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磊:選擇「機會」還是選擇「資源」

前兩天和一位朋友聊起來,現在的機會很多,可惜自己已經不再年輕了。他說,要是我年輕20歲,我一定去做*******(某件讓他羨慕和憧憬的事)。我笑笑,在旁邊補了一刀:那還需要有現在的思維模式,只是年齡倒退了20年。要還是原來的思維模式,恐怕你選擇的路依然和現在沒什麼兩樣。

我們總是想:當初要是…….現在早就財務自由了。買房如此、創業如此、學習如此、生活也是如此。我常常後悔要是十二年前肯去借30萬,買下旁邊60平方的一居室,現在至少可以掙500萬元。當時想的是從哪裡借到那麼多的錢、太費勁了、剛買了大房子再買個小房子有用嗎、拿什麼還呢?要不還是算了吧。結果,現在只能感慨,那可能就不是我該發的財吧。

後來我時常思考,如果當初做出另外的決定會怎麼樣呢,越來越覺得這點挺有意思的。

一 關注資源的思考

隨著組織諮詢項目越做越多,同樣發現了很有趣的現象。很多管理者也會出現這樣的情況,當面臨一個選擇的時候,他們會去做類似的思考。手上有哪些資源呢?要費多大力量拿到呢?合算嗎?有必要嗎?風險怎麼樣?要不再等等看吧……大多數人經過思考以後,最終會選擇一個相對風險較低的解決方案。

居然和我當初買房子的思考方式如此雷同。

慢慢發現一個規律,在需要做出選擇的時候,往往會有兩個決定性因素擺在面前。一個是“資源”,另一個是“機會”。 不同的選擇會產生完全不同的結果。

很多人提到一個好想法或解決方案的時候,想到最多的是手上有哪些資源可以支撐。如果會議上有人說出以下的理由,而思路的提出者不多做一點堅持,這個想法大概率會因為沒有太多資源去實現而被放棄。

放棄的理由是因為有人說:

  • “過去也有過類似的方案,但並不成功;
  • 我們的領導肯定不會支持的;
  • 這個方案好是好,不過難度太大了,以我們現在的人力根本做不到;
  • 費力不討好;
  • 哪有那麼多人來做這件事啊;
  • 時間太緊了,任務太急,這次就先湊合吧;
  • …………………………………………..”

林林總總,其實只有一個理由:“我們沒有資源,所以做不了…….”

另外的可能

關注“機會”的人,則會做出完全不同的選擇。現在耳熟能詳的創業成功者,恐怕當初做事情時的資源並沒有相像中豐富,不管是當下成功的馬雲還是當下失敗的賈躍亭,都是很好的例子。

在組織中,真正關注機會的人,往往會獲取更多的成功。因為機會代表了新的可能性,而資源則不然。資源代表了你現在所擁有的,卻無法保證未來。當資源做為決策的衡量標準時,所有的人關注點會集中在我們有什麼,而不是我們要成為什麼。最終得到的往往是相對平庸的答案。這就是為什麼民主協商的結果總是不盡如人意的原因之一。

如果管理者習慣性地關注資源多一點,可能首先會考慮手裡有哪些資源,可以最大限度的做什麼事。當一個機會展現在面前的時候,資源會成為決策的重要依據。從公司經營管理看,他們很穩健但卻可能丟掉一個個快速發展的機會。一定意義上來說,這樣的人更適合從事一般性地管理工作,而無法成為一名具有創新意識的領導者。

如果管理者關注機會多一點,再多那麼一點點的堅持,就會有更多的動作去尋求更多的可能性,而不被手中的資源所羈絆。他們會發現機會、識別機會、創造可能,並基於新的目標進行資源的多元化整合。人們可能會不適應他們快速的變化,今天他們可能還在和競爭對手同場競技,明天就可能組合成為同一利益體。這並不源於他們善變,而是因為他們更關注達成目標的機會與多元化的可能性。

反思

當下的時代,組織迫切需要強烈的創新精神,至少大家在嘴上是這樣呼籲的。可真正成功的組織卻不多,大多數組織在會議上會有許多好的點子出來,卻隨即被鋪天蓋地的“資源不足”的質疑聲撲倒,所謂的創新還沒成型,就倒在了來會議室的路上。

在我看來,提出新點子的人值得肯定,那些提出質疑的人也沒錯。真正的問題出在了組織的文化上,更直白的說,是組織中的關鍵少數。換句話說,關鍵少數在遇到決策選擇時,關注機會還是關注資源,決定著組織的未來與層次。一個組織如此、一個部門如此、一個家庭也是如此。

組織的成功,不僅僅要依賴於團隊成員的努力,更重要的需要組織文化的傳承。如果一個組織內部總是對新的想法嗤之以鼻,新的策略半信半疑,質疑的聲音大於包容。只考慮做資源限度之內的事,往往只會選擇風險度最小的做法。結果就是可能無法抓住成功的機會。

當然,選擇資源比選擇機會容易的多,也安全的多。選擇機會則除了勇氣之外,還需要有更多的堅持,而人一旦堅持下去,很可能獲得成功的概率要大許多。

選擇“資源”還是“機會”,你說了算。(全文完)


歡迎你在下方「評論區」留言評論,也歡迎你分享轉發~,期待你的互動!

HR新知派,給你最專業最地道的人力資源管理知識、技能和資訊。歡迎關注訂閱,第一時間獲取最新資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