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一位患者,何以前後用藥差異如此巨大?

同樣一位患者,何以前後用藥差異如此巨大?

陳年胃病,胃痛泛酸、噯氣納呆、苔膩惡嘔,竟然用蘇葉3g,黃連2g的小方就大有奇效,而後來治療患者失眠時卻用到了半夏60g,果如邢老師文題所言:小方大方,不可拘泥。

小方大方 ,不可拘泥——蘇葉黃連湯、平陳寧神湯治療嘔吐不寐醫案

醫案

女,26歲。10月25日初診。主訴:胃脘不適,經常噁心嘔吐10餘年。

病史:胃脘不適、時有胃痛、泛酸噯氣、納呆口膩。飲食過多、飲食不慎或季節交替時容易噁心嘔吐,為胃容物或清涎,大便正常。口乾欲飲,但飲水多也會胃脘不適。今年10月19日胃鏡:慢性淺表性胃竇炎,HP(-)。

近1年多來心情抑鬱,夜寐不佳,易醒,醒後難入睡,白天昏沉乏力。月經不調,經期或先或後相差五六天,色偏暗。末次月經在10月中旬。面色不華,面部有痤瘡,舌偏紅,有點刺,苔白黃膩,脈弦弱。

處方:黃連2g,蘇葉3g。7劑。

11月1日二診:就診前一週時有胃痛泛酸噯氣,噁心嘔吐二三次。服中藥以來,胃痛惡心嘔吐泛酸噯氣已除,口膩減,納增,睡眠亦好轉。舌偏紅,有點刺,苔薄膩,脈弦弱。

處方:守上方,加蘆根30g、西洋參(研粉早上空腹吞服)6g,14劑。

11月15日三診:胃痛不適、噁心嘔吐、泛酸噯氣、口膩口乾均除,納增。目前主要希望解決睡眠問題。舌偏紅,有點刺,苔薄略膩,脈弦。

處方:平陳寧神湯(制半夏30g,茯苓90g,陳皮9g,蒼朮30g,川樸9g,菖蒲30g,遠志9g),加川連3g、蘇葉3g、甘草3g。7劑。

11月22日四診:睡眠未改善,餘均安。舌偏紅,苔薄白,脈細弦。

處方:守11月15日方,加半夏至60g、肉桂(後下)3g、殭蠶9g、蟬衣9g,改川連6g,14劑。

12月27日五診:11月22日方服後,睡眠已安,諸症均失,面色轉華,心情亦好。因工作忙,一直未來就診,自己配11月22日方服用至今(中間停過1周)。舌淡紅,尖偏紅,苔薄,脈沉細。

處方:守11月15日方,加半夏至50g、肉桂(後下)3g、殭蠶9g、蟬衣9g,14劑。服完後可停藥觀察。

按語

小方好還是大方好?輕靈好還是凝重好?醫者每每各持己見,聚訟紛紜。其實,方不在大小,量不在輕重,關鍵在療效。然後,在有效、安全的前提下,我們的確才需要考慮精簡處方。

此案患者胃脘不適,時有胃痛,泛酸噯氣,納呆口膩,噁心嘔吐,失眠乏力,舌偏紅,有點刺,苔白黃膩,種種見症皆為溼熱為患,當無疑義。辨證之後,筆者即欲疏方自擬平陳寧神湯加烏貝散、左金丸,已經落筆。

突然想:或可試用蘇葉黃連湯!雖僅兩味藥,且藥量甚輕,但切中病機,或能取效;而且患者由其姑媽陪來,姑媽是老病人,對我十分信任,有此信任感,也可一試,若無效再改方不遲。當即寫下:黃連2g,蘇葉3g,7劑。

