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精哀弱引起的失眠,應該吃什麼中成藥?

峨眉一鬆


所謂精神/神經衰弱就是抑鬱症,治療抑鬱症不應該使用中成藥。

神經衰弱一詞,最初出現在1869年,被首次用於精神病理學,症狀包括疲勞、焦慮、頭痛、心悸,高血壓、神經痛,以及抑鬱。


但後來這個病名被廢除,大多數被診斷為神經衰弱的人,並不是什麼神經衰弱,而是抑鬱症,所以該疾病的名稱在世界衛生組織修訂的國際疾病病名的ICD標準中已經消失,在美國精神醫學學會的DSM-V中也同樣被刪除,只不過在中國中華醫學會的CCMD-3中還保留著這一病名。


據說是因為,抑鬱症這個病名,老百姓不接受。老百姓守舊喜歡更古老的病名——神經衰弱。因為這聽起來像是一種器官性疾病,但抑鬱症則是一種精神性疾病。我們害怕精神性疾病,不怕神經性疾病。因為說到精神性疾病,我們就只能想到瘋子,以及人們對瘋子的迫害和歧視,所以我們不想當別人眼中的瘋子。


不過,隨著近年來,抑鬱症的廣泛宣傳,加上眾多名人自曝是抑鬱症患者,如今老百姓對抑鬱症這個詞的接受能力大幅度增加,耐受力也好了很多。所以在不久的將來,我相信神經衰弱這種疾病也將徹底消失。


實際上,鑑於當前社會壓力巨大,抑鬱和抑鬱症患者越來越多。中成藥早就瞄準了這一市場和相關人群,急於割韭菜了,比如,當前用於治療抑鬱症的中成藥的名字是解鬱丸。在藥名中直接暗示自己治療什麼疾病,在現代醫學體系中是不道德的商業行為,因為這會對患者起到心理暗示作用以及誘導患者的作用,會讓患者降低理性思維。但在傳統醫學中,王婆賣瓜就得自賣自誇,正所謂開局一張圖,內容全靠編。傳統藥物大多利用安慰劑效應以及疾病的自愈現象,來“治療”患者,因此心理誘導和暗示相當重要,而這就得從名字開始。

對此,中成藥解鬱丸配方的炮製者自己心知肚明。一旦,安慰劑效應不起作用,或者遇到難以自愈的疾病,或自愈率很低的疾病,那麼它就不能治療。因為這些藥物本身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它的名字,並且讓患者相信,它管用,所以瓶子裡裝的是糖丸還是裝的藥物並無本質區別,當然為了尊重患者的智商,多少得有點特有的中成藥的藥味才行。


如果你認為我在胡說,在詆譭偉大的解鬱丸,那麼不妨認真冷靜的讀讀的它的說明書。

【藥品類型】 鎮靜安眠
【中文名】 解鬱丸 【中文拼音名】Jieyu Wan
【功能主治】 疏肝解鬱,養心安神。用於肝鬱氣滯,心神不安所致胸肋脹滿,鬱悶不舒,心煩心悸,易怒,失眠、多夢。
【臨床適應症】
1、單獨用藥可用於抑鬱症、焦慮症和失眠症的治療。
5、適用於各類抑鬱症人群:白領抑鬱症、產後抑鬱症、更年期抑鬱症、老年抑鬱症等。(割韭菜之心熊熊燃燒)

在它的注意事項中有兩條相當的滑稽,分別是第二條和第四條。

2.服藥期間要保持情緒樂觀,切忌生氣惱怒。

4.服藥3天症狀無緩解,應去醫院就診


要是能情緒樂觀,就不叫抑鬱症了,好不好。

所以,如果吃藥無效,是因為你沒有做到第二條。

這就是中成藥治療抑鬱症的黑色幽默和推責條款。

但鑑於抑鬱症是可能會出人命的,所以還補充了第四條。

反正沒效果也不接受退貨,錢已經賺了。

附圖,免得有人說我斷章取義。


三思逍遙


神經衰弱屬於一類身體症狀的總稱,並不能簡單歸為某一種疾病,較為嚴重的神經衰弱症狀需要考慮心理疾病的可能,心理疾病的治療需要西藥,需要避免服用中成藥。

神經衰弱是歷史名詞,已不被今天的醫學界所接受

▲喬治·米勒·彼爾德(George Miller Beard)

