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玉門市 火燒溝遺址 青銅時代

火燒溝文化遺址是甘肅六大古文化遺址之一,出土於1976年。這是一處新石器時代後期的人類文化遺址,距今約3700年。該遺址位於玉門市清泉鄉境內312國道邊,範圍約20平方公里,中心面積0.2平方公里,距玉門市區20公里。因火燒溝文化的出土地周圍是一片紅土山溝,土色紅似火燒,所以這一古文化遺址被考古界稱為''火燒溝文化''。1976年甘肅省文物考古隊對其進行了大規模發掘,在遺址中心邊緣發掘古墓葬312座,出土了大量珍貴的陶器、銅器、 玉器、骨器和部分金銀器。因其遺址內有紅土山溝,土色紅似火燒,被考古界稱為''火燒溝文化''。

甘肅省玉門市 火燒溝遺址 青銅時代


火燒溝遺址以墓葬為主,已發掘清理出的古墓有312座,出土文物中彩陶、石器與金銀器、銅器共存。最為突出的當推大量的陶器,它們大多製作精細,造型別致,其中不少屬於珍品。如人型彩陶罐、人足彩陶罐、魚型陶壎、鷹嘴壺、三狗方鼎等已被定為國家一級文物。出土的20多隻陶壎是遠古時代的一種吹奏樂器,是國內已經出土的古代樂器中年代較為久遠的古樂器之一,極富特色。鷹嘴壺、三狗方鼎等造型優美,製作細膩,形象逼真,表現了遠古時期的火燒溝人高超的智慧和審美能力。火燒溝出土的陶罐有98種,質地繁多,圖案花紋各異,極具藝術性,富有觀賞價值。

甘肅省玉門市 火燒溝遺址 青銅時代


古墓中的隨葬品有狗、豬、牛、馬、羊等,其中羊骨多而普遍。墓葬中的男女都佩帶著金銀首飾、松綠石珠、瑪瑙珠等,證明當時的農業、畜牧業、手工業、商業已經很發達了。墓葬中男女的裝束、髮飾、發具等,都表現了古代遊牧民族的一種風俗習慣。聯想其發達的畜牧業,這裡很可能是古代羌族部落的生活遺蹟。

甘肅省玉門市 火燒溝遺址 青銅時代

考古隊發掘的火燒溝夏代羊頭彩陶方杯

火燒溝,是玉門市清泉鄉一個古老的地名。因其地溝壑縱橫,山巒起伏,而山溝山峁又多呈火紅色,所以人們將其地命名為火燒溝。1976年,玉門市清泉公社計劃修建公社中學,並將建校地址選定在了公社以東的一片古墓群上,該古墓群就坐落在距公社駐地只有幾百米的火燒溝。修建計劃付諸實施後,當破土動工、平整地基的命令一發,施工隊伍很快地便在距地表不深的地方挖出了一些石制器具、陶罐和銅製品。當時的施工隊伍和公社領導並不知道這是一個古文化遺址,所以工程照常進行。為了爭取時間,早日完成修建任務,施工隊還開來了推土機,把一些凸起的墓葬推平。在推土機作業和人工開挖地基的過程中,大多數的出土文物被破壞,少量完好的文物,被人們因好奇而拿去爭相傳看。

甘肅省玉門市 火燒溝遺址 青銅時代

知青向甘肅省博物館上交的火燒溝夏代彩陶罐

幸運的是當時有幾個蘭州下鄉知識青年正在清泉鄉插隊落戶,其中有名男知青無意中到了施工現場。當他看到那些支離破碎的陶罐後,馬上想到自己的一個親戚是搞考古的,曾給自己講過許多考古學方面的知識,自己也見過許多從其他地方發掘出來的文物。而眼前這些支離破碎的陶片,都應該是些珍貴的文物,可卻遭到了如此大的破壞,實在有些可惜。於是撿了一些,拿回到了知青點。

甘肅省玉門市 火燒溝遺址 青銅時代

知青向甘肅省博物館上交的火燒溝夏代彩陶罐

不久,這位家在蘭州的知識青年回家時,把這些陶罐帶回了蘭州,並把它們送到了在考古隊工作的親戚那兒鑑定。考古隊的那位同志一看,便斷定這是一些年代非常久遠的文物,立即將此事報告了省文物考古隊。過了幾天,省文物考古隊便派人下來實地查看。得到了情況屬實的報告後,省文物考古隊便報省文化廳批准,正式組織人力前來玉門發掘。於是,甘肅6大古文化遺址之一的火燒溝遺址發現了,這是建國後甘肅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

甘肅省玉門市 火燒溝遺址 青銅時代

火燒溝陶壎

從遺址的發掘情況看,整個遺址主要是墓葬群,而墓葬又分上中下3層。最上面的一層,離地面約30到100公分;處在中間的一層,離地面約1到2米;最下面的一層,基本都在2米以下。考古工作者對上中下3層墓葬進行了清理,共出土了312座古墓。據考古專家推斷和碳同位素測定,處在上面的一層,主要是魏晉墓和漢代墓;處在中間的一層,多數是漢代墓;而最下面的一層,為新石器時代後期的墓葬,距今約3700年左右,約與夏代同時。因此,火燒溝遺址最有價值的部分是它的第三層。專家們認為,這一文化遺址基本屬於齊家文化類型,但有些方面又很獨特,便因其地命名為''火燒溝文化''。

