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讀《社戲》,重新體會文章主旨:魯迅的兒童本位思想

“真的,一直到現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

魯迅的《社戲》是深深影響了幾代人的一部短篇小說。“社”原指土地神或土地廟,後發展為代指一種地方區域,接近“村莊”的意思。

“社戲”,顧名思義即在社中進行的一種有關宗教和風俗的戲藝活動。舊時在北京、浙江紹興一帶較為興盛。

張代敏在《社戲裡的“社戲”》中說:“古時紹興的祭社,為行令做詩。春祭謂‘春社’,是祈農之祭,秋祭謂‘秋社’,此時農家收穫已畢,立社設祭,是為了酬報土神。後來發展為以演戲來祭社。這時演的戲便叫‘社戲’,因為每年要演,亦叫‘年規戲’。”

再讀《社戲》,重新體會文章主旨:魯迅的兒童本位思想

01 社戲真的好看嗎?

社戲真的好看嗎?在作者眼中恐怕是不好看的。魯迅寫作小說《社戲》是在1922年,此時已41歲,回憶起20年前兩次在北京看戲的經歷似乎並不滿意,小時候在外祖母家平橋村看戲的經歷也乏善可陳。

“後來我每一想到,便很以為奇怪,似乎這戲太不好,——否則便是我近來在戲臺下不適於生存了。”

“是看小旦唱,看花旦唱,看老生唱,看不知什麼角色唱,看一大班人亂打,看兩三個人互打,從九點多到十點,從十點到十一點,從十一點到十一點半,從十一點半到十二點,——然而叫天竟還沒有來。”

“全船裡幾個人不住的吁氣,其餘的也打起哈欠來。雙喜終於熬不住了,說道,怕他會唱到天明還不完,還是我們走的好罷。大家立刻都贊成。”

在北京的兩次看戲,那嘈雜汙濁的戲園環境、冷漠麻木的人際關係、擺譜不出的戲園名角、粗俗不堪的肥胖紳士,都令魯迅感到失望異常。童年時期的社戲,由於那日鐵頭老生並未翻跟頭,幾個小旦、小生和老旦的表演並未吸引作者的興趣,整場戲彷彿也寡然無味。

再讀《社戲》,重新體會文章主旨:魯迅的兒童本位思想

02 小說中的兒童本位思想

真正的看戲並不能使人滿意,那作者在小說中想要著力刻畫的是什麼呢?應當是作者所提倡的“兒童本位思想”,描繪了一群水鄉孩子們天真、快樂、活潑的場景,也讚揚了淳樸、善良、無私的農村社會人群,從而想要引起人們對孩子這一群體的關注。

早在魯迅在日本留學期間,由於受梁啟超和嚴復等人的影響,以及作者對大量日本兒童文學的翻譯,如《兒童之好奇心》(上野陽一)、《兒童觀念界之研究》,使得魯迅的觸角已經伸入了“那些不完全的小人”。

辛亥革命後,蔡元培曾任北大校長,他熱情邀請魯迅去北大任教。新文化運動的產生、俄國十月革命思想的傳播、五四運動的爆發,使得傳統的“三綱五常”等封建倫理思想越來越靠不住腳。於是他拿起筆開始無情地揭露封建制度和孔孟之道的吃人本質,發出“救救孩子”和推翻封建“鐵屋子”的號召。1919年魯迅發表了《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一文,首次站在兒童的立場上,要求“孩子的世界,與成人截然不同,倘不先行理解,一味蠻作,便有礙於孩子的發達”。

再讀《社戲》,重新體會文章主旨:魯迅的兒童本位思想

在《社戲》中,孩子們是快樂的,他們不像《故鄉》中的水生、《藥》中的華小栓、《祝福》中的阿毛遭遇到了各種各樣的不幸,也不像《狂人日記》、《示眾》、《長明燈》等小說中那些兒童們麻木冷漠,彷彿社會上的看客一般,他們的熱情、奔放、樂觀在這裡展現得淋漓盡致。

“是架起兩支櫓,一支兩人,一里一換,有說笑的,有嚷的,夾著潺潺的船頭激水的聲音,在左右都是碧綠的豆麥田地的河流中,飛一般徑向趙莊前進了。”

“這一次船頭的激水聲更其響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條大白魚揹著一群孩子在浪花裡躥,連夜漁的幾個老漁父,也停了艇子看著喝彩起來。”

“一聲答應,大家便散開在阿發家的豆田裡,各摘了一大捧,拋入船艙中。雙喜以為再多偷,倘給阿發的娘知道是要哭罵的,於是各人便到六一公公的田裡又各偷了一大捧。我們中間幾個年長的仍然慢慢的搖著船,幾個到後艙去生火,年幼的和我都剝豆。不久豆熟了,便任憑航船浮在水面上,都圍起來用手撮著吃。”

再讀《社戲》,重新體會文章主旨:魯迅的兒童本位思想

沒有成人世界的人情世故,沒有現實社會的爾虞我詐,沒有封建教育的制約束縛,這樣的孩童世界才是作者所提倡的,並不斷為之奮鬥的。

“遊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魯迅《風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