神經衰弱最早於1869年,被神經病學家喬治·米勒·彼爾德(George Miller Beard)最早用於精神病學診斷。它表達一類症狀,包括疲勞、焦慮、頭痛、心悸、高血壓、神經痛和抑鬱。

神經衰弱這一診斷,已不再包含於世界衛生組織的ICD-11標準中,美國精神醫學會的DSM-V標準也不再保留該病名。目前,中華醫學會的CCMD-3仍然採用該診斷項目。

而之所以中華醫學會依然採納神經衰弱這一病名,是考慮了中國目前的社會現實。社會大眾對精神疾病忌諱很深,不輕易接納人會患有精神疾病的事實。所以,“神經衰弱”這一名稱更溫和,也更能被病患接受。事實上,很多神經衰弱患者的症狀,其實際患病,可能應歸為精神疾病中的某一細類疾病,比如抑鬱症。

當前社會,一些公眾人物公開自己患有抑鬱症,大眾對抑鬱症的接受程度也在好轉。這有利於全社會文明程度的提高。

神經衰弱症狀與精神疾病的關係

就像人會感冒發燒一樣,大腦作為使用頻率極高的器官,同樣會患病。而就好像人患感冒,到發高燒症狀出現,病程發展需要時間一樣,精神疾病的症狀出現到患病,同樣需要時間。

▲從發病到健康就好像白灰漸變一樣是連續的

只是,感冒發燒往往發病很急,而精神疾病的病程發展是非常緩慢的。而又好像人很多時候感冒並不會發燒,很快自己就好了一樣,很多精神疾病症狀出現,往往只是疲勞失眠,而並沒有發展到真正患病,自己就好了。這個症狀剛開始出現時,表現就可以稱為神經衰弱。但是!即便有神經衰弱症狀,並不意味著會患上精神疾病。

也就是說,從症狀出現到患病,就好像是由淺變深的一個色帶一樣的連續譜系。很多人並沒有深成黑色患病,剛剛變成灰色,自己就逐漸變淺,康復了。

其實,絕大多數病症都有這個特點,人體作為一個化學工廠,體內的各類激素物質、神經遞質水平呈現連續波動,當跨過一定高線時,人就有患病風險。某類指標可能突然升高,也可能日積月累,緩慢升高。

在精神疾病這一類,如抑鬱症,出現神經衰弱到真的患上抑鬱症,其進展過程就是緩慢的。

如前所述,神經衰弱其實只是一大類症狀的集合,並不是一個具體的疾病,在症狀出現時,首先要考慮的自然是對症治療。

對於多數患者而言,神經衰弱症狀出現都是一過性的。意思是出現後,內外因解決,症狀自然緩解。應首先考慮物理性的治療手段。如外部壓力,如工作壓力,家庭矛盾;身體症狀如飲食習慣導致的高血壓;不良生活習慣如熬夜、晝夜顛倒、暴飲暴食、酗酒、高鹽高油飲食等等。除了減少外部壓力源、緩解身體症狀如高血壓外,還應採納健康生活習慣,避免熬夜,以及身體有氧、無氧鍛鍊。

