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社戲》:30年的3場戲,看懂孩子和成人世界的差別

春天裡,讀魯迅先生的文,看到《社戲》一篇,雖然是中學時學過的課文,但課本只節選了在趙莊看社戲的部分,並沒有前面兩場不甚愉快的看戲經歷。時過境遷,而今讀完全篇,我才漸漸明白:

《社戲》表面上寫看戲,其實上揭示了農村和城市、大人和小孩的差異,以及臺上臺下、過去現實中的善惡美醜。

孩子的世界,單純直接,毫無顧忌,沒戲看就鬧,有戲看就笑;但都市中的成人,處處套路,時時看臉,充滿隔膜,關係到種種利弊。

魯迅《社戲》:30年的3場戲,看懂孩子和成人世界的差別

《社戲》封面

《社戲》1922年底發表於《小說月刊》,既是小說,也是魯迅的回憶性散文。魯迅在開篇寫道:“在倒數上去的二十年中,只看過兩回中國戲。”聯繫先生的生平,從10多歲城裡少爺到40歲的意見領袖,前後30年,僅看過為數不多的幾場戲,是什麼讓他喪失了看戲的興趣?是什麼抹殺了他看戲的熱情?

一、風雲激盪中,看的這3場戲

《社戲》中寫到了3場戲,依據前後文字線索,可以推斷出發生的時間區間是1892年至1920年

這時的中國,正處於清末民初,閉關鎖國、甲午中日戰爭、義和團運動、八國聯軍侵華、辛亥革命、中華民國成立等等,風雲變幻。

生活其間的魯迅先生,經歷著從三味書屋讀書到北京高等師範學校講學的成長和身份的轉變。他對看戲的態度,也從“第一盼望”到“不適合臺下生存”,到最後的訣別。

魯迅《社戲》:30年的3場戲,看懂孩子和成人世界的差別

夏夜泊船看社戲

1.1892年,魯迅10來歲,在鄉野看社戲吃羅漢豆,追憶回不去的年少時光

看社戲的故事發生在魯迅家道中落之前,否則不會有掘蚯蚓釣蝦、月夜航船看戲的歲月靜好。

那時他不過十一二歲,清明前後隨母親去外婆家平橋村省親。偏僻鄉下一群純真機靈的小夥伴,讓他忘卻了尊卑幼長等繁文縟節、遠離了“秩秩斯干”般無趣詩書,盡情地投入大自然的懷抱。

迅哥兒未必是真的愛看社戲,他享受的是心願得逞的過程。

看社戲是他第一盼望的事,但好事多磨,從去不成急得要哭,到強忍著顧全大局悶悶不樂,再到貼心小夥伴雙喜的意外解救,終遂新心願。

美中不足的是,白篷船根本無法靠近戲臺,沒見著武生激動人心地翻跟頭、心心念的豆漿也收工了,看得無趣瞌睡,舞臺模糊一片。

鄉野裡遠觀社戲的新奇,月夜下草香味水鄉的曼妙、偷煮羅漢豆的驚險和刺激,這都

包含了一個成年人對無憂無慮的童年和可以不分對錯年紀的無限懷念。

魯迅《社戲》:30年的3場戲,看懂孩子和成人世界的差別

人滿為患的戲園

2.1912年,魯迅30來歲,看京劇,被戲園的座次座位消耗掉看戲的熱情

民國元年(1912年),魯迅受蔡元培之邀,任職於教育部社會教育司。

那是京劇繁盛的年代。剛到北京的他,成功被安利到戲園見見世面。可那場戲,讓他

乘興而去、敗興而歸。

當他抵達戲園,戲已經開場。擁擠嘈雜中,只剩下中間的空位,魯迅先生好不容易擠過去,被被旁人大聲奚落,狼狽退回。接著又被領到側臺,看著那座板很窄、腿腳很高、設計得不太友好的座位,他早就沒了看戲的興致。

“先是沒有爬上去的勇氣,接著便聯想到私刑拷打的刑具。”

這場戲,還沒怎麼看,他就在喧囂中離了場。

魯迅《社戲》:30年的3場戲,看懂孩子和成人世界的差別

舞臺上紅紅綠綠的晃盪

3.1920年,魯迅年近40歲,看賑災義演後,決定與戲訣別

最後一次看戲,依然不是他的主動行為,而是募捐湖北水災得了一張贈票。

雖然小說中沒有明確時間,但根據出場人物來查證,這場戲應為1920年北京梨園公益總會的十六省水災急賑義務戲。

這是一場讓他臉紅、心死的一場戲

“這一夜,就是我對於中國戲告了別的一夜。”

