后敲锣打鼓的回家,向朝廷报功去了。

这就有点太不厚道了,我好心好意的邀请你去发财,你不去就算了,干什么反过来抢我一把?

不过此时的冉闵顾不上向东晋讨回这个公道了,东晋起码只抢人,把人抢完就会走,但正在杀过来的十万大军,他们要抢的可是冉闵的脑袋,这个明显更难对付一些。

没关系,既然东晋不来,那我就自己打吧。

冉闵于是摆开阵势,等着十万大军的到来。

这一等,就等了两个月。

襄国到邺城,只有不到两百里地,石琨从四月出发,一直走到六月还没到,就是用爬的,也不至于是这个速度。

他确实是被冉闵打破胆了,上一次冉闵亲自率领的一千骑兵,在他的七万大军中来回冲杀,如入无人之境的样子,他依然记得清清楚楚,这一次虽然加多了三万人,但他仍然觉得毫无安全感,仿佛是独自一个人去对付冉闵一样。

当一个人恐惧的时候,很自然的就会找个伴,石琨就决定拉上一个伙伴一起上路,这样在面对冉闵的时候,好歹胆气会壮一些。于是,他停在半路,等到了另外一个有志于讨伐冉闵的割据势力:镇南将军刘国,两方合兵一处,军威浩荡,一起往邺城进发。

史书这次用了更简洁的语言来记录大战的结果:“闵大败琨于邯郸,死者万余。”

胆小鬼总是成不了事的,越怕什么就越来什么。

惨败过后,石琨和刘国匆匆忙忙的各自逃回了老家。冉闵大获全胜,而且初建的部队也得到了血火的洗礼,战斗力初步显现。这让冉闵极其的兴奋。

不过,他高兴得有点早,因为马上就来了一群更猛的。

「五胡灾86」霸者没有朋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