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華州高塘鎮:柿村的“社戲”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故 鄉 的 “社 戲"

作者 郭丹陽

我的家鄉——華州高塘柿村。座落在巍巍秦嶺北麓,綿綿渭水之南的高塘塬上。它曾是現在高塘鎮的前身。這裡曾是古集貿名鎮,是關中古道與秦嶺嶺南的物資交流的重要集散地,自然人文厚重。聽老人們講,我村也曾出過貢元、秀才等文人雅士,也算得是一個“文化大村”哩!說到文化,當地鄉里流傳著這樣一個順口溜:“同家的掛面,上河的粉,王崖的餄餎,柿村的戲"!

華州高塘鎮:柿村的“社戲”

柿村巷道 高振強攝

說到故鄉的戲——社戲,常常激起我兒時的美好記憶:當年,村裡有一個老爺廟,建有大殿、中殿、前殿。前殿廣場南邊對岸有一座戲樓。戲樓座南朝北,青磚漢瓦,雕樑畫棟,甚是莊嚴。每逢一年一度春節前後,都會在這個廣場戲臺上,熱熱鬧鬧地演上幾天幾夜的戲。這裡秦腔,眉戶,皮影,龍燈,跑船…各種民俗活動,應有盡有。十里八鄉的男女老少都會從四方八方彙集到這裡來,好好地享受他們一年一度五穀豐登給他們帶來的喜悅,祈禱來年風調雨順的好光景!

說到社戲,村上確有一夥能拉會唱的鄉土"演員",除了老一輩那些能者,中堅力量則是那些在渭南,華縣讀書放假回鄉的白面書生們,生旦淨丑角兒齊全。不過戲中的旦角,人們稱為“坤角"的可都是男人扮演,到了60年代,才有一些女孩加入到戲員的隊列。三喜,泰來,看柱,引年,伯勤,民森…。都是當年戲臺上的"名人"。無人不曉!

至於演出的劇目,那就可多啦!什麼秦腔《蘇武牧羊》、《烙碗計》、《打柴勸弟》、《小姑賢》、《安安送米》,眉戶《梁秋燕》、《十二把鐮刀》、現代劇《三世仇》…等等。他們在高塘地區的演出水平,還是挺高的。聽說1958年高塘公社文藝匯演還獲得了一等獎!

每年戲期,人們一溜一串地從四面八方擁向戲場,你看那一家家、一對對拖兒帶女,像趕集一樣,男人們雙手背腰,亨著小調,女人們頭頂手帕,緊隨夫後,去趕戲場!

臺下廣場,更是熱鬧非凡!地方特色小商販們,吆喝著,叫賣著!賣麻花的,油糕油條的,鍋盔花饃的,賣醪糟的,妙貨的,燈籠的,小孩耍貨的,花衣花帽的…,一片熱鬧景象。期待看戲的人們,翹首洗耳,急切地等待著"大戲”的開鑼!

臺上鑼鼓一響,臺下頓時一片寂靜!人們伸長了脖子,眼睛直盯向戲臺,女人們都安靜地坐在自帶的板凳上,懷裡緊抱著孩子,八、九歲的男童們則不停在喊:"戲開了!看戲喲!",就是那些男人們,不帶凳子,嘴上叼上一支旱菸袋,在人群中左右蔟擁著。很多人把孩子架在自己脖子上,嘴裡還不停地隨著臺上的唱段亨個不停,有的人還不停地拍打著自已的手掌,甚至搖起頭來,一片溫馨和諧的氣氛。似乎這才是他們解除一天疲勞的最好方式。善良的女人們,也會隨著戲情人物的表演,時而興奮,時而流淚,哭泣…。唱紅臉的出,人們拍手叫贊,唱白臉的出,人們會指罵,柳眉腮紅,身穿花裙繡鞋的花旦,像在水上飄一樣的優美碎步,頭戴鳥紗,身穿龍袍的忠義鬚生,搖頭擺須,蒼涼悲切的老生唱腔,還有那丑角詼諧逗樂的表演,引起臺下不斷的掌聲,叫好聲,口哨聲,人們歡喜若狂。戲臺上那些文武場面和戲員似乎受到鼓舞,更加奮力地做唱和演奏。

兒時,每當村上排練拉戲(現稱彩排)時,我也總會和一幫小夥伴去觀看。大人排練,我們站在一旁聆聽細觀。什麼起〈叫〉板,落板,走步,園場,什麼"提袍甩袖,吹鬍瞪眼,旦角走步,小生施扇“,"什麼慢板、快板丶二六、尖板丶帶板…"。耳濡目染,還是懂一點。雖然不會上臺表演,但對於秦腔還是有些積累和興趣,從而養成了業餘欣賞戲曲的習慣。我也從戲曲故事中學到很多知識,歷史故事,為認知社會,豐富人生,誠善做人,積累了人生閱歷。可謂"古調獨彈”,觀賞有益!

隨著時代的發展,科技的進步,新媒體傳播手段不斷創新發展。昔日"老爺廟"前的"社戲"已經逝去!往日的喧鬧不再重現。廟殿早已改為學校,戲樓不復存在。但社戲,這個民間傳統文化舞臺,曾是當年老百姓學習的“課堂"。他們從這些戲曲舞臺的故事中,認識了人間的"真.善.美","忠與奸","誠與信"。懂得和學會了為人做事的道理和家國情懷。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秦腔,這個古老的戲曲的根,永遠植根於中華大地厚重的土壤之中!正在煥發出新的生命力,唱響在祖國大地!

故鄉的"社戲",永遠是我永恆的記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