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田禾本科除草劑之甲基二磺隆歷史和使用技術

磺酰脲類及甲基二磺隆的發展應用

自1979年美國杜邦公司成功開發氯磺隆以來,磺酰脲類除草劑得到迅速發展,其以活性高、用量低、殺草譜廣、選擇性強等特點,將除草劑推向了超高效時代。目前已有30多個產品商品化,2011年,其銷售額達23.74億美元,佔216.75億美元除草劑銷售額的11.0%,僅次於氨基酸類除草劑,在世界農藥市場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在磺酰脲類除草劑中,前10大產品佔據了該類產品銷售額的69.90%。其中,甲基二磺隆和煙嘧磺隆平分秋色,它們以11.80%的份額齊名於該類除草劑的榜首(表1)。

序號產品 2010年銷售額 2011年銷售額 2011年所佔份額

1 甲基二磺隆 2.45 2.80 11.80%

2 煙嘧磺隆 2.70 2.80 11.80%

3 苯磺隆 1.50 1.75 7.40%

4 甲磺隆 1.90 1.59 6.70%

5 甲基碘磺隆鈉鹽 1.25 1.45 6.10%

6 碸嘧磺隆 1.25 1.40 5.90%

7 甲酰氨基嘧磺隆 1.20 1.31 5.50%

8 噻吩磺隆 1.15 1.26 5.30%

9 苄嘧磺隆 1.14 1.14 4.80%

10 氯磺隆 1.09 1.09 4.60%

甲基二磺隆是由赫斯特公司1996年發現、現由拜耳作物科學公司生產和銷售的磺酰脲類除草劑。 2002年上市,2005年的銷售額達1.40億 美元,快速進入億元產品方陣;2007 年實現銷售額1.90億美元,是磺酰脲類除草劑中增長最迅速的品種;2008 年,甲基二磺隆以其開發史上的最高增長率55.26%,創造了 2.95億美元的最高銷售紀錄,成為磺酰脲類除草劑中的頭號產品;2009年,其銷售額有所回落,與煙嘧磺隆收穫了相同的銷售額2.65億美元; 2010年,延續了下降的慣性,再跌7.55%,屈居煙嘧磺隆之後;2011年, 甲基二磺隆奮起直追,實現銷售額2.80 億美元,從而與煙嘧磺隆再次齊名於磺酰脲類除草劑的首位。

甲基二磺隆是拜耳作物科學公司五大最暢銷產品之一,該產品雖在全球廣泛銷售,但其主要市場位於歐洲、美洲和澳大拉亞、西亞等地區。歐 盟、南非、澳大利亞、美國和中國等皆可見到甲基二磺隆在市場打拼的身影甲基二磺隆自2002年上市以來,其銷售額逐年遞增,並迅速成為拜耳作物科學公司十大暢銷產品之一。成為拜耳公司居於吡蟲啉、草銨膦、肟菌酯和丙硫菌唑之後的第五大產品。

2002年,甲基二磺隆首先在法國上市;同年,還在南非和中國上市。2003年,在印度登記,在澳大利亞、英國和德國上市。2004年3月31日,甲基二磺隆在美國登記並上市。2005年以後,甲基二磺隆還在意大利、西班牙和巴西等國登記。

2014年10月11日,甲基二磺隆的PC歐洲和中國專利同日到期,其後兩天,它在美國的專利期滿。甲基二磺隆在美國的登記資料保護至2014年3月30日;在歐盟的登記資料保護至2014年3月31日。

拜耳開發了甲基二磺隆的許多復配產品,其中吡唑解草酯幾乎成了必備配伍。因為安全劑的加入可以加快甲基二磺隆在穀類作物中的代謝,提高產品的選擇性及對作物的安全性。然而即便如此,甲基二磺隆也不適用於大麥田。

目前在中國登記的相關製劑有世瑪30克/升甲基二磺隆可分散油懸浮劑和闊世瑪3.6%二磺·甲磺隆水分散粒劑兩種。

小麥田禾本科除草劑之甲基二磺隆歷史和使用技術

作用機理

其他磺酰脲類及 咪唑啉酮類除草劑一樣,甲基二磺隆亦為支鏈氨基酸合成酶 [乙酰乳酸合成酶 (ALS)或乙酰羥基 酸合成酶(AHAS)] 抑制劑。它通過抑制植株所必需的氨基酸——纈氨酸和異亮氨酸的生物合成,阻止細胞 分裂和植物生長。安全劑吡唑解草酯可增強甲基二磺隆在穀類作物(而不是靶標雜草)中的代謝作用, 因此其製劑產品中常加入吡唑解草酯。為內吸性除草劑,主要通過植物的莖葉吸收,經韌皮部和木質部傳導,少量通過土壤吸收,抑制細胞分裂,導致敏感植物死亡。一般情況下,施藥2~4小時後,敏感雜草的吸收量達到高峰,2天后停止生長,4~7天后葉片開始黃化,隨後出現枯斑,2~4周後死亡。

