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的真正模样,从来不是在网络上刷屏

这两天被赵丽颖冯绍峰结婚刷屏了,两人的消息如铺天盖地般的席卷着我们的信息圈和朋友圈,甚至两人宣布领证时用的词也成为了时下最火的热词:官宣体。官宣体有多火呢,我那不关注这些新闻的老妈都特意来问我们官宣什么意思,其火爆程度可见一斑。

爱情的真正模样,从来不是在网络上刷屏

不光是官宣体火,这次新闻又把微博给挤爆炸了,这里先心疼新浪的程序员一波。

爱情的真正模样,从来不是在网络上刷屏

在我有限的认知里,依稀记得上次微博服务器瘫痪还是鹿晗公布与关晓彤的恋情,那时的微博热搜过半都是关于他们的,而他们也是成功的带火了一波热词:大家好,给大家介绍一下,这是xxx。

爱情的真正模样,从来不是在网络上刷屏

一次宣布恋情,一次结婚,两者间隔一年出头,一样的带火热词,一样的挤爆微博服务器,一度让人心生羡慕,这样的爱情才是真正的爱情,这样的爱情才能令所有人铭记。

然而真正爱情的模样,从来不是在网络上刷屏。在那个没有网络,交通通讯极不方便的年代,那些永不分离的誓言才显得更加可贵,爱情的滋味也才更加的浓烈。

1

胡适与江冬秀:旧式婚姻里罕见的幸福圆满

胡适13岁时,由母亲做主,与一山之隔的故交之女江冬秀订婚。订婚后,胡适到上海求学、留学美国,一去十多年,两人都未曾见面。

一次,胡适病了,不认识几个字的江冬秀写信问候他。胡适为此曾写诗一首:"病中得他书,不满八行纸;全无要紧话,颇使我欢喜。"

1917年12月,担任北京大学教授的胡适应母亲的要求,回故乡完婚。

婚后,胡适让江冬秀留在家乡照顾母亲,自己回了北京。1918年,江冬秀离开乡村,到胡适身边。自此以后,天涯海角,江冬秀总是伴随着他。

以至于唐德刚曾戏言:胡适大名重宇宙,小脚太太亦随之。

胡适与汪冬秀,一个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将、留美七年的博士,一个是没文化的乡村女子、裹小脚的女人。

看似极不般配的结合,却相依相守了一辈子。

胡适还曾写下著名的"新三从四德":

太太出门要跟从,太太命令要服从,太太说错要盲从;太太化妆要等得,太太生日要记得,太太打骂要忍得,太太花钱要舍得。

许多人把这当成胡适"怕老婆"的证据,并以此嘲笑他,但胡适浑不在意。

相守一辈子哪有那么容易,所谓"怕老婆"不过是玩笑话,谁都知道这个所谓的"怕",不过是"爱"的变身。

爱情的真正模样,从来不是在网络上刷屏

2

冰心与吴文藻:阴差阳错,共许一生

1923年,出生在江苏江阴小商人家庭的吴文藻从清华毕业,乘"约克逊总统号"邮轮赴美留学。

同在这艘船上的冰心,应朋友之托帮他找弟弟,许阴差阳错却把吴文藻给找了来。

那时的冰心已是一小名气的作家,身边不乏名门出身、才貌俱全的追求者,而吴文藻并没什么突出的地方。

在波士顿安顿下来后,冰心收到了许多来信,只有吴文藻寄了一张明信片。促狭的冰心反其道而行,给写信的人回明信片,给写明信片的人回信。

自此,他们书信不断,他给她寄书,她回信谈读书体会,而他在读后,把重要的地方用红笔滑下来,而那些都是爱情句子。

后来他写了一封求婚书给冰心的父亲:

爱了一个人,即永久不改变……我誓愿为她努力向上,牺牲一切……恳求您们的垂纳!

