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子昂壯志難酬,無奈辭官歸故里

陳子昂的官職不大,但是在皇帝身邊,屬於近臣,平日裡很有機會跟皇帝探討事情。於是,陳子昂經常上書言事,陳利除害。

起初,武則天對陳子昂的直言敢諫,很是欣賞。但是,等唐高宗去世以後,武則天自己做了皇帝,卻聽不慣了忠言,逐漸的便疏遠了陳子昂。陳子昂很無奈,他知道,寫再多的奏章,也無濟於事。對於一個充滿抱負的青年才俊,這無疑是莫大的打擊。

於是,陳子昂將一腔熱血訴諸詩文。他在“聖人不利己”中指責武后雕制佛像、建造佛寺,浪費人力物力的行為。在“貴人難得意”一詩裡,更是諷刺了武后對待臣下時而信任、時而殺戮的作風。如此等等,最後,陳子昂被趕出京城。

陳子昂壯志難酬,無奈辭官歸故里


公元696年,改年號上癮的武則天,這一年又改了一個年號——萬歲通天。通天不通天不知道,這一年,消停了近50年的北部邊疆,開始了大規模的叛亂。曾經歸降的北方遊牧部族,很多舉起了反叛大旗。契丹的李盡忠、孫萬榮更是厲害,攻陷了營州。

武則天為了鞏固權力,一直是對內鎮壓,削弱李唐皇室及功臣宿將的影響力,對邊防無暇顧及。而其中一些部族打的旗號,就是擁護李唐皇室。武則天不得不重視,她派自己的堂侄武攸宜率軍征討,而陳子昂就在這位“建安王”的幕府擔任參謀,隨同出征。

武攸宜是武則天的伯父的孫子,是“武周”的皇親國戚,而且全然不曉軍事,輕率而無將略,致使前軍陷沒,軍心大受影響。此時,陳子昂多次進諫武攸宜,“乞分麾下萬人以為前驅”,親自出戰沙場,為國立功。但武攸宜以其“素是書生,謝而不納”。無疑,陳子昂的滿腔熱血剎時降到了冰點。最後,武攸宜實在是煩了,直接將陳子昂貶為軍曹。

無論戰事如何,心灰意冷的陳子昂,已經無力改變。他等上幽州古臺,寫下了那首傳唱千古的《登幽州臺歌》:

前不久古人,後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陳子昂壯志難酬,無奈辭官歸故里


也許,他想到了古來燕趙之地的英雄豪傑,不禁感慨萬千。除此之外,這一時期,他還寫了《薊丘覽古七首》等懷古類邊塞詩。

38歲那年,陳子昂辭職回鄉。趕上父親去世,他更是無心仕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