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下冊語文課文重點賞析——《社戲》


《社戲》 魯迅

【文學常識】

魯迅,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

代表作有我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中篇小說《阿Q正傳》,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說集《吶喊》、《彷徨》,雜文集《墳》、《二心集》等。

這是魯迅1922年寫的一篇短篇小說。作品以少年時代的生活經歷為依據,用第一人稱寫看社戲的經過,表達了作者對童年美好生活的回憶和留戀的心情。

【文體知識】

1、小說三要素:人物、情節、環境

2、故事情節一般分為: 開端、發展、高潮、結局。

3、人物描寫一般有:語言描寫、動作描寫、心理描寫、神態描寫、外貌描寫

4、環境描寫可分:自然環境描寫和社會環境描寫。

【情節有詳有略】

八年級下冊語文課文重點賞析——《社戲》

1.寫了我隨母親歸省小住平橋村。

2.釣蝦放牛的鄉間生活。

3.看社戲前的波折。

4.夜航去看社戲途中。

5.去趙莊看社戲。

6.看社戲後歸航偷豆。

7.六一公公送豆。

詳寫的是:3、4、5、6 略寫的是:1、2、7

因為文章主要寫看社戲,所以趙莊看社戲,夜航去看社戲途中,看社戲前的波折,看社戲後歸航偷豆詳寫,其他情節與看社戲關係不大,所以略寫。

【課文內容解析】

1、“我”看社戲的時間在什麼季節?你怎麼知道的?

在春末夏初。因課文寫“消夏”,"掃墓完畢之後","羅漢豆成熟""兩岸的豆麥"。寫的是春末夏初時的景物。

2、偏僻的平橋村,為什麼“在我是樂土”?這說明了什麼?

(1)“我”在那裡受到“優待”。

(釣蝦“歸我吃”;坐船“在艙中”;和年幼的小孩“剝豆”;六一公公送我羅漢豆。)

(2)可以免念枯燥無味的書。

(3)沒有封建禮教的約束,人人平等。

(4)有熱情好客的小朋友們。

(有“最聰明的 雙喜”,有樂於助人的桂生,有公而忘私的阿發。)

(5)有豐富多彩的生活情趣。

(“掘蚯蚓”、 “釣蝦”;放牛;看戲;偷豆、吃豆。)

[文中寫“樂土”之“樂”是要反襯讀“秩秩斯干幽幽南山”的不樂,表達了“我”對封建教育的反感,同時也反映了農村孩子的天真、友善和直爽的性格。]

3、寫這些在平橋村的一般樂事起著什麼樣的作用?

寫這些小住平橋村的一般樂事,既多方面地表現出那段生活的樂趣,使作品內容豐富,具有生活實感;更由於這裡寫了釣蝦、放牛這兩件樂事,第二部分開頭的“至於我在那裡的第一盼望的,卻在到趙莊去看戲”,就與之構成遞進兼有轉折的關係。釣蝦、放牛已是樂趣甚濃,“第一盼望”的“去看戲”自更樂趣無窮。這樣,就為寫最大樂事的去看戲作了鋪墊,吸引讀者去領略那去看戲的敘寫。

4、看戲出發前遇到那些波折?最後是怎樣解決的?“我”當時心情有怎樣的變化?這些描寫有什麼作用?

波折:如:一時叫不到船;母親不準“我”和別人一起去;怕外祖母擔心。

怎樣解決:小夥伴們解決:八叔的大船回來了;小夥伴們和“我”一起去;雙喜寫了“包票”。

心情:盼望----焦急----失望----猜測----沮喪、賭氣----高興、有希望----興高采烈

作用:①“我”的心情變化描寫突出了要付出看社戲的迫切心情,為寫看社戲的樂趣作鋪墊。

②寫波折及被解決突出了雙喜等小夥伴的友愛、聰慧品質,同時也顯得文筆曲折,文意跌宕。

5、找出描寫少年朋友們開船動作的動詞有哪些,並體味其運用之妙。

動詞:撥、點、磕、架、換

(1)充分描繪出小夥伴架船技術的熟練反映出小夥伴們聰明、能幹的特點。

(2)表現了去看社戲的急切、愉快心情。

6、在課文第11、12節中,從哪些感官寫景,寫出景物的什麼特徵?這些景物描寫對錶現文章中心思想起什麼作用?

嗅覺 (水草的清香、豆麥蘊藻之香)

視覺 (朦朧的月色、起伏的連山、依稀的趙莊,幾點火)

聽覺 (歌吹、橫笛) 想象 (戲臺、漁火)

作用:1、這些景物描寫,為我們展示了一幅江南水鄉所特有的清新優美的圖景。

2、寫出了小朋友行船之快。

3、烘托了“我”急於看到社戲的愉快和迫切的心情。

4、抒發了作者熱愛農村的感情。

7、具體分析以下句子及其作用。

①寫起伏的連山如獸脊——比喻,以動寫靜,形象地描繪了行船之快。

②寫聽到歌聲,料想發自戲臺——間接地表現了“我”急切的心情。

③寫笛聲宛轉,悠揚,使我沉靜——表現了“我”被水鄉美麗的夜景所陶醉,因而忘記了自己。

看戲途中的所見、所聞、所感:不僅表現了小夥伴們友愛、能幹的優秀品質,而且通過我的嗅覺、聽覺、視覺、想象四方面對平橋村優美景色的描寫,熱情地歌頌了美好的自然風光。

8、“我”所急切想看到的戲好看嗎?

