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科普達人(八)醫生講科普,需要與時俱進

“首屆河南省健康科普能力大賽”已經進展到複賽階段,近日,大河健康報記者對晉級複賽的“科普達人”們進行了集中宣傳報道。談起科普之路上的所見所聞,他們有許多話要說。

醫生講科普

需要與時俱進

周燕是鄭州市第二人民醫院的一名臨床營養工作者,周燕說,醫學科普是提高全民健康素養水平的重要措施。但生活中很多人不具備足夠的能力去偽存真,對一些偽科普不加辨別便踐行於日常生活中的現象也並不少見。

來醫院工作的第一年,周燕就進社區、企業、學校進行健康講座,達45場。2016年6月,在與醫院產科開展月子餐配送活動的同時,她發現很多產婦在母乳餵養中出現無乳、少乳、積乳等問題,於是她堅持到產科進行一對一的健康宣教。

在一次社區講座中,她認識了一位患者家屬。通過交流得知,這位家屬的女兒是一位乳腺癌患者,術後做了假體再造,沒想到卻出現了感染。住院期間,接到兩次病危通知。周燕說,她能體會到患者家屬的焦慮,於是兩次登門拜訪,贏得了患者家屬的信任。之後,患者的媽媽將女兒所做的檢查和病情變化發給周燕,針對病人的營養指標和病情,周燕為其開了營養處方,沒想到奇蹟發生了。患者腹水從100毫升降到了9毫升,十天之後腹水沒有了。周燕依稀記得患者家屬拿到化驗單時激動的表情。


走近科普達人(八)醫生講科普,需要與時俱進


周燕的健康科普碩果累累,她先後在國家級期刊發表《飲食干預對肥胖型多囊卵巢綜合徵患者受孕率的影響》等十餘篇。主編書籍《糖尿病飲食營養》《五穀雜糧的性格》。此外,她還在多家媒體投稿,通過微博、微信、博客等自媒體平臺傳播健康知識,閱讀量達100多萬。

做健康科普,更要做一名與時俱進的求知者。通過自學,她先後取得註冊營養師和中級營養師資質,並積極參加各種技術學習和崗位培訓。“只有不斷學習,才能向大眾傳授最新的健康知識。”周燕說。

通俗又嚴謹的科普

才是大家最想聽的

今年是劉焱在新鄉市中心醫院腫瘤科護理崗位上的第25個年頭。在她看來,醫護人員講科普更專業,指導性也更強。由於平時接觸的患者較多,醫生也更能瞭解大家對健康知識的誤區和需求。

說起科普工作中印象深刻的事情,劉焱回想起幾年前科裡收治了一個19歲男孩兒,到醫院時已經是直腸癌晚期多發轉移。兩個多月後這個被癌痛折磨得面黃肌瘦的男孩兒永遠離開了。劉焱瞭解到他的病情後感到特別惋惜,幾年前男孩兒就出現黏液血便,醫生建議做腸鏡檢查,他和父母都不同意,覺得做腸鏡太受罪。殊不知現在臨床上可以做無痛腸鏡,全程靜脈麻醉,睡十幾分鍾腸鏡就做好了。“這個男孩兒早期患的是家族性大腸息肉,如果他能及早做一個電子腸鏡檢查,及時發現、手術干預,也許年紀輕輕的小夥兒就不會這麼早離開人世。”


走近科普達人(八)醫生講科普,需要與時俱進


這件事給劉焱很大觸動,她決定對更多人科普健康知識。怎麼講?大家想聽什麼樣的內容?如何擴大受眾?

劉焱苦思冥想,終於有了靈感。她無意中聽到了廣告中“十人九胃”這個詞,心想既然胃病那麼普遍,怎樣預防大家一定很關注。於是,她選擇了與胃炎、胃癌密切相關的幽門螺桿菌為主題,通過改變飲食和衛生習慣遠離幽門螺桿菌,科學健康地保護我們的胃,遠離胃部疾病。為了使內容科學詳盡,她翻閱了近三年關於幽門螺桿菌的文獻資料,並諮詢了消化、檢驗、腫瘤、營養等方面的專家。她說:“通俗易懂、科學嚴謹的科普才是大家想聽的。”

劉焱提到,近年來醫療各專業發展迅速,新業務、新技術不斷髮展,醫務人員需要及時跟進,並把新理念、新知識更全面、更準確、更及時地傳達給患者。

科普精神衛生知識

挽救更多家庭

王珊珊是河南省洛陽榮康醫院精神科的一名護士。她還記得剛參加工作時,看到病房裡有那麼多精神障礙患者,嚇了一跳。在查閱病歷、和病人及其家屬聊天后,她發現,這些患者除了遺傳因素,大部分是因為遇到挫折不會排解,並缺乏精神衛生知識,耽誤了疾病的治療。

一次,王珊珊正在講解應對抑鬱症的相關知識,一個20多歲的大學生突然哭著說:“我要是早點了解這些知識,就不會得抑鬱症,也就不會休學了。”聽完,王珊珊覺得特別難過,精神衛生知識的缺乏毀了一個年輕人的前途甚至毀了一個家庭。從那時起,她決定把精神衛生知識普及給更多的人。

