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檔韓國「知識+談話」類節目,緩解知識焦慮了嗎?

當下,知識焦慮似乎越來越流行,也就不奇怪那些“從小白到大牛”、“每天五分鐘”這樣的付費內容的熱賣,這些內容往往用簡單通俗的方式去傳遞知識,知識經濟也就初具規模。

在韓國,也有一些綜藝節目致力於緩解觀眾們的“知識焦慮”,即“知識+談話”類節目,它們不僅有趣,而且向觀眾傳達有價值的信息。在信息過載的時代,綜藝娛樂與知識吸收達成了一種平衡。

筆者整理的12檔節目中,可以發現以下的共性:以談話的形式為主,強調知識、信息的溝通分享,並且在節目參演者選擇方面,展現出多元化和專業性的特點。

第一種:行遍天下,換種視角看世界

十二檔韓國“知識+談話”類節目,緩解知識焦慮了嗎?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這是“知識+談話”類節目的第一種表現形式。這些節目到訪的地點,都不以“新鮮”取勝,既有熱門的旅行地,也有經典影視劇中的拍攝地,甚至就是你我熟悉的街道,看相同的風景,卻有不同的視角。這類節目將遊歷的沿途風景作為談話的起點,以此為發散,用不同知識領域的視角來進行解讀。

十二檔韓國“知識+談話”類節目,緩解知識焦慮了嗎?

這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當屬tvN羅英石PD牌《懂也沒用的神秘的雜學詞典》(以下簡稱《懂用神詞》),音樂人、前國家福祉部部長、美食家、小說家、科學家共同展開韓國國內的旅行,並在酒桌上根據自己的所見所聞進行對話探討。

正如節目題目裡“懂也沒用”、“神秘”、“雜學”這些關鍵詞,知識人所探討的話題常常超乎我們的意料,看似沒什麼實際用途的學問,但是在他們的談論中卻格外有趣,比如韓國人愛吃五花肉背後所蘊藏的悲慘的歷史故事等,節目和觀眾熟悉的旅行類節目不一樣,遊覽的過程進行了簡化處理,而集中於四位知識人的酒桌分享,更多地強調不同知識領域的碰撞。

再加上出演者們都有著與以往綜藝出演者不同的綜藝形象,所以讓觀眾倍感新鮮。在第一季中,參演節目的四位知識人都各有特點:文學作家金英夏,有著一種不急不慢的氣質,他隨身帶著一個小本本,記錄下他新收穫的名詞,還說“小說家的工作,就是向讀者傳遞陌生的單詞”。作家兼曾經的政客柳時敏,其實是一位嘮叨的大叔,無論是什麼樣的內容,他都可以插上幾句,他甚至還對美食頗有研究,讓一同旅行的美食家產生了嚴重的危機感。美食家黃教益是節目裡的美食導遊,每到一處地方前,他都會不停地念叨著當地的特色美食,什麼也不能影響他。科學博士鄭載勝,因為人長得像小熊,也被大家稱為小熊博士,他對於科學有著超乎常人的熱情,別人旅遊是看風景,他則最愛跑博物館,同時他又富於感性,出行前遇到大雨,他索性就躺在屋簷下,靜靜地欣賞。

2017年6月,彼時旅行綜藝還熱衷國外的旅行地,《懂用神詞》偏偏另闢蹊徑選擇了國內旅行地。但即便在韓國觀眾看來是極為熟悉的旅行地,《懂用神詞》也打開了一種全新的視角和觀點,在當時獲得了7.2%的收視率,足見受歡迎程度。18年9月,《懂用神詞》以第三季迴歸,不僅加入了新鮮面孔,還首次走出國門,前往希臘、意大利、德國等地,帶來更多的對話素材。

與《懂用神詞》相似,TV朝鮮的《背囊裡的人文學》也是景點的遊歷,安排了一位電影演員和一位人文學講師,到世界各地遊覽,強調體驗的過程,在後期的內容處理上,增加旁白解說,娛樂性方面稍遜一籌。此外,tvN《小區的私生活》則是聚焦韓國人身邊的日常街道,談話部分安排在演播室裡,與遊覽部分的區隔較為明顯。新近播出的MBC《Talk Nomad》將遊覽地聚焦在了那些經典的影視作品場景的拍攝地,遊走在記憶中的經典瞬間裡,多了一絲懷舊的味道。

第二種:找準一個領域,進行深刻挖掘

十二檔韓國“知識+談話”類節目,緩解知識焦慮了嗎?

如果說第一類“知識+談話”類節目的特殊性在於其形式,那麼第二類則在於其節目主題的專業性與聚焦,在觀眾的“知”與“未知”之間架起橋樑,實現了電視節目難得的深度。比如《房角落一列》聚焦於電影,《說談宇宙》聚焦於宇宙與未解之謎。

十二檔韓國“知識+談話”類節目,緩解知識焦慮了嗎?

