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皆艱辛,尤以母爲篤」:爲啥說父恩易報,母恩報答不完?

“父母皆艱辛,尤以母為篤”:為啥說父恩易報,母恩報答不完?

人人都知道該孝敬父母,但父愛與母愛相比,可能母愛更深沉、更篤實、更偉大。母親為子女的犧牲和付出,要遠遠多於父親。因此,清代徐熙在《勸孝歌》中才有“父母皆艱辛,尤以母為篤”之句。關於孝敬母親的古詩詞,孟郊的《遊子吟》流傳最廣。其實除此之外,相關的古詩詞還有很多:

為生兒忍受著痛苦折磨的母親:

兒身將欲生,母身如在獄。——徐熙《勸孝歌》

精心養育幼子累瘦了的母親:

辛勤三十日,母瘦雛漸肥。

喃喃教言語,一一刷毛衣。——白居易《燕詩示劉叟》

為兒子的幸福辛苦勞累的母親:

哀哀父母,生我勞瘁。 —— 詩經《小雅·蓼莪》

傾情縫衣盼兒早歸的母親: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孟郊《遊子吟》

惜別兒子眼淚哭乾的母親:

搴帷拜母河梁去,白髮愁看淚眼枯。 —— 黃景仁《別老母》

久別重逢心疼兒子變瘦的母親:

見面憐清瘦,呼兒問苦辛。 —— 蔣士銓《歲暮到家》

“父母皆艱辛,尤以母為篤”:為啥說父恩易報,母恩報答不完?

在孩子成長中慢慢老去的母親:

人家見生男女好,不知男女催人老。 —— 王建《短歌行》

在貧窮中忍飢挨餓的母親:

明朝甑復空,母子相持哭。 —— 陸游《十月二十八日風雨大作》

思念孩子卻苦喚不歸的母親:

雌雄空中鳴,聲盡呼不歸。——白居易《燕詩示劉叟》

因兒子及時到家而欣喜母親:

愛子心無盡,歸家喜及辰。——蔣士銓《歲暮到家》

“父母皆艱辛,尤以母為篤”:為啥說父恩易報,母恩報答不完?

關於孝敬父母,茲謹錄一段相關舊文與您共勉:“孝行離我們如此遙遠而切近,遠至亙古,近在眼前:我們看到長輩因晚輩的孝敬而健康快樂,老人因子女的孝順頤養天年。久病床前亦有孝子,愛老敬老不因血緣……歲月輪迴,年復一年,風雕雨蝕,孝心不變。

‘百德孝為本,百善孝為先’。孝道完善著我們的人格,閃爍著人性和道德的光輝,早已成為中華五千年傳統文化的精髓。我們早已懂得感恩父母,才能更好的感恩他人、感恩社會。懂得贍養和敬愛父母才會去愛他人、愛集體,才會昇華出崇高的愛國情感。

我們懂得只有孝敬父母才能家庭和睦,只有家庭和睦社會才能和諧平安。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則是孝的昇華,沒有血緣關係的孝道,更是令人倍加稱讚。

我們每個人都會垂垂老去,今日孝敬他人,他日被人敬孝——如果人人躬行孝道,並由家庭而擴至社會,呈現在我們面前的,將是一個更加和諧、美好的家園。

道不遠人,孝道無處不在——贍養、照顧多病的父母是孝順,多陪父母說說話是孝順;經常給父母打個溫情電話,遇事徵求一下父母的意見也是孝順。而家庭和諧,身體健康,工作努力,不讓父母擔心,同樣是孝順的體現。每一個孝行,都讓我們倍感溫暖。每一次盡孝,都令我們無比心安……”

“父母皆艱辛,尤以母為篤”:為啥說父恩易報,母恩報答不完?

結語:

母愛是無私的,是從母親十月懷胎開始直到逝去,貫穿她的一生的。曾有一位有智慧的老者說:“要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父親相對容易報答,但母親的恩情,即便你每天都給她吃酒席宴菜、山珍海味,也報答不完。”對老者這段話,您是否認同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