並對患者及其姑媽說:患者的治療分幾步,第一步先用一張小方子,清溼熱,看效果,之後要改方進一步用藥。患者姑媽雖一臉狐疑,但見我這麼說,也就接受了。

一週後,患者欣喜來告,效果很好。我原本想加上自擬平陳寧神湯,也已經落筆,但轉念一想:這是偶然的,正巧這段時間患者胃病痼疾未發,抑或確實是蘇葉黃連湯的功效?為了進一步試驗,我僅在原方基礎上加蘆根、西洋參兩味藥。

兩週後患者複診,病情進一步好轉,證明輕靈的蘇葉黃連湯治療溼熱為患的胃脘疼痛、噁心嘔吐的確有效。

但患者的失眠症狀改善不大,於是改用自擬平陳寧神湯,此方重用制半夏30g、茯苓90g、蒼朮30g、菖蒲30g,對痰溼內蘊的失眠效果頗佳。但患者一週後訴效果不顯。因藥合病機,故並不改方,只是加重半夏劑量至60g、黃連至6g,加肉桂,即合交泰丸,加殭蠶、蟬衣,有升降散之意。服藥後睡眠安而諸症失。

這一階段,半夏用30g無效,不得不用60g,劑量不可謂不大。他如蒼朮、茯苓、菖蒲均為較大劑量。而前一階段,用蘇葉黃連湯,黃連僅用2g,蘇葉僅用3g,劑量又不可不謂小。一小一大,相映成趣!

同樣一位患者,何以前後用藥差異如此巨大?患者的病情、病機並不見得有很大改變啊。其實,這跟方藥自身的特性有關。蘇葉黃連湯,劑量必須要小,用大劑量則無效,這是前賢的經驗。半夏、茯苓、菖蒲等藥物治療失眠,蒼朮化溼,劑量必須要大,這同樣是多位前輩名醫的經驗,也經過我多年來反覆驗證。

由此可知,大方、小方,輕靈、凝重,本無一定之理,不必相互排斥,也不必盲目推崇。臨證,一要根據患者的病情,二要根據方藥本身的特性進行組方,關鍵是在安全的前提下,追求實際的效果,而不拘形式。

最後,還想補充一點,是關於醫生的思維問題。

西方現代醫學有循證醫學,把證據分級,認為專家經驗是可信度最小的,而多中心隨機雙盲的臨床研究是最可信的。我們中醫因為強調因人而異、個體化治療,如何採用循證醫學的方法開展臨床研究的確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但我以為,至少我們的思維和觀念上,要吸收循證醫學的理念。不要自信滿滿地以為,患者服藥後好轉了,就一定是自己的功勞。

這麼說不是要自己不自信。相反,我一直就很自信。這麼說的目的在於,希望我們懷疑一切,包括懷疑自己。這是一種科學精神。不要盲目相信誰,要獨立思考,包括經典的說法,名醫的觀點,都要推敲一下,懷疑一下,求證一下,包括用邏輯的方法,用臨床的方法。對自己也是一樣,要自信自己的學識、能力和實力,但是對一個個臨床案例,和一個個理論假說,都要用懷疑的眼光來審視。

本案就是一個例子,患者服藥獲效後,她開心,我也開心,本來要調處方了,可是轉念一想,這是偶然的巧合呢?還是必然的結果呢?為了進一步試驗,僅在原方基礎上加兩味藥,而沒有大幅度調整處方。兩週後複診,患者進一步好轉,方證明蘇葉黃連湯的功效。

固然這還只是個案,但因為我還有其他本方的治案,所以我會認為此方治療此類病症的可信度比較高。當然,我想我這個“中醫個體戶”,可能一輩子都不會提出可信度最高的證據來,這是沒辦法的事。但好在我畢竟有那麼點懷疑精神,不盲從,不迷信;如果連這點科學精神都沒有,那真是很可悲的!

我們的思維和觀念上,要吸收循證醫學的理念。不要自信滿滿地以為,患者服藥後好轉了,就一定是自己的功勞。

對一個個臨床案例,和一個個理論假說,都要用懷疑的眼光來審視。

每日一文,陪伴中醫人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