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大央媒“娘炮”观点互怼,关于“娘炮”争议不断

两大央媒“娘炮”观点互怼,关于“娘炮”争议不断

两大央媒“娘炮”观点互怼,关于“娘炮”争议不断
两大央媒“娘炮”观点互怼,关于“娘炮”争议不断两大央媒“娘炮”观点互怼,关于“娘炮”争议不断

最近一段时间,“娘炮”一词异常火爆,关于“娘炮”之争也充斥着网络,就连央媒新华社和人民日报社都加入了进来。就在9月6日,两大媒体先后抛出观点迥异的文章,把“娘炮”之争再次推向高潮。

9月6日21时41分,新华社在“新华视点”的微信公众号中,发表《“娘炮之风”当休矣》的评论文章,尖锐的批评当下的“娘炮之风”,一些明明是男人的“人”却性别模糊,长身玉立却如弱柳扶风,动不动就把“讨厌”“吓死宝宝了”“小拳拳捶你胸口”挂在嘴边,而且在公众观看的节目中也是如此,令人恶心不已!新华社的文章中把“油头粉面A4腰,矫揉造作兰花指”的相貌举止统归为“娘炮”现象,批评其是“颜值消费”和眼球经济跑偏的结果,更是文娱圈子奢靡浮夸之风的新变种。该文章直击要害,可谓尖锐之极!

两大央媒“娘炮”观点互怼,关于“娘炮”争议不断

9月6日23时,“人民日报评论”在睡前聊一会儿刊文《什么是今天该有的“男性气质”》表示不认同所谓“娘炮”“不男不女”等带有贬损性的说法,并称“现代社会进一步拓宽了审美的场域,提供了更为多元的生活方式,也为对男性的审美提供了更多元的面向。”

两大央媒“娘炮”观点互怼,关于“娘炮”争议不断

两大官媒相继对“娘炮”表态将长期以来公众对“娘炮”、“小鲜肉”的探讨推向高潮。自养成类综艺节目《偶像练习生》、《明日之子第二季》开播以来,“浓妆艳抹”、“娘炮”、“小鲜肉”、“柔弱美”、“不男不女”等词汇就引发热议。9月1日晚上大型公益节目《开学第一课》播出,节目开场“新F4”的表演也激起民愤,被贴上“娘炮”、“阴柔化”的标签,网上更是掀起反“娘炮”文化。

自媒体达人对此话题如获珍宝,《把这些娘炮们都当四害除了吧》、《娘炮!中国男性正在走向娘化》等文章在朋友圈热传,光看看标题就能感受到写作者敲击键盘时的“激愤”。但与此同时,也有反对贴标签的声音,如《骂娘炮的人已经被我拉黑了》、《“娘化”的美少年,碍着谁了?》等。

两大央媒“娘炮”观点互怼,关于“娘炮”争议不断

关于“娘炮”的舆论反响

两大媒体文章发布不久之后,立刻引来广大网友的热议,而笔者所看到的5000多网友的评论,却一边倒的支持新华社。新华社的文章,虽然语言尖锐,甚至带有批评性,但是却直击要害,说出了广大网友内心想要说的。而人民日报社的文章不温不火,虽然没有批评性,但是却回避问题,回避矛盾,没有很强的说服力,虽然理性,但却不能说服人心,因而广大网友并不买账。

少年娘则国家娘,中国男人的血性何在?

多数网民对当前越来越多的“娘炮”刷屏的反常现象表示担忧,呼吁“好好治治这股娘炮歪风”、“抵制不良文化的侵蚀”。

“少年娘则国娘”的声音一直颇有市场,认为对阴柔小鲜肉的迷恋会让青少年的审美观向“娘炮”方向发展,而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兴盛必须是阳刚英勇的青年们撑起来的。譬如一则被老师批语“写得好”的小学生《开学第一课》观后感被广泛热传,文中写道:“少年娘则国娘,我要做个血性男子汉 ,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两大央媒“娘炮”观点互怼,关于“娘炮”争议不断

近几天,网上流传甚广的美国运动员、新西兰毛利战舞、训练中的军人和中国男明星的对比照,有图有真相,以此来说明其他国家少年强,而我们国家少年娘。

两大央媒“娘炮”观点互怼,关于“娘炮”争议不断两大央媒“娘炮”观点互怼,关于“娘炮”争议不断

而著名编剧汪海林在参加《观天下讲坛》时就曾对“小鲜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小鲜肉问题就是国家审美安全的问题,“在一些很先进的国家,一定有很强的雄性意识,他的男演员很重要,甚至是国家意志的体现!”

以女性为主的粉丝群体来说,人畜无害的美更符合心理的安全需要。

热捧“小鲜肉”、渲染“娘炮风”的根本原因是长期存在的父权结构,女性只能在购买力相对自由的文化消费中寻求心理上的满足。对于现在以女性为主的粉丝群体来说,人畜无害的美更符合心理的安全需要,因为去除阳刚的男子气概富有攻击性、对女性具有支配性的一面,更加温和、容易接近,能够构筑起来一种现实中鲜有的平等关系。资本显然看到了这一点,和其背后蕴含的经济潜力,于是强化这种喜好。

两大央媒“娘炮”观点互怼,关于“娘炮”争议不断

“父职缺位”、校园乖宝宝教育,影响男孩子阴柔审美倾向

娘炮拥有一定的粉丝基础,这与部分男孩子的阴柔审美不无关系。当下中国家庭教育面临的现状是父职缺位,造成阳刚之气的欠缺。而且,不少男孩在校园,被要求最多的估计就是要听话、乖巧,从小女性化的拘束太多。更何况从幼儿园到小学,女教师远多于男教师,这本就容易导致男孩女性化倾向。此外,加之受动漫文化伪娘“cosplay”、当红偶像的影响,更愿意在公众面前展现自己“阴柔”的一面。

两大央媒“娘炮”观点互怼,关于“娘炮”争议不断

“娘炮”文化看似有影响力,但远未到冲击主流价值程度

对于有舆论担忧“娘炮”文化风靡成主流文化,中国艺术研究院马文所当代文艺批评中心主任认为,尽管“娘炮”被文化娱乐资本和粉丝经济所消费,看似有很大影响力。实际上,并不能代表这个社会真正的主流文化娱乐消费,也远远达不到冲击主流价值的程度。同时,“娘炮”现象的产生,与女权及其背后的性别文化、性别关系、性别制度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

两大央媒“娘炮”观点互怼,关于“娘炮”争议不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