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菩提本非樹」來看「色即是空」!

感悟/由“菩提本非樹”來看“色即是空”!

首先看這首詩:菩提本非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染塵埃。出自《六祖壇經》。少林六祖慧能偈語。

菩提樹本來不是樹,明鏡臺也不是臺。本來什麼都沒有,怎麼能染上塵埃呢?這首詩包含著豐富的佛學思想。要想能夠深刻理解這首詩的含義,請看以下佛學中關於“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解說,相信你會頓悟的。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句佛經名言,包含著很深的哲學思想,一般人包括文人們喜歡以此開玩笑,認為色就是指女人,空就是虛無或烏有。

說和尚看破紅塵,把女人看做是虛無或烏有,便出家做和尚了。其實色並非女色,空也非虛無烏有。要認識此言的真正含義,還得從佛教的基本教義說起。佛教的教義,主要是所謂的"四諦",即苦、集、滅、道。苦、集二諦闡明人生的本質及形成原因;滅、道二諦指明人生解脫的歸宿和解脫之路。

具體地說:

1、苦諦是人生在世看著是苦,人生有“生、老、病、死”等多種苦,以及無數的煩惱。

2、集諦是對造成痛苦和煩惱的原因的分析,認為宇宙萬物及現象不能獨立存在,而是由多種因素集合而成。既然如此,那所有實體便沒有單獨的“自性”,不但具有”自性“而且具“共性”,佛家稱為“諸法無我”,並且認為,一切事物都是變化無常的,稱為“諸行無常”,這便是空的主要內容。

3、滅諦是佛教的最高境界,也就是涅盤。達到熄滅人生苦難煩惱,超越生死輪迴。(注意,超脫生死並非等於是輕生,佛教是看重生命的)

4、道諦便是通往涅盤之路。方法歸納為“戒、定、慧”。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出自《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原來四句: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感悟/由“菩提本非樹”來看“色即是空”!

這是佛教的重要思想,簡單的說色是指一切能見到或不能見到的事物現象,而這些現象是人們虛妄產生的幻覺。空,上面說到是產生現象的多種因素和緣由,是事物的本質。比如說,一篇文章要呈現在讀者面前,首先需要人的思想,紙筆,及傳媒工具,不能單獨成立,說白了,文章這種表象就是“色”,而產生這種“色”的因緣,諸如人的思想、紙等便是“空”,人如果不想寫文章,或沒有紙筆等這種空,便不會產生文章這種“色”而我們的每個人的個體也信賴於父母的因素,以及所看所想所食的種種關係而成立的。

所以,色非女色男色,空也非虛無烏有。色即是空,讓人們認識到事物的現象,認識到諸多的苦和煩惱都是虛妄產生的,空即是色,則由事物的共性,因緣關係,讓人們知道因果報應,善惡循環。所謂:要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要知後世果,今生做者是。便是空的緣由關係及多種因素合成的最好說明。

只有認識到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因果報應,善惡循環,才能讓人行善並以自身個體的德性度人,並真正關心世間萬物,以自身的身體力行,通過“道諦”的“戒、定、慧”達到超脫解除苦難煩惱。而這種力行過程中,佛教還注意到“悲”,所謂大慈大悲大概相當於儒家的“仁”,總的說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勸人向善的基礎。

色是指一切有形的物質,這些物質都是因緣和合而生的,其當體即空,故說色即是空。

緣,就是不管你在地方,在什麼環境下,冥冥之中總有一雙無形的手在操控著你,讓你無法擺脫,無從逃避。即所謂的命中註定吧。佛經上說:“短短今生一面鏡,前世多少香火緣。”紅塵滾滾,芸芸眾生,緣分緣散,處處皆緣。

感悟/由“菩提本非樹”來看“色即是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