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怎么就妖魔化?新华与人民玩红脸白脸?你“骂”我“捧”

今日新华社发表一篇题为“不要让孩子迷失在网游丛林”的文章,针对过度沉迷游戏的危害,游戏开发商和父母应该担当的责任。堵不如疏,对于网游成瘾,要多管齐下才能赶跑它。

游戏怎么就妖魔化?新华与人民玩红脸白脸?你“骂”我“捧”

新华网这篇报道认为:

1.网络游戏频频出现一些错乱的时空历史和扭曲的人伦道德,特别是这些网游会忽略游戏精神内核,转而混淆历史人伦,或以暴力和色情为噱头。很容易影响正处于系第一颗扣子阶段的青少年;

2.青少年涉世未深,判断力有限,长期沉迷其中,不仅导致身体羸弱、心理障碍,更容易造成价值观混乱;

3.青少年沉迷网游,有游戏开发商的诱因,更与家庭教育缺位息息相关;游戏公司应重拾企业责任,如尊重历史和现实,开发更多适合青少年的游戏,上线“防沉迷”等系统。

但是,游戏的种类是多种多样。并不是所有游戏都是这样的。

比如近日,人民日报评论部微信公众号发表了一篇题为《来,做一次“中国式家长”!》的文章,就近期热门游戏《中国式家长》发表专题评论,并表示“一个游戏让人看到父母之不易,也看到教育之不易”,同时认为该游戏具有很好的社会价值。

游戏怎么就妖魔化?新华与人民玩红脸白脸?你“骂”我“捧”

文章表示,这个国产游戏《中国式家长》可以让人看到父母之不易,也看到教育之不易。少年不解双亲意,养儿方知父母恩。常将慈孝践于行,寸草不负春晖心。

1. 对于父母而言,玩一玩这款游戏或许也有现实以外的体会,可以看到孩子的心理,从而去理解。当孩子有了自己的心事和“维特的烦恼”,如何走入孩子内心,全凭两代人之间的磨合与默契;

2. 对于孩子而言,玩一玩这款游戏,可以对父母这个角色多几分体谅。既要主内又要主外的当代父母,承担的责任、遭逢的无奈、体验的况味;

3. 品尝教育子女的酸甜苦辣,对父母有更多换位思考的体谅感恩,为自己的未来和子女教育多几分准备,是这个游戏更加绵延的社会价值。

其实,对于新华和人民发表的文章来看,并不矛盾。也不单单是对游戏的一个“骂”、一个“捧”,两者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应该对现在青少年以及社会加以正确的引导。游戏不应该被妖魔化,游戏多种多样,一些网络游戏也强调团队协作、永不言弃的精神;而且通过游戏可以获得快乐、活力和创造力。适度尝试具有一定价值和意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