不好看。①想看鐵頭老生翻跟頭,但那老生沒翻。

②想看“蛇精”和“跳老虎”,等了許久都不見出來。

③最怕看“老旦”,並不停地唱著。 (以上是正面表現戲不好看)

文中寫孩子們“喃喃的罵”,“不住的吁氣”,“打起呵欠”等,這些神態描寫,則是從側面表現了戲不好看。

9、寫月下歸航時,主要寫了什麼趣事?這時“我”的心情和去看戲時有什麼不同?

月下歸航時,寫了小夥伴去“偷”羅漢豆的趣事。

去時“我”的心情很急迫,總“以為船慢”;而此時“我”和小夥伴們偷豆吃豆,心情無比暢快、輕鬆。

10、戲並不好看,豆也很普通,為什麼文章結尾卻寫道:“真的一直到現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

那夜似的好豆,那夜似的好戲。是童年那段天真爛漫自由有趣的生活的標誌。說明甜蜜的童年回憶一直珍藏在作者的心裡。表達了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之情。

11、在偷吃羅漢豆這一情節中,作者重點描寫的是什麼?

通過對孩子們的語言、動作以及“摸”、“摘”、“煮”、“吃”等幾個細節描寫,表現了他們各自不同的性格和優秀品質。

雙喜: “偷豆”時徵求阿發的意見和對八公公船上的“鹽和柴”的處理。

(表現了雙喜的聰明、果斷、正直的性格特徵。)

阿發:在地裡“往來的摸了一回”的獨特動作和“偷我們的罷,我們的大得多呢”的個性化的語言,充分表現了他熱情好客,淳樸善良、天真活潑的性格特徵。

12、如何看待孩子們偷豆的事?

(1)偷的是自家的豆,請的客是公共的,偷豆請客,理所當然;

(2)從六一公公的話可以證明:“請客?--這是應該的。”

(3)六一公公還送豆給客人嚐嚐。

因此,這不算什麼盜竊行為。而是表現孩子們熱情好客,淳樸善良,天真活潑。

13、返航途中,再寫夜景有什麼作用?

如:回望戲臺在燈火光中,卻又如初來未到時候一般,又飄渺得像一座仙山樓閣,滿被紅霞罩著了。

呼應前文,表現”我”對社戲欲罷不捨的依依情意。

【人物形象分析】

1、分析雙喜的言行,談談雙喜是個怎樣的孩子?

(1)當我看社戲受到波折時,雙喜大悟似的提議。 (聰明)

(2)當外祖母擔心都是孩子們時,雙喜大聲打包票,理由有三:①船又大;②迅哥兒向來不亂跑;③我們又都是識水性的。(反應靈敏,考慮周到,善解人意,果斷)

(3)看戲時雙喜分析鐵頭老生不翻筋斗的原因。 (聰明、細心)

(4)歸航偷豆時以為再多偷,倘給阿發的娘知道是要捱罵的。 (考慮事情周到)

(5)吃完豆,雙喜所慮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鹽和柴,並考慮好對策。 (考慮事情周到)

(6)雙喜送我回到家,“都回來了!那裡會錯。我原說過寫包票的!” (做事有始有終)

(7)雙喜回答六一公公的問話。 (反應靈敏)

小結:雙喜是一個聰明、機靈、善解人意,考慮周到,辦事果斷的好孩子頭。

2、分析六一公公的言行,談談六一公公是一個什麼樣的老人。

(1)“雙喜,你們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罷?又不肯好好的摘,踏壞了不少。”

證實雙喜他們是否偷了豆,重在指責他們踏壞了莊稼。(善良、寬厚,愛惜勞動果實)

(2)六一公公看見我,便停了揖,笑道,“請客?--這是應該的。”還問“迅哥兒,昨天的戲可好麼?”“豆可中吃呢?” (淳樸、好客)

(3)六一公公送豆給母親和我吃。 (淳樸、好客、熱誠。)

小結:六一公公是一個寬厚、善良、淳樸、好客、熱誠的老人。

3、阿發:熱情好客、淳樸無私、憨厚善良、天真活潑

4、桂生:機靈勤快

【總結】

本文通過“我”與農村孩子看社戲前後故事的敘述,讚美農民和農家孩子淳樸的品質和聰明的才幹。表現作者熱愛農村、熱愛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嚮往美好自由的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