當物理性治療手段效果不佳時,就需要考慮藥物和心理治療了。

這時,一定要到正規的三甲醫院,或者精神專科醫院去接受治療。絕對不要諱疾忌醫,或者去小診所治療。更不要自己給自己診斷,自行服藥治療。

務必接受正規醫院的專業醫生治療。目前國內的三甲醫院精神科治療水平還是靠得住的。

中醫藥在神經衰弱與精神疾病面前束手無策

古代中醫在面對精神疾病時,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總的來說,並沒有什麼辦法。

先秦兩漢時期的《黃帝內經》確立了精神障礙的兩個主要病名——“癲”和“狂”,認為“狂”是“熱盛在身”、“陽明病盛”產生。魏晉隋唐則提出精神疾病由“風熱之邪”引起,隋代《諸病源候論·風狂病候》認為精神病病因是“風邪入並於陽所為也”。魏晉流行道學玄學,崇尚服石煉丹,有著強烈的迷信色彩,常將某些精神疾病歸於“屍鬼之說”。宋金元時期創立了中國古代精神病學三大學說——“火熱說”、“痰說”和“氣血說”。明清時期王肯堂、陳夢雷等醫家正式列出“神志門”,嘗試將精神病從內科中獨立出來,提出“癲癰”、“鬱證”、“痴呆”等精神疾病名稱。李時珍、王清任等醫家開始意識到大腦在精神疾病發病中所起的關鍵作用。

傳統上,中醫一直有“醫巫同源”的說法。心理疾病的治療一直沒有擺脫迷信影響。古時候人們患上精神病,主要的治療手段就是請法師做法抓妖。無論王公貴族還是窮苦百姓,患精神疾病的病人都是關在家裡。

這個局面直到第一次鴉片戰爭、洋務運動才發生改變。隨著西學東漸,西方科學技術傳入中國,中醫學受到大幅的批判和摒棄。近代精神病學完全建立在現代醫學體系下,已與傳統中醫沒有半點關係。

1897年,克爾醫生(John Kerr)在廣州建立中國第一家精神病專科醫院——惠愛醫院,這所醫院就是今天廣州市精神病院的前身。

▲已經建院113年的廣州市精神病醫院

中藥對神經衰弱療效有限,還需警惕部分中藥成分的肝臟毒性

中藥對神經衰弱症狀及各類精神疾病的治療效果,由於中藥研究不採納現代醫學的驗證理論,幾乎沒有隨機對照雙盲實驗,所以目前缺乏權威可信的醫學研究證據。個人認為中藥療效普遍不會超過安慰劑的平均效應。

除此以外,部分中藥、中成藥的主要成分有確信的肝臟毒性。如中國古代“四仙藥”之一的何首烏,《開寶本草》稱何首烏“黑鬚發,悅顏色,久服長筋骨,益精髓,延年不老”。然而何首烏有嚴重的肝臟毒性。中國已發現多起因大量服用何首烏或其製劑導致死亡的案例。


何首烏的毒性很早就被國外提及。2006年,英國藥品和健康產品管理局在接到7例因服用何首烏引起肝臟損害的報告後,不久之後禁止了何首烏的進口。美國國家醫學圖書館於2012年9月,發佈的藥物性肝損傷數據庫中,何首烏被作為單獨一個專題收錄。2013年,中國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將部分含何首烏草本的非處方類藥物列為處方類藥物。

但是直到今天,包括安神補腦液、 安神膠囊、更年安片、龜鹿補腎丸、養血生髮膠囊、首烏丸、益氣養血口服液等許多中成藥中,依然含有首烏成分。

2015年,一男子因為脫髮問題先後到安徽的兩家醫院求診,服下生的和制過的何首烏總計5.9公斤,體檢時被查出藥物性肝功能異常,其後肝功能快速衰竭,於12月31日凌晨在北京解放軍302醫院去世。

也就是說,中成藥不僅沒用,而且要命。

除了何首烏外,很多中藥已經確認有明確的肝毒性,如土三七、雷公藤。這些中藥中含有蒽醌類或者吡咯類成分。這些成分適當的劑量可以有藥物療效。但是一旦過量,就會導致肝臟損害。有一些人體質特殊,即使正常劑量或者小劑量,也會產生毒性。

總結

神經衰弱是一類症狀的總稱,並不是一個具體的疾病。如果出現心理疾病症狀,首先考慮休息、健身等物理性治療,如不緩解需要到正規三甲醫院接受精神、心理科治療。中醫藥在神經衰弱或心理疾病前沒有治療效果。部分中成藥甚至有肝臟毒性,要小心服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