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葱”满希望的致富路

秋收时节,记者在潞城市合室乡鑫熬兴种植有限公司看到,这里近300亩的大葱,茎长杆粗、长势喜人。在一块实验田的地头,公司负责人孙兴旺正在给几个农户的药箱内填充有机肥料;他的儿子孙伟正驾驶着新购买的收葱机进行作业……

“咱们鑫熬兴种植有限公司去年年底刚成立,在合室乡合室村流转土地近300亩,从育苗、种植、管理、销售四个环节,彻底打破传统模式,全部实现创新发展……”说这番话的,正是该公司负责人、合室乡熬脑村村民孙兴旺,“这些创新有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打破只能在高寒地区种葱的传统经验,实现平地种葱;二是品种上全部引进新、特、优;三是田间管理实现机械化;四是净葱上市,销售实现利益最大化。”

潞城市合室乡熬脑村资源匮乏、土地贫瘠,孙兴旺就生长在这样一个只有80多户人家的小村庄。上世纪80年代初期,孙兴旺从省、长治市请来专家,给土地“把脉”,试种耐寒小麦、玉米等高密度种植试验,贫瘠的土地开始变得肥沃。孙兴旺一方面摸索适合当地种植的作物品种,一方面请农委等科技部门把脉,种植大葱,开始在地里搞新品种试验。从那时开始,熬脑大葱的“名气”越来越大。

在熬脑村依靠大葱生产快速致富的同时,周边村庄也纷纷效仿,但由于技术不成熟,产量不甚理想。孙兴旺得知后,立即深入到田间地头,实地进行指导。他说,仅靠熬脑村,把大葱产业做大是不可能的,必须把周围村的种植热情调动起来,产业才能做长久。

在他的带动下,合室乡张家河、王郭庄等村以及店上镇东部、史回乡北部等毗邻乡村迅速调整产业结构,走上了依靠大葱种植增收之路。目前,潞城全市大葱规模将近1万余亩。

现在,孙兴旺和儿子孙伟已经将“主阵地”从熬脑迁到了合室乡合室村,并且成立了鑫熬兴种植有限公司。“惠和、长宝、华夏、长白山、伟六等新品种葱苗都是从山东青岛、章丘引进的,具有株距密、抗病强、耐涝扛倒等特点。原来一亩大葱的株距大约在15000颗、产量1万多斤,现在这些新品种株距将达到24000颗,产量也可以翻一番。从山东拉葱苗,路上会有一部分损失,明年我们就开始自己育葱苗。”孙兴旺说。在公司的院内和院外,记者看到,样式最新、功能最全的旋耕机、栽葱机、拖拉机、锄地机等摆放整齐。

“我们鑫熬兴种植有限公司要利用好当前国家的好政策,积极引进和培育新的大葱种子,创新技术集约增效,不断提高种植质量和亩产量。同时,我们还要结合当地特点,在机械化种植、循环利用上再下功夫,争取做好有机旱作农业的示范和推广!”孙兴旺说。

本报记者 冯毅松 通讯员 王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