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數派:二戰中的「鋁造金身」-罕見的德國MP38(L)衝鋒鎗

在今天,鋁合金在槍械上的應用已經非常常見。相比鋼材,鋁合金重量更輕,加工性更好。但是在半個世紀之前槍械上幾乎不可能用到鋁合金,因為在戰爭時期鋁資源十分珍貴。不過凡事都有例外,在二戰中確實有少量使用鋁合金機匣的槍械,雖然這些武器沒有大規模生產和使用,但卻是十分有意義的嘗試。

少數派:二戰中的“鋁造金身”-罕見的德國MP38(L)衝鋒槍

MP40是德軍在二戰期間使用量最大的衝鋒槍,總產量達110萬支。儘管設計上不是特別優秀,但卻意義重大。MP40的前身是MP38衝鋒槍,1938年,德國ERMA兵工廠被要求研製一款新型衝鋒槍,其結果便是MP38。

MP38的研製週期僅有6個月,所以實際上它並不是全新的設計,MP38基於海因裡希·福爾默的EMP36衝鋒槍改進而來。

少數派:二戰中的“鋁造金身”-罕見的德國MP38(L)衝鋒槍

EMP36衝鋒槍

EMP36和後來的MP40已經非常接近,但是重量卻相差甚遠。為了減重,MP38的機匣上加工了許多減重槽,並且把機匣下部以及握把部分從木質改成了更輕的酚醛塑料。這麼做武器的重量雖然降低了,但是造價依然十分昂貴。

在德國入侵波蘭期間,已經有大約8700支MP38下發到了部隊之中,但是隨著戰爭的進行,德軍認識到較高的生產成本將無法滿足戰爭的損耗。後來ERMA兵工廠便對工藝進行了改進,機匣從無縫鋼管改為衝壓製造,大大降低了成本,於是便誕生了MP40。

少數派:二戰中的“鋁造金身”-罕見的德國MP38(L)衝鋒槍

在此過程中,ERMA兵工廠還設計過一種十分特殊的MP38,其機匣和機匣下部都採用鋁合金製造。銘文顯示他的名字叫MP38(L),目前全世界只有捷克斯洛伐克布拉格軍事博物館有一支,編號V3013。

少數派:二戰中的“鋁造金身”-罕見的德國MP38(L)衝鋒槍

MP38(L)的內部結構和MP38基本一樣,只有少數幾個地方(比如扳機簧的方向)有細微不同。這支武器非常有可能是ERMA製造的,因為武器上的銘文“WaA280”是1935年到1942年間ERMA衝鋒槍上常見的驗收標記。還有銘文“EE”很有可能指的是愛爾福特ERMA(Erma Erfurt)。此外上下機匣上還有一個幾乎不可見的“AWW”標記,代表德國南部的武特欣根鋁工廠( Aluminium-Werke Wutöschingen)。

MP38(L)名字中的L含義有兩種說法,一說代表空軍(Luftwaffe),因為空軍傘兵往往需要更輕的武器,所以MP38(L)是為傘兵研發的輕型武器。而另一種更加可信的說法是輕型(Leicht),MP38(L)空槍重3.34千克,相比標準MP38空槍重4.1千克輕了不少。

少數派:二戰中的“鋁造金身”-罕見的德國MP38(L)衝鋒槍

MP38(L)的機匣十分厚實,但是由於採用了鋁材,實際重量比衝壓鋼的MP40還輕

MP38(L)的鋁製機匣十分厚實,厚約4毫米,足以承受戰鬥時的大部分衝擊。在MP38(L)的機匣保險槽(這也是MP40唯一的手動保險裝置)還進行了加厚處理。在保險狀態時,射手可以將槍機向後拉,拉機柄卡在保險槽中,防止武器走火。雖然這種保險方式極不靠譜,但是聊勝於無嘛。

少數派:二戰中的“鋁造金身”-罕見的德國MP38(L)衝鋒槍

保險槽進行了加厚處理,邊上的S代表保險(Sicher)

為了保證上下機匣的連接強度,MP38(L)的彈匣井附近有一個大型卡扣。在MP40上,上下機匣的連接僅僅依靠下機匣尾端圓筒套在機匣尾端實現,而下機匣前部下方的旋鈕僅提供限位功能。這種連接結構上鋼材上尚且行得通,但是鋁材就有點吃力了。這個大卡扣提供了下機匣前部與上機匣的連接點,使上下機匣的連接更加可靠。

少數派:二戰中的“鋁造金身”-罕見的德國MP38(L)衝鋒槍

由於分解的時候需要旋轉下機匣,所以卡扣連接面是有一定弧度的。原版上用於限位的大旋鈕依然存在

除了MP38(L),1944年澳大利亞也曾生產過200支採用鋁製槍身的奧斯登Mk.II衝鋒槍,有趣的是奧斯登衝鋒槍的內部結構正是繼承自MP40衝鋒槍。

但是在當時,大量採用鋁製部件的單兵武器必定是無法量產的,包括鋁在內,各種有色金屬屬於重要的戰略資源。鋁在航空行業中非常重要,大量的鋁都要用於飛機的製造,處於生產最優化的考慮,是不可能讓一支小小的衝鋒槍佔用這種重要資源的。

基於此,傳言中二戰末期有鋁製98k的說法根本是不成立的,在二戰末期斯太爾確實生產過基於98k的人民步槍,但依然是鋼製線膛槍管,只不過槍管來自於機槍。

少數派:二戰中的“鋁造金身”-罕見的德國MP38(L)衝鋒槍

澳大利亞奧斯登Mk.II衝鋒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