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状堪忧的墓地:曾为解放这一个国家,中国军队伤亡20万人

抗日战争期间曾经发生过一起战争,叫做缅甸战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有一个中缅印战区,中国军队为了支援世界反法西斯斗争,保卫缅甸和印度,中国曾像缅甸战场投入了四十多万的兵力,最终取得了辉煌的战绩。但是与此同时,也作出了巨大的牺牲,这一场战役伤亡将近二十万人。

晚清民国时期,缅甸和印度都是英国的殖民地。而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日本人迅速占领了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地。这些地方原本是美国,英国,荷兰的殖民地,同时日军还向印度洋挺进,占领了缅甸,对印度形成威胁,同时还空袭锡兰(斯里兰卡)。在东南亚等地形成了一个"绝对国防圈",确保了海上交通运输的安全,同时也确保了日本能够继续将资源丰富的东南亚地区作为其原料产地。

现状堪忧的墓地:曾为解放这一个国家,中国军队伤亡20万人

而为什么日军要进攻缅甸呢?这其中是有原因的。

首先,切断了滇缅公路,中国抗战的大后方所以来的陆路国际运输通道就被中断了。其次,为了在印度洋地区提防英国人,为日军已经占领的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地区建立防护圈。第三是为了以缅甸为基地,进攻印度,进而为将来与纳粹德国在印度洋会师作好准备。

太平洋战争爆发不就,日本就与泰国签订了《日泰同盟条约》,泰国就成了日本的同盟国,加入到轴心国的一方。为了给予泰国一些补偿,日本人把缅甸和马来西亚割让了一些给泰国。

1942年1月4日,日军越过泰缅边境,入侵缅甸,当驻守在新加坡的英军投降日军之后,日军开始相继进入缅甸。3月8日,便占领了缅甸的首都仰光,并开始向缅甸中部重镇挺入,企图切断滇缅公路。

现状堪忧的墓地:曾为解放这一个国家,中国军队伤亡20万人

在英国人的求助之后,中国派出了10万远征军进入缅甸作战。中国远征军进入缅甸之后,多次击退了日军的进攻。在仁安羌之战中,新三十八师以少胜多击退了日军,成功救出了一大批人。仁安羌大捷是中国远征军在境外取得的第一场胜利,为中国争光。

现状堪忧的墓地:曾为解放这一个国家,中国军队伤亡20万人

中英两国决定在缅甸中部重镇进行一场大会战,消灭日军的有生力量,阻止日军中北部地区对缅甸中北部地区的进攻。然而英国处于对自己国家利益的考虑,在一开始的时候持犹豫状态,从而延误了战机。

直到1942年的2月,中国远征军只有两个师才进入了缅甸的境内,主力部队仍然在滇缅公路待命。而此时日军早已越过泰缅边境,向仰光进攻。当日军全面进攻缅甸的时候,英国人又急忙地求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致使缅甸战场形势恶化,中国远征军陷于被动地位。

现状堪忧的墓地:曾为解放这一个国家,中国军队伤亡20万人

由于英军一溃千里,导致中国失去了战略防御目标,也只好后撤。英军撤退至英属印度境内,中国远征军则回到了国内,在战略后撤的过程中,中国远征军不仅要突出日军的重重包围,还要克服缅甸山区恶劣的自然环境。经过浴血奋战,十万远征军在缅甸战场上伤亡了56000多人,只有4万余人安全撤回国内。中国远征军第一次远征缅甸的战役至此基本结束,

缅甸被日军占领之后,滇缅公路的运输被切断了。中美两国的工兵部队又在崇山峻岭之中修建了中印公路。并且中美两国开辟了一条飞跃喜马拉雅山脉的空中通道叫做驼峰航线。确保了抗战时期大后方的物资供应。

现状堪忧的墓地:曾为解放这一个国家,中国军队伤亡20万人

后来中国远征军曾多次出征抵抗法西斯国家的殖民侵略,大量勇敢的战士长眠他乡。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中国远征军的墓地现状令人堪忧,一些墓碑已经淹没在杂草之中,呈现出一片荒凉的景象。

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的历史值得我们永远的地铭记和钦佩,而缅甸人更应该了解这一段历史。中国远征军的墓地也应该得到妥善的保存。

现状堪忧的墓地:曾为解放这一个国家,中国军队伤亡20万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