冰心父母在心中读出了他的真诚与朴实,欣然应允。

1929年6月15日,吴文藻与冰心在北大临湖轩举行婚礼,来宾只有两校同事、同学,待客之物一共只花了34元。

"有了爱就有了一切。"这是冰心的一句名言,也验证着她与吴文藻56年不离不弃、患难与共的情缘。

他们相识于一次错认,却终身相许。两人去世后骨灰合葬,也应了冰心"死同穴"的永恒誓言。

骨灰盒上并行写着:江阴吴文藻,长乐谢婉莹。

从此他们,生生世世都在一起。

爱情的真正模样,从来不是在网络上刷屏

3

钱钟书与杨绛:心灵相惜,大抵如此

1932年,在清华大学女生宿舍古月堂的门口,杨绛第一次见到了大才子钱钟书。这次,两人相互打了招呼,就各自归去。

可那匆匆一见,两人都怦然心动,相互难忘。于是,钱钟书写信给杨绛,约她到工字厅相会。

再次见面,他的第一句话是:"我没有订婚。"杨绛则紧张地回答:"我也没有男朋友。"

此后,两人开始书信往来,也开始了他们长达六十余年的爱情生活。

1935年,钱钟书得到一个到英国公费留学的机会,当时杨绛尚未毕业,但考虑到钱钟书不善生活自理,杨绛决定休学与他完婚,一起前往英国。

结婚没多久,两人就一起到了牛津。在陌生的环境,两个年轻人开始了新的生活。

为照顾钱钟书,杨绛开始了"煮妇"生活,学着做饭、炒菜,试着做红烧肉、炖汤。而笨手笨脚的钱钟书,则主动承担起做早餐的的"任务"。

这个"传统"一直持续到老。

钱钟书说:我见到她之前,从未想到要结婚;我娶了她几十年,从未后悔娶她;也未想过要娶别的女人。

钱钟书和杨绛,这对文坛伉俪,不仅有琐碎的日常和浪漫,还有心灵上的默契和坚守。

爱情的真正模样,从来不是在网络上刷屏

4

周恩来与邓颖超:始于颜值,忠于才华,陷于人品

"他长得真漂亮。"这是邓颖超对周恩来的第一印象。

那时正值"五四"运动,周恩来留日归来,他器宇轩昂、才情满腹,在天津学生圈颇有名气。

而邓颖超那时才15岁,在北洋直隶第一女子师范学校读书,是"女界爱国同志会"的讲演队长。

第一次见面,是在师范学校的礼堂,邓颖超站在台上,谈家国,谈理想,谈青年的使命,慷慨激昂。

她不知道,她的才华、英姿和满腔热情,早已激起台下少年心中的涟漪。

之后,他们因话剧又见了几次,邓颖超扮演男记者,自有一番风度,而周恩来则指导她们演话剧。

一年后,周恩来赴法勤工俭学,邓颖超则去师大附小做了教员,两人鸿雁往来,250多封信,每一封都是思想的碰撞和灵魂的共鸣。

1923年,邓颖超突然收到周恩来从法国寄来的明信片,正面是革命家李卜克内西和罗莎卢森堡画像,背面则写着:

希望我们将来,也像他们两人一样,一同上断头台。

就这样,寥寥数字,揭开了周恩来对邓颖超的深情。

孩子,大概是邓颖超和周恩来这份感情里唯一的遗憾了。可即便如此,两人始终对彼此不离不弃。

1992年7月11日,邓颖超去世。根据她生前的嘱托,用1976年装盛周恩来骨灰的那个骨灰盒,盛装着她的骨灰,运到海河,将其撒在16年前抛撒周恩来骨灰的同一个地方。

她用自己的一生,与周恩来演绎了什么是矢志不渝,生死相随。

爱情的真正模样,从来不是在网络上刷屏

从前车马很慢,书信很远,一生只够爱一个人。而当今网络社会,交通通讯越来越发达,从前要走一生的爱情路有人可能用短短几年就走完了,这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哀。

明星的爱情可以刷屏到人人皆知,但是真正能坚守到最后走完一生的又有几个呢?

这个世界感动人的爱情有多少,没人算得清,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爱情,曾感动过无数人。

爱情的真正模样,从来不是在网络上刷屏

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希望大家能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保持那一份初心,真正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可以坚守一生的爱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