甘肅省玉門市 火燒溝遺址 青銅時代

火燒溝陶壎

火燒溝遺址中出土了大量的鋤、刀、斧、鐮、錘和磨盤等農具,這些農具大多數是石制器具,也有不少銅製器具,說明當時的農業生產工具已有較大進步。在許多陶器和棺木中,貯存著慄粒和植物種子。在部分墓坑中,還出土了製作精美彩陶方杯、人形陶罐等酒器。釀酒業的出現,是農業有相當發展的標誌,這說明在當時的玉門已經有了較為發達的原始種植業。

甘肅省玉門市 火燒溝遺址 青銅時代

火燒溝陶壎

火燒溝遺址的墓葬中,用大量的羊作隨葬品,出土了大量的羊頭、羊骨,並伴有豬骨、牛骨、馬骨和狗骨。其中第277號墓用羊多達44頭。這一情況說明當時玉門的畜牧業是相當發達的,而且是最主要的經濟門類。

火燒溝遺址中,還出土了20多個彩繪陶壎。壎體呈魚形,以交叉的雙條黑線修飾表面,裝飾簡約,形體美觀。張開的魚嘴是吹孔,壎體上有3個音孔,能吹宮、角、徵、羽4個骨幹音,有的壎還能吹出清角,說明當時至少已經有了以宮、羽為主的四音階調式,陶堝已經發展成了相當規範的樂器。

甘肅省玉門市 火燒溝遺址 青銅時代

火燒溝夏代銅箭鏃石範 -- 我國目前唯一的一件夏代銅箭鏃石範

火燒溝遺址墓葬的形式,大多是豎井帶臺的側穴墓,墓坑大多都是東西方向,呈長方形,並且屍骨都是頭東腳西,這顯然體現了少數民族的一種葬俗。佩帶金銀首飾並用其作陪葬品,是火燒溝遺址的一大特點。在許多墓坑中,死者不論男女,大多佩帶金耳環。有一部分墓葬,無論男女,都在頭部有一枚骨針,似為古人的椎發工具。鼻飲環,發椎結,耳垂金銀銅寶,顯然是一種少數民族的生活習俗。聯繫我國古代典籍中夏商之時甘青大部分地區都是羌族活動場所的記載,可以肯定,在中原地區的夏代末期,在西北地區的火燒溝生活的,一定是古代羌戎部落的一支。

甘肅省玉門市 火燒溝遺址 青銅時代

火燒溝遺址所出少見生坑帶工玉斧

甘肅省玉門市 火燒溝遺址 青銅時代

火燒溝遺址所出少見生坑帶工玉斧

甘肅省玉門市 火燒溝遺址 青銅時代

火燒溝遺址所出少見生坑帶工玉斧

甘肅省玉門市 火燒溝遺址 青銅時代


甘肅省玉門市 火燒溝遺址 青銅時代


甘肅省玉門市 火燒溝遺址 青銅時代


甘肅省玉門市 火燒溝遺址 青銅時代


甘肅省玉門市 火燒溝遺址 青銅時代


甘肅省玉門市 火燒溝遺址 青銅時代


甘肅省玉門市 火燒溝遺址 青銅時代


甘肅省玉門市 火燒溝遺址 青銅時代


甘肅省玉門市 火燒溝遺址 青銅時代


甘肅省玉門市 火燒溝遺址 青銅時代


甘肅省玉門市 火燒溝遺址 青銅時代


甘肅省玉門市 火燒溝遺址 青銅時代


甘肅省玉門市 火燒溝遺址 青銅時代


甘肅省玉門市 火燒溝遺址 青銅時代


甘肅省玉門市 火燒溝遺址 青銅時代


甘肅省玉門市 火燒溝遺址 青銅時代


甘肅省玉門市 火燒溝遺址 青銅時代


甘肅省玉門市 火燒溝遺址 青銅時代


甘肅省玉門市 火燒溝遺址 青銅時代


甘肅省玉門市 火燒溝遺址 青銅時代


甘肅省玉門市 火燒溝遺址 青銅時代


甘肅省玉門市 火燒溝遺址 青銅時代


甘肅省玉門市 火燒溝遺址 青銅時代


甘肅省玉門市 火燒溝遺址 青銅時代


甘肅省玉門市 火燒溝遺址 青銅時代


甘肅省玉門市 火燒溝遺址 青銅時代


甘肅省玉門市 火燒溝遺址 青銅時代


甘肅省玉門市 火燒溝遺址 青銅時代


甘肅省玉門市 火燒溝遺址 青銅時代


甘肅省玉門市 火燒溝遺址 青銅時代


甘肅省玉門市 火燒溝遺址 青銅時代


甘肅省玉門市 火燒溝遺址 青銅時代


甘肅省玉門市 火燒溝遺址 青銅時代


甘肅省玉門市 火燒溝遺址 青銅時代


甘肅省玉門市 火燒溝遺址 青銅時代


甘肅省玉門市 火燒溝遺址 青銅時代


甘肅省玉門市 火燒溝遺址 青銅時代


甘肅省玉門市 火燒溝遺址 青銅時代


甘肅省玉門市 火燒溝遺址 青銅時代


甘肅省玉門市 火燒溝遺址 青銅時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