只要有時間,王珊珊就進社區、學校、鄉村,通過各種形式的健康宣講,如視頻、宣傳冊、動漫等,再加上現場諮詢,把複雜難懂的精神科醫學知識,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融入老百姓的日常話題中。


走近科普達人(八)醫生講科普,需要與時俱進


她經常開展用藥安全指導、飲食健康指導、精神衛生疾病防控等貼近百姓需求的健康知識傳播活動,並參與社區居民健康管理,開展各種健康知識宣講,向他們傳授基本的健康知識、健康技能及急救知識等。同時還到精神障礙患者家中,瞭解他們的生活狀況,向他們宣傳如何預防精神疾病復發以及科學服藥的相關知識。

王珊珊剛開始宣講時,周圍的人都對她投來異樣的目光,還小聲議論:你看這麼年輕,原來是在精神病醫院上班,你說時間長了,她會不會自己也得精神病呀。聽到這些話,王珊珊很難過。回來後,她又想到,他們有這樣的想法,不就是因為缺乏精神心理衛生知識嗎?於是,王珊珊再次進社區、進廣場宣講,糾正他們的認知和觀念。

由剛開始的不敢說、講解死板、方式單一,到現在的落落大方、講解活潑、方式多樣、通俗易懂,王珊珊高興地告訴記者,這些收穫讓她在健康科普宣講的道路上越走越遠,越走越穩。

做健康科普

要有“好記性”

很多人覺得抑鬱症是很嚴重的疾病,但在駐馬店市第二人民醫院精神科護士王貝貝的科普課堂上,抑鬱症被揭開了神秘的面紗:“我國15歲以上人口中,各類精神疾病患者人數超過1億,其中1600萬人是重性精神障礙患者,剩下的大多數是抑鬱症、自閉症等有精神障礙或心理行為障礙的患者。”在一次又一次的講解中,王貝貝一直為大家傳遞一種觀念:心理問題幾乎人人都有,經過醫生科學的指導,能夠有所改善。

王貝貝說,在精神科做健康科普,大多數時間只能一對一講解,醫護人員要傾聽每一個患者的“個性”案例,產生共情,再對其輔導。


走近科普達人(八)醫生講科普,需要與時俱進


所以,在王貝貝的腦海裡,建立了很多“檔案”。只要是經他輔導過的患者,他都能準確地叫出名字、說出具體症狀和原因。王貝貝說,這不是要求自己有多麼出色的記憶,而是需要後天的努力。每次和患者談話後,王貝貝都要整理該患者的資料,然後反覆記憶、背誦,這樣才有所謂的“好記性”。

以前,做心理輔導要當面聊。如今通信方便了,王貝貝開始通過微信、QQ視頻對患者隨時隨地講解、疏導。這次參加首屆河南省健康科普能力大賽,需要錄製視頻 。王貝貝說,平時和患者也是通過鏡頭聊天,彷彿是一場場預熱,也就沒那麼緊張了。

對問診的認真解答

也是在做健康科普

武瑩告訴記者,經常有患者和她討論三七和西洋參的好處,但是從沒跟她討論過如何辨別三七和西洋參的真假,以及如何服用、服用多少才更有益。經常有患者從不同渠道聽了宣傳,然後買了藥品拿來讓她判定是否可以治療他們的病。這些藥品並不能幫助醫生更好地治療患者的疾病,患者長期服用虛假藥品或不合格的藥品反而會引起中毒甚至危及生命。“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卻也提醒我作為一名醫生傳播健康科普知識的職責。”


走近科普達人(八)醫生講科普,需要與時俱進


武瑩認為,健康科普就是提高全民“治未病”的意識。她說,醫生的職責是救死扶傷,健康科普的根本目的是為人民健康服務,但是,不能僅僅侷限於患者發生疾病或生命受到威脅時才開始干預和治療,應把醫學科學技術、防病治病的方法、醫學保健的措施讓老百姓掌握,用在自我保健上,從而達到防病的目的。所謂“上醫治未病”,就是要醫生更積極地參與到健康維護、疾病預防、早期診斷和早期治療的全過程中,最終讓老百姓通過健康科普“治未病”。

健康科普宣講處處都是講,小到對每一位前來就診的患者進行一對一的宣講,大到下鄉鎮、進社區普及更多的百姓,武瑩用自己的努力實踐著健康科普的意義,用通俗的大白話給老百姓解釋專業知識,讓更多的老百姓更好地去理解健康知識。現在,越來越多的醫生願意做健康科普,願意用另外一種形式“治病救人”。

為做健康科普

他走遍全市所有的鄉鎮

朱文輝,三門峽市中心醫院脊柱外科副主任醫師,已經從業17年,從事健康科普工作4年。

在參加“首屆河南省健康科普能力大賽”之前,朱文輝已經是當地的“科普達人”,他一直參與三門峽市衛計委組織的“三門峽慢性病科普下鄉”系列活動,兩年走遍了三門峽市所有的鄉鎮衛生院,為群眾講課、義診。

