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人看重伦理,皇帝若违背,官员冒着被打死风险直谏!

伦理道德一直被提倡是因为这关乎到人类的本性,人若不讲伦理则枉为人,但,伦理教育过了度,后果也是相当可怕的。

​明朝以伦理道德作为治国标准,看似收效不大,其实却有着隐形的作用,且除此之外,再也难以找到一个代替的标准来规约众大臣和百姓。人心昼夜转,但伦理却不会一朝一夕之间大变。伦理教育不仅有成效,还产生了一些较为畸形的产物。

明代人看重伦理,皇帝若违背,官员冒着被打死风险直谏!

明代一个出了名的被伦理教育支配的臣子是邹元标,他的壮举在于三次上书。第一次,在刚刚中进士时,虽然当时的他没有一官半职,但好在才二十多岁,前途可期,但他就在张居正没有按照礼制丁忧时上书天子,直言当朝首辅的过失。当然这一次让他极为落魄,不仅没了进士头衔,还被降成士兵,在当时,贵州算得上是穷乡僻壤了,他就被流放到那儿一待就是五年。

五年的时间够一个人学乖了吧?人生也没有多少五年,但邹元标被调回京后,仍然坚持自我,并且这次动土动到了皇上头上,当然也和他现在的职位有关,他回京后担任给事中,作用就是谏言,监察,其实论官职也就是从七品而已。但朝廷中这么多官,你参谁不好?邹元标可有个性,上来就参皇帝,指责皇帝不清心寡欲,皇帝大笔一批“知道了”,算是对他网开一面,不追究他用词过激。

明代人看重伦理,皇帝若违背,官员冒着被打死风险直谏!

有一有二就还有三,邹元标不久就又上书,指责皇帝过而不能改,还搪塞臣子,装腔作势,毫无人君风度,这大帽子一扣,万历就恼了,准备再赐他一顿廷杖。

但是谏官是一个朝廷的耳朵,随意杖毙谏官就意味着手下的谏官有可能为保命而不直言,这个朝代就有闭塞视听的危险了。所以在君主是明君时,谏官大可直言,但是万历皇帝对这种人却深恶痛绝,他认为这种人本身对皇帝并没有持尽忠态度,他的所做作为只是为了自己能博得正直的名声。

今人看来,以自己的血肉之躯去求一个忠烈之名,似乎有点太傻,但是漫漫历史长河,能留下姓名的有多少?连辛弃疾都说“赢得生前身后名”。可见古人对名声的看重。

不过,这样的事情也并非只发生在饱读诗书的文人身上,为了名声不要命的还有一个相当大的团体就是寡妇,她们有的是甚至还没嫁人,未婚夫就死了,为了博一个贞洁的名声而殉夫或者终身守寡,有的属于自愿,但发展到后来,就完全变了味道,尤其是在清代,成千上万的妇女为此而死,在清朝《康烈女传》记载,康烈女本是商人之女,地位极低,但因为未婚夫死而殉节,这一死,张家马上身价倍增,以一人之死,换来满门荣耀,无怪乎还有父母逼着女儿死,甚至在死后敲锣打鼓欢送的情况。

明代人看重伦理,皇帝若违背,官员冒着被打死风险直谏!

这样看来,邹元标这大胆做派也不是毫无社会基础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