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說:此情此景,我想吟詩一首,唐詩瞬間變了味道

魯迅說:此情此景,我想吟詩一首,唐詩瞬間變了味道

世人皆知魯迅先生文章寫的好,針砭時事,一針見血,如果魯迅先生玩頭條那定是千萬粉絲級的大V,作為大V,光會寫文章寫段子顯然是不夠的,當然要多才多藝。

殊不知,先生對於詩歌也是信手拈來,且不說自己原創的“俯首甘為孺子牛”,單是改唐詩這一手已經讓當時的諸多文學大家自嘆弗如了。

魯迅說:此情此景,我想吟詩一首,唐詩瞬間變了味道

這首詩是唐朝詩人崔顥寫的《黃鶴樓》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這首詩是弔古懷鄉之佳作。詩人登臨古蹟黃鶴樓,泛覽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詩興大作,脫口而出,一瀉千里。

魯迅先生的改編如下:

闊人已騎文化去,此地空餘文化城。(闊人就是有錢的反動派 文化城即北平)

文化一去不復返,古城千載冷清清。

專車隊隊前門站,晦氣重重大學生。(裝好文物的車隊在前門火車站)

日薄榆關何處抗,煙花場上沒人驚。(榆關:山海關 煙花場:妓院 指反動派過著荒淫無恥的生活,對民族危機無動於衷)

魯迅說:此情此景,我想吟詩一首,唐詩瞬間變了味道

這首詩收錄在魯迅先生《偽自由書》裡《崇實》的一篇雜文末尾。當時日本帝國主義已經侵佔我國東北地區,華北地區形勢也非常危急。祖國的大好河山被吞沒,割據,這時的國民黨內部的賣國集團卻只管盜竊北京城裡的古董文物,並鎮壓學生的愛國主義運動。

這首詩也是魯迅先生借古詩來諷刺這種名為保護文物,實則賣國投降的反動醜惡面目。

1933年初,日本侵佔山海關,國民黨反動派隨即把北京歷史博物館所藏的古董全部裝箱南運,名曰:保護文物。

魯迅先生文中指出:為什麼別的撇下不管,單搬“古”呢?是因為物件古?那偌大的北京城豈不是更古,緣何棄之不顧。怕是失了北平之後,還可以隨身帶著賣出銅錢來罷。當時的學生崇尚新文化運動,倒是與“古”不搭邊,如果學生在歐美的市場上五百美金一個,也一定會裝了箱子同文物一起運出北平了。

魯迅說:此情此景,我想吟詩一首,唐詩瞬間變了味道

撒豆成畫

魯迅用他犀利的文筆,將反動派的的偽善嘴臉生生撕了下來。

網上有消息稱中小學課本里魯迅先生的文章要被剔除掉了,不知道是真是假,又或者出於什麼目的,但我個人覺得,雖然我們現在已經處於新世紀,也嫣然成為了世界第二大國,在國際上也有了自己的地位,但魯迅先生字裡行間的警醒作用,對於我們每個人都是一種鞭笞吧。

您覺得呢?

感謝評論,點贊,這段時間會著重分享魯迅先生的文章,敬請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