朱文輝告訴記者,當醫生17年,剛開始,他覺得醫生的天職就是診斷、治療。後來慢慢地發現,病人逐年增多,病永遠也看不完,才去思考怎麼從源頭上減少疾病發生的可能,最後萌生出做科普的想法。朱文輝認為,只要把這些醫學健康知識提前灌輸給老百姓,就能大大降低疾病的發生率,從而減輕社會的負擔。


走近科普達人(八)醫生講科普,需要與時俱進


“在鄉鎮衛生院講課的時候,我一開始採用大學教授對醫學生講課的方式,專業知識太深奧,群眾聽不懂,也不想聽,都覺得不滿意。後來,我主動改善講課的方式,用最通俗易懂的語言講課,就像聊天一樣,深得群眾喜歡,每次講課之後還有不少人給我打電話詳細諮詢。”朱文輝說。

剛接到比賽的通知時,朱文輝剛好參加了一場學術會,有機會請教中華醫學會健康管理學分會主任委員曾強教授。經過兩個小時的討論,曾強教授在課件內容、科普方式、時間把握、如何錄製視頻等方面對朱文輝予以了指導。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當地層層選拔,朱文輝以優異的表現脫穎而出,闖進了複賽。

做一方百姓的健康衛士

姚佳,2011年畢業於原河南中醫學院,畢業後來到了郟縣中醫普內科工作。姚佳說,她從畢業開始就立志做一方名醫,但在病房工作這幾年,見了太多因為不懂基本的健康知識而耽誤早期治療的患者。

姚佳曾經收治過一名42歲的主動脈夾層患者,高死亡率和幾萬元的手術費,讓這個整日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村漢子徹底絕望了,他強忍著病痛說:“大夫,我不治了!”他堅決放棄,讓一家人陷入了絕境。姚佳回憶道:“他的家屬蹲在牆角,眼噙著淚無奈地望著遠方。看到我過來,家屬突然跳起來拽著我的手說,大夫,為什麼孩他爹會得這種病?為什麼?為什麼?”連續幾個“為什麼”把姚佳問住了。但是,姚佳發現這個家屬連什麼是高血壓都不知道。如果他們對高血壓多點認識,挽救的就不僅僅是一條生命,還是一位妻子的丈夫、一名孩子的父親。


走近科普達人(八)醫生講科普,需要與時俱進


“為什麼在醫學飛速發展的今天,疾病不是越來越少,而是越來越多?”姚佳說,我們總專注於治病,卻忽略了怎麼防病。一個醫生的一生也許能承擔數千人的救治工作,但通過健康科普,讓千萬民眾樹立“無病早防,有病早治”的意識,一定能為老百姓帶來健康的福音。

從2016年起,姚佳辭去了病房的工作,做了一名體檢中心的總檢醫生,她編印各種科普資料,給患者開具科普健康知識的處方,走進社區開展健康科普諮詢和健康講座。“雖還不是一方名醫,但能成為一方百姓的健康衛士,我覺得這就是生活的意義。”姚佳說,她希望通過簡單易懂甚至幽默詼諧的方式,讓更多的老百姓願意來聽她的健康科普講座。

健康科普

是醫患溝通的良好方式

李向飛在平時的工作中發現,醫患雙方有時會相互抱怨難以溝通。“醫生認為,患者問的問題太多了,有的回答了幾十遍患者還是不明白。患者則認為,醫生說得太專業、太煩瑣,不容易記。”

李向飛告訴記者,其實,醫生與患者的出發點都是對抗疾病,醫生以專業的語言去告訴患者,而患者則希望醫生可以用生活化、通俗易懂的形式告知,讓他們也能瞭解有關疾病的發展進程。“科普就是一種較好的溝通方式,它搭起了一座專家與百姓、醫生與患者之間的橋樑。醫生運用科普的語言,與民眾形成良好互動,讓患者信任、理解治療方式和過程,患者能更好地配合醫生的治療思路,增加依從性,從而取得更好的療效,也使得各種矛盾消於無形。”


走近科普達人(八)醫生講科普,需要與時俱進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經濟的發展,人們對健康的期望值越來越高,自我保健意識越來越強。李向飛認為,作為醫務工作者,會面對越來越多的患者,在臨床工作中,他接觸了大量的頸肩腰腿疼痛患者,被問得最多的問題是:醫生,別人說這個病治不好,你能不能給我根治?能除根嗎?李向飛細細解釋,有的病可以根治,比如闌尾炎,把闌尾切除就好了。有的病不存在根治,如腰椎間盤突出、頸椎病、骨關節炎等。有的病是一種症狀,有的病是一種正常的老化和勞損,再好的治療手段也不可能讓人返老還童。這次幹活肌肉勞損了,下次活動不當,肌肉會再次損傷。

“這樣跟患者講,他們一般都會理解和接受,這有利於醫患的溝通,建立信任關係。”李向飛說,通過健康科普,讓患者在治療的同時,能充分認識和了解疾病的發生和預防,“而這往往比治療更重要。”


走近科普達人(八)醫生講科普,需要與時俱進


走近科普達人(八)醫生講科普,需要與時俱進


統籌:於素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