為何會造成這樣的局面?這大抵是一個文學家的敏感和對社會醜態的先知先覺

旁邊的胖紳士,鄙夷魯迅先生不懂戲,實際上他自己就俗不可耐。從9點到12點,都是龍套的大小暖場,名角遲遲未現,越是期盼就越是不來。

戲園本是娛樂場,但小劇院也如大社會,一片喧囂,令人生厭、心寒

魯迅《社戲》:30年的3場戲,看懂孩子和成人世界的差別

翹首看戲

二、看的不是戲,而是人

魯迅先生放棄看戲,並不是某一方面的因素造成的。就像陳昇寫過的一首歌詞:寫歌的人假正經,聽歌的人最無情。戲劇通過舞臺和演員與觀眾結緣、進行情感傳遞,那麼,戲臺周圍的人和物,足以看透人間

1.唱戲的人

鄉下的社戲,是承包後固定的場次,所以到了晚上就隨便應付。

“晚上看客少,鐵頭老生也懈了,誰肯顯本領給白地看呢?”

只見那沒完沒了的老旦,像拖堂還氣定神閒的老師,本以為要合上教案下課,卻又滔滔不絕地講下去,讓人失望。

城裡的戲園,一方面為了逐利,另一方面出於上座率和留客率的考慮,刻意捧角兒和捂角兒,這是對觀眾惡意的傷害。

這套路般的安排,讓魯迅先生所見的唱戲人,顯得不那麼真誠。

魯迅《社戲》:30年的3場戲,看懂孩子和成人世界的差別

霧氣氤氳中的戲臺

2.看戲的地方

看社戲的水鄉是他的樂土,讓他沉醉,看戲途中,已經“覺得要彌散在含著豆麥蘊藻之香的夜氣裡”了。

鄉野之地,民風淳樸。輩分上有差別,孩子間會打鬧,但不會用“犯上”來道德綁架。偷羅漢豆的桂生也不因是自家的豆而吝惜,只是更看重結果地說:

“偷我們的罷,我們的大得多呢。”

相對而言,在擁擠的都市,戲園裡幾乎無立錐之地,即使有空位也不允許隨意坐,只有刑具般的座椅。

戲園裡徒有其表的熱鬧,喪失的卻是自由和真誠

魯迅《社戲》:30年的3場戲,看懂孩子和成人世界的差別

《社戲》插畫

3.看戲的人

在鄉下,確認過眼神,雙喜就是那個對的人,他主導了整個看戲的行程。

有了得力小夥伴的同行,如果沒有外祖母和媽媽的點頭同意,沒有六一公公後來的大方寬恕,那麼看戲的愉悅度也是會有所降低的。

鄉里的大人們,用自己的行為,對小孩做了一次良好示範

但都市裡的看戲人,不是冷臉就是白眼,旁若無人地吁吁喘氣,讓人興致銳減、尊嚴全無。

魯迅《社戲》:30年的3場戲,看懂孩子和成人世界的差別

魯迅故里

三、《社戲》的現實思考

一部將近百年的作品,除了在當時具有重要意義外,今天仍值得品味。少年的“我”,實現了看戲的自由。而成年的“我”,只得無能無力地訣別。這看似悲哀,卻激發著人們把這個遺失的自由找回來。這股力量,引領著我們對烏托邦式美好生活的嚮往。

1.向善向美的追求

魯迅和沈從文一樣,都善於通過對立的城鄉,表達出人情味和人性美。雖然,《社戲》中表現出的不全是美好,但後半部分給我們營造的確是一個詩意的溫暖精神家園。

2.開明的大人,幸福的孩子

《社戲》中的孩子們的幸福指數之所以那麼高,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大人們創造的寬鬆條件。這一良好的傳統,值得一直傳承下去。

魯迅《社戲》:30年的3場戲,看懂孩子和成人世界的差別

童年看戲,一輩子的回憶

3.珍惜童年

《社戲》在結尾這樣寫道:“一直到現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

這如同《朝花夕拾》引言中提到的“我有一時,曾經屢次憶起兒時在故鄉所吃的蔬果:菱角、羅漢豆、茭白、香瓜”。

又如《霸王別姬》結尾程蝶衣所說的,即使老了,最想吃的還是那又香又黏又甜的盆兒糕。

這些被童年勾起的純真無邪的回憶,是我們一輩子值得珍惜的樂土,也是滋養我們的沃土

結束語

《社戲》是一部魯迅通過成年人的視角,對自己所經歷的童年進行回味的作品。孩子和成人的世界千差萬別,作品用變遷來關照人心,突出現時的慘淡與過去的美好。汪曾琪曾說,《社戲》“有一種說不出來的惆悵和淒涼,如同秋水黃昏”。逝者如斯,時間在生命的長河裡流淌,等我們長大成人、童趣不再,回望時定是悵然若失的感覺。

-the end-


我是 ,邀您一起共讀經典好書,不同見解歡迎留言,謝謝!(圖來自網絡,侵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