18年5月首播的《房間角落一列》,以電影為延展,深度挖掘其細節,並結合真實的人文、歷史故事,節目每期會討論同一主題下的兩部電影,比如科幻電影、慰安婦話題電影等等。在首期節目播出適逢朝韓首腦多年來的首次會面,節目選擇了《鐵雨》和《共同警備區JSA》。

節目中出演的專業人士既談到了這些電影製作背後不為人知的故事,同時也就兩部電影的差異、藝術處理與現實歷史的比較等多個方面進行解讀。《鐵雨》分別來自朝、韓的兩位男主人公,有著相同的姓名,他們的命運相互糾結在一起,其中一個場景是他們吃了一碗麵,而這碗麵在朝鮮、韓國又有著不同的叫法,該片導演就在節目中點明瞭“本質是一樣,名字不一樣”這個對於韓朝關係的深度解讀。為了讓韓國觀眾減少對片中朝鮮軍人的角色的反感情緒,導演在選角的時候還特意選擇了鄭雨盛,這位兼具顏值與實力的演員——這些信息都是觀眾在一般的節目中鮮少能看到的。

十二檔韓國“知識+談話”類節目,緩解知識焦慮了嗎?

《說談宇宙》則聚焦於更為未知的領域,比如外星人、超能力者等等。“超能力者”篇裡,節目參與者討論了超能力者的有無、歷史上是否存在超能力軍隊等等,這樣的話題未必會有一個標準答案,但是在出演者談論的過程中,會加入一些學說、史實進行鑑真或者證偽,對於觀眾來說,也不失為一個思考的機會。

第三種:更為普世的話題,更多元的視角

十二檔韓國“知識+談話”類節目,緩解知識焦慮了嗎?

除了專業的領域,與社會、人生緊密相關的話題同樣也是“知識+談話”類節目所熱衷的題材,這類話題一般來說沒有正確答案,所以節目意在拓展其多元的面貌,站在不同文化、不同宗教的立場,留給觀眾思考的餘韻。

《非正常會談》模擬國際級別會議的場合,邀請十位左右、有著不同文化背景的外國人用韓語來對話和討論,討論的話題多緊扣韓國當下的社會現實,通過不同文化的碰撞與觀點的分享,每一期都能給觀眾帶來一些深刻的思考。

十二檔韓國“知識+談話”類節目,緩解知識焦慮了嗎?

無獨有偶,《外界通信》同樣也都是外國面孔,但是稍稍有些不同的是,這些外國人不僅有著不同的文化背景,他們還是媒體人,對於各自國家有著更為深入的瞭解,首期節目中,各國記者就朝韓問題進行了討論,將各自國家輿論媒體的報道方向進行了比較。

十二檔韓國“知識+談話”類節目,緩解知識焦慮了嗎?

2014年在tvN播出的《Oh my God》在選角上則更另闢蹊徑,邀請了分別信仰佛教、基督教、天主教的人士,來解答在場觀眾對於“命運”、“死亡”等問題。這在韓國多宗教並存的背景下,節目也具有合理性。

《巨人的肩膀》同樣也圍繞著“我消費觀裡的Stupid和Great”、“對吃成癮”這樣普通人能夠感到共鳴的命題,邀請美學家、政治學博士、寄生蟲學博士等不同知識領域的人進行主題演講,在這些專家的眼裡,我們所苦惱的日常又有了新的解讀方式。

第四種:以飛行嘉賓為核心,進行內容的延展

十二檔韓國“知識+談話”類節目,緩解知識焦慮了嗎?

最後一類“知識+談話”節目,每期節目之間的差異,是由飛行嘉賓來引導的。就像是在化學反應中加入了不同的反應物,從而會得出不同的結果。

十二檔韓國“知識+談話”類節目,緩解知識焦慮了嗎?

《差異Class》每期邀請的是不同的專家學者,既有政治學者來講述“什麼是民主主義國家”,也有科學家講述“為什麼人們總是迷信”。節目現場設置成了階梯式的演講場地,以“提問是所有新事物的起點”為宗旨,在臺下聽講的演藝人可以向專家提出任何問題。

十二檔韓國“知識+談話”類節目,緩解知識焦慮了嗎?

《對話的喜悅》則與《差異Class》相反,有固定的專家成員,每期節目都會來新的名人嘉賓,比如搞笑女藝人、嘻哈歌手等等,節目從他們各自的經歷出發,進行多方面的話題延展。在首期節目,搞笑女藝人金淑就講述了十多年來在喜劇創作之中“性別”這一題材的變遷。

結語

信息爆炸的時代,人們淹沒在眾多信息中從而生髮出對於知識的焦慮,這正是知識經濟風口的由來。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和多元的角度對有效信息進行解答,這本身就是綜藝節目的特長,在知識經濟的風口,“知識+談話”類節目不失為一種恰當的表達方式。

作者|曾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