使用技術

適用於在軟質型和半硬質型冬小麥品種中使用。可防除看麥娘、野燕麥、棒頭草、早熟禾、硬草、鹼茅、毒麥、蠟燭草、節節麥、茼草、冰草、薺菜、播娘蒿、牛繁縷、自生油菜等。用藥量為15 g/hm2。 掌握在小麥3~6葉期,禾本科雜草基本出齊、處於3~5葉期時及早施藥,一般每畝用30克/升甲基二磺隆可分散油懸浮劑20毫升即可起到理想防效,田間草相以菵草等抗耐性較強的雜草為主時,用藥量可適當增大至每畝25~30毫升。採用噴霧法施藥,每畝用水量保證在30公斤以上。

小麥田禾本科除草劑之甲基二磺隆歷史和使用技術

注意事項

1、甲基二磺隆對施藥技術要求較高,該藥在小麥田施用不當容易產生藥害,應嚴格按推薦的施用劑量、時期和方法均勻噴施,不可超量、超範圍使用,不重噴、漏噴。在遇漬澇、乾旱、病害、鹼性土壤等可能造成麥苗生活力下降、生長受抑制的不利環境下不能使用,藥後不能出現大幅降溫天氣,否則小麥會出現矮化、褪綠等現象。如果遇陰雨天田間過溼、低窪積水或者麥苗受澇害、凍害、鹽鹼危害、病蟲危害及植株營養不良時不能用藥,小麥拔節或株高達13釐米後不能使用,否則容易產生藥害。施藥後4天內有大雨、霜凍容易產生藥害。施藥時田間不能有積水,施藥前後2天內不能大水漫灌,以免出現藥害。

所以生產上最好在冬前施藥,在越冬期和春季小麥返青期施藥,藥後易遇不良天氣,藥害風險較大。小麥拔節或株高達13釐米後嚴禁使用。後茬玉米、水稻、大豆、花生、棉花等作物需在施藥100天后播種,間套作上述作物的麥田慎用該藥。

2、不同的小麥品種對該藥的敏感性有一定差異,角質型硬質小麥相對比較敏感,但在用藥條件適宜的情況下,不同品種的小麥田均可以正常施用甲基二磺隆除草。揚麥158、鎮麥9號蛋白質含量較高,對甲基二磺隆相對敏感,在遇霜凍、澤澇、鹽害等環境脅迫時可能引起藥害。不同類型的小麥品種對甲基二磺隆的敏感性不一樣,揚麥158、豫麥18、濟麥20等部分硬質小麥對該藥比較敏感,施藥後相對來說更容易發生藥害,主要表現為麥葉發黃、生長受抑制。輕度受害時麥苗可能出現臨時性黃化或矮化現象,正常使用條件下小麥返青起身後黃化自然消失;受害重時部分素質較差的麥苗會死亡,不死亡的其恢復生長所需的時間較長,有的可長達30~50天,在冬季和早春受害後,到正常麥苗返青期其生長仍不能恢復,以後隨著氣溫回升,麥苗生長勢增強後才能較快恢復。由於在冬春有效分櫱發生期生長受抑,分櫱發生量會減少,麥苗受害時莖櫱苗數量較小的田塊,其最終成穗數會減少,因而產量下降。另外,受害重的麥苗,冬春營養生長量減少,到麥苗恢復生長時氣溫已高,營養體較小的麥苗也會迅速拔節和穗分化,最終形成的麥穗較小,產量較低。

北方強筋、中強筋小麥品種大多屬於角質型小麥品種,像鄭麥9023、鄭麥366、周麥22等就屬於角質型小麥品種。但它們不一定就對甲基二磺隆敏感。生產上可以先進行小範圍安全性試驗,取得成功經驗後再大面積使用。

從近年來生產上應用的情況看,甲基二磺隆單劑及其與甲基碘磺隆的混配劑在黃淮流域應用面積大,總體來說對麥苗的安全性較好,是當地防除抗性日本看麥娘、節節麥等惡性雜草的優選藥劑之一。相反,在南部地區,在一些水溼較重的麥田,施用甲基二磺隆及其與甲基碘磺隆的混配劑後藥害發生幾率更高些。

因此可以這麼認為,在土壤溼度較大、麥苗容易受漬的田塊施用甲基二磺隆風險更大,一般不要使用;不同小麥品種雖然對甲基二磺隆的敏感性有差別,但總體來說,即使是一些比較敏感的品種,只要施藥得當,就不會產生嚴重藥